《識字二·比一比》教學案例及評析(精選2篇)
《識字二·比一比》教學案例及評析 篇1
【設計背景】
本篇課文體現的是一個溫馨的生活場景,槵樕峡诘捻嵨,便于朗讀,也容易理解。一個大,一個小,一邊多,一邊少,是一種簡單的比較,一種充滿童真的比較。課中的一類字“羊、小、牛、少”和部分二類字“貓、桃、蘋、紅、多”等是學生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這對于學生朗讀體會,完成識字任務和培養語感都不會造成大的障礙。于是,我抓住學生樂于想象,善于創造的特點,把“創作”作為導學的重點,利用課程資源,引導學生挖掘教材,想象創新。既完成教學內容,又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順應培養創新人才的時代精神。
【體現主題】
“針對實際合理取舍,重視積累引導創新”,引導學生利用課程資源挖掘教材,在學習中不斷創造,在積累中想象創新。
【主要環節】
一、導入
二、導學課文
1、導編課文
〖果園里〗
、拧≈笇в^察 (課件出示果園情境圖,引出黃牛、貓、蘋果和棗)
師:漂亮嗎?你喜歡誰就大聲地叫一叫它的名字。
生:說自己喜歡什么 自由說──指名說(引導學生用好量詞)
⑵ 指導對比,引導編詩、讀詩:
隨機引導對比:
師:黃牛和小貓是好朋友。這倆個朋友啊,黃牛特別──
生:大
師: 花貓特別──
生──小 (師板書“大、小”)
師:用手勢指課件中圖像,引導學生說出“一個大,一個小,一頭黃牛一只貓。”
師:小朋友們真能干,都會編詩了。我們讀讀自己編的詩。
生:配動作練讀
師:(請出一位學生)讀得很好,老師與你交個朋友(握手),小朋友們看我們這倆個朋友,可以怎么比?
生1:老師高,小朋友矮。
師:很好!你能學著那句詩來說嗎?
生1:一邊高,一邊矮,一個老師一個同學。(師用手勢加以引導)
師:瞧,又出現了一位小詩人!誰也來試試?
生2:老師是女的,同學是男的。
師:小詩人,請再說說你的詩!
生2:哦。ㄓ兴I悟的)一個女,一個男,一個老師一個同學。
師:小朋友們同意他當小詩人嗎?
生齊:同意。
師:理由是──
生(聽眾):他會用男和女來編詩。
師:誰還想當詩人?
生3:一個瘦,一個胖,一個老師一個同學。
生4:一個頭發長,一個頭發短,一個老師一個同學。
生5:一個衣服干凈,一個衣服臟,一個老師一個同學。
師:小朋友們都成大詩人了。現在,把你最喜歡的那句詩有感情地說給同桌聽一聽吧!
學生自由說后齊讀課文中的詩句1。
師:我們和黃牛、花貓交了朋友,你還喜歡果園里的什么?
生:蘋果 棗
師:能比一比蘋果和紅棗嗎?誰能編小詩比一比?
師用手勢指板圖,引導學生說出“一個大,一個小,一個蘋果一顆棗。”
導讀。
出示實物蘋果和棗,請一生摸摸掂掂,體會重量,再引導學生從色彩、重量等方面編。
〖池塘邊〗
師:在果園里,小朋友們欣賞了水果,看了牛和貓,還學會了編詩,F在我們去池塘邊,看看那兒有什么?(課件出示:一群鴨子池里游,一只小鳥天上飛。)
、拧≈笇в^察:
讓學生數鴨子,從鴨子的多和難數引出“一群”鴨。認讀生字“群”。
、啤∫龑Ρ龋
師:鴨子有一群,而小鳥只有一只,誰多?誰少?(師板書:多 少)
誰能編詩歌比一比?
生:(很自然地)一邊多,一邊少,一群鴨子一只鳥。
、恰ёx。
獎勵,導學句4:
師:小朋友們這么能干,蔣老師決定獎勵你們,請你們吃水果。
。ㄕn件出示一堆杏子一個桃)
、拧∮^察圖片。引導學生用好量詞“堆”。
從多而難數,引出“堆”。
在與一“群”鴨子的對比中得出多而不動的可用“堆”,動的用“群”。
拓展“堆”的用法。
師:除了一堆杏子,還可以說一堆什么?
