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字二·比一比》教學雜談(精選2篇)
《識字二·比一比》教學雜談 篇1
【江蘇省無錫市榮巷中心小學 李 燕】
〖扶差如親〗
工作中,我發現一年級還有這樣的學生:性格粗野、情緒急燥、不遵守紀律。他的媽媽教我,他只要犯錯誤,就打,要不,他不聽話。我知道,對這樣的學生,嚴厲的責備和不適當的批評都會招來失敗,甚至導致師生對立。我對他們的教育方法是:避開嚴厲的直接批評,盡量和風細雨,說服教育。有這樣一件事:有一天上課,我在講《比一比》時,我把他叫到講臺上:“請大家說說他的優點。”這時教室里一片沸騰,同學們紛紛發表自己的意見,說了他一大些優點。我接著把話題一轉,說:“如果湯勁松有缺點,敢與老師說嗎?”他們中的一個問:“老師,你不鄙視我們,我就敢說。”我笑著說:“老師怎么會那樣,有錯能改,是好學生。誰能無過?老師還經常犯錯呢。”這時湯勁松大聲說:“老師,你為什么不打我?”我笑著說:“老師為什么要打你?你有那么多優點。”他高興的笑了。這件事,看起來很小,但教育了學生,也啟發了家長。
【福建省福州市臺江第四中心小學 林瓊華】
小學生的好奇心是很強的,他們對于許多事物都感到新鮮、有趣,從而趨向于接觸它們、認識它們和掌握它們。但是,他們的興趣有一個發展的過程。在低年級,由于知識的貧乏,活動的目的性差,因而,他們的興趣往往容易受當前具體生動的形象所吸引和誘惑,總是從對事物本身的喜愛出發來認識事物。比如,他們的學習興趣,并不完全是由于對學習活動的意義和結果的認識而產生的,而是對學習過程本身產生的興趣。例如,教學中的游戲、教師講的動人故事、教師和藹可親的態度等,都能引起小學生的興趣。在課堂上,就可以多運用這樣的形式,讓學生在喜歡的形式良好的氣氛中學習枯燥的知識。如一年級識字課中《比一比》,我設計了這樣的環節:課