生1:一堆蘋果
師:蘋果豐收了
生2:一堆梨
師:是呀,果農可高興了。小朋友們注意“堆”字,(出示字卡)它的偏旁象土字,但哪兒不一樣?
生齊:最后一筆
生1:“土”的最后一筆是橫,這個字的最后一筆的提。
師:它為什么把腳提起來呀?
生3:它想和后面的朋友站得更近。
師:對了,這個有禮貌的偏旁寶寶叫“提土旁”。
生跟老師念提土旁。
師:小朋友們知道“堆”字是提土旁了,還能想到一堆什么?
生:一堆泥土
生:一堆垃圾
……
、啤≡娋鋭撟。(從顏色、形狀等方面入手)
從扶到放,讓學生自由創作。
引出詩句:“一邊多,一邊少,一堆杏子一個桃!
⑶ 導讀。
2、導讀全詩。讀讀我們自己的詩
3、指導書寫。
三、拓展延伸
四、引導小結、延伸練習
【導學效果】
整體回歸讀全文時,學生流利的朗讀聲告訴我,他們已經愉快地“說”熟了自己“編”的詩,而每句詩句的空白,學生都能以充滿童真的創造加以充實和裝點。也許詩句不是很精美,但卻充滿了學生創造火花的閃現。而難認字“堆”的導學,更是落實得到位而有效。學生既認識了生字的偏旁,又掌握了量詞的用法,更使創新思維得到很好的延伸。本課教學完成了學習任務,又發展了學生的創造力。
【整體評價】
1、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做到合理的舍。本課雖然是一篇識字課,但課中的生字是學生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基礎差的學生對他們也有一定的印象,所以教學中沒有在引導認字上大做文章,而是根據新課標教學理念,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多次呈現本課生字,大膽地處理教材,把學生在平時生活中熟悉的二類字不作平均使力,做到合理的舍。教學效果表明這樣的舍是有的放矢。
2、重視學生的知識積累,做到適當的添。針對本課教學的難點,在引導學生學習運用量詞“顆、堆、群”的同時進行了課文內容的拓展,引導學生想象說話;進行了大小、多少的比較后,又讓學生進行其他方面如高、矮,色彩等的比較。在創作中學習課文,在學習中想象創新。既完成了給定的教學目標,同時兼顧知識的拓展與延伸,培養了學生區別對比能力和想象力,從而做到適時適量的“添”。這添,使課堂時時、處處充滿創造和想象:創作課文內容,對比求異想象,學生都在以自己的想法和觀念抒發情感,在課堂中亮出一個又一個的閃光點。這樣的“添”添活了學生的思維,添出了學生的個性,更添出了學生的能力。
《識字二·比一比》教學案例及評析 篇2
課堂應該有你而更精彩──《識字二·比一比》教學案例及反思
【案例】
《比一比》是小學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一年級上冊中識字(二)中的一篇識字韻文。描寫的是美麗的農家小院,溫馨的生活場景。一個大,一個小,一邊多,一邊少,是一種簡單的比較,一種充滿童趣的比較。
一位老師在教學這一課的第二課時時,緊扣文章這一語言的特點進行對比朗讀,激發了學生朗讀的興趣,學生朗讀情趣高漲。加上黃牛和貓、鴨子和鳥的表演對讀,蘋果和棗、杏子和桃實物比較對讀,瑯瑯上口的韻文,仿佛依稀聽到孩子在院子里誦讀的清脆嗓音。
剛一比較完了杏子和桃時,突然,一個孩子站起來說,“老師!比多少剛才已經比過了呀!怎么還比一次?”霎時間,學生、老師都望著他,課堂似乎也變得很不和諧。老師微笑著說,“是呀!大小不也是比了兩次嗎?”那學生還是好奇地望著老師,為了能改變這一窘境,老師和藹地說:“我們還可以一邊拍手一邊來讀一讀,來!你上來和老師合作一下。”老師歡快地和他拍著手,興致勃勃地讀著,但我能看出那位同學還是滿臉的疑惑,怎么也進入不了這情境中。我想:這孩子肯定還在為這一問題疑惑不解呢!
【反思】
仔細推敲,《比一比》這一識字韻文除了這一種對比的語言特點外,其實第一節和第三節,第二節和第四節還有一種對稱美。此時,老師假如能肯定這一學生的問題,讓學生讀讀課文,讓他們來說一說為什么,讓他們自己發現這一語言的對稱美,我想這樣這課堂會因為有他而會更精彩!
因為課堂教學是老師和學生共同生命的歷程,我們應該用動態生成的觀念來認識語文課堂教學。這里所要涉及的問題就是課堂教學生成的問題。學生總是帶著自己的經驗、知識、思考、靈感、興致參與課堂教學,從而使課堂教學也呈現出豐富性和多變性。這就要求我們老師此時應根據學生的需求而生成,因勢利導,以學定教,這樣的語文課堂教學才會因有你而精彩;這樣的語文課堂教學才會呈現出一片燦爛的天空。為了處理好教案預設和課堂生成的問題,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兩方面進行努力。
一、拓寬閱讀視野,多角度看教材
文本在解讀時,根據讀者的身份不同、個人境遇不同和對生活的感悟不同,自行發現和建構文本的意義也就不同,所以課本首先不是教本,而應是讀本。作為教師,在上課前必須要會用兩個頭腦多層面地來看文本。首先應該會用學生的身份來閱讀文本。一篇文章,在孩子眼里最感興趣的會是什么?哪些是與他們生活實踐相結合的,哪些是與他們情感世界相通的,引導學生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自己去閱讀,自己學會閱讀,積極主動地建構文本意義,甚至是創造文本的意義。
再次應該是用教師的身份來閱讀文本。此時,老師關注的應該是哪些是學生不會引起關注,而又應最是值得學習討論的。在課文空白處,引導學生通過聯系上下文感悟體會,想象說話,然后通過感情朗讀來表達自己的獨特體驗;在課文矛盾處,啟發學生去梳理,去思考;在課文余興處引導學生品味、積累。這樣進行多層面的解讀,老師才能做到創造性地運用教材。
二、提升教學理念,觀念行為同行
其實,縱觀整堂課,教師和學生民主、平等的教學觀念、教學意識還是很強的,整堂課師生始終在民主平等的對話中進行的,所以,才會出現學生靈光閃現的剎那間。為了把這一教學理念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到底,教師還應有一種十分重要的教育理念是“傾聽著的教育”。這一理念強調不僅要讓“學生傾聽教師”,更強調首先要“教師傾聽學生”。教師必須學會多層次地傾聽,聽出學生認識的深淺,聽出學生見解的新穎獨特,聽出學生問題的探討價值。
在傾聽學生發言的過程中,一位好的教師能敏銳地發現學生理解上的偏差、學生的疑惑、學生經驗背景中已經擁有和仍然缺乏的東西,從而判斷學生理解到的深度,正是通過傾聽學生,通過關注學生的即時表現、學生的觀點和發言,通過關注學生的興奮與疑惑,教師對自己何時參與、采取什么樣的教學手段做出決策。作為一個真正的傾聽者的教師,必定是這樣的:他應以一顆充滿柔情的愛心,滿懷信心和期待地傾聽那些稚嫩的生命之音。這樣的傾聽才能幫助學生搭建起學習的舞臺,感受到課堂學習中揮灑智慧的樂趣。
教師還應引導學生也學會傾聽,細心揣摩,深入思考。讓學生也能聽出這些“不和諧之音”。其實,平時這現象也常見,課堂上老師的問題剛出口,學生便急于表現自我,小手齊刷刷高高舉起,還不停地喊著“我”、“我”。當老師請一名學生站起來表達時,更多的學生因未能得到自我展現的機會,有的噘起小嘴,有的唉聲嘆氣,有的仍不甘地舉著小手。至于那位發言的同學講了什么內容,又有幾位同學是在注意傾聽的呢?其實,作為學習的伙伴,他們更容易對一些問題引起注意,容易產生共鳴,發現問題,再讓他們之間互相展開討論,更易奏響生命之歌。所以為了把平等、民主的教學理念在課堂中進行到底,教師必須做到提升教學理念,讓教學理念與教學行為同行,讓“傾聽著的教育”這一教育理念在課堂教學中盡情綻放。
在這次教學活動中,這位老師假如自己能認真傾聽學生的發言,捕捉這一閃光點,只要讓學生分段對比著讀一讀,當他們自己發現這一語言特點時,那份收獲是令人振奮的;假如老師能把這一問題讓學生進行討論,發表看法,當他們能發現這一語言特點時,那份驚喜是不言而喻的。所以,我想說,讓我們的課堂少一些預設,多一些生成,讓我們的課堂因生成而更精彩!讓我們的課堂應有這樣的學生而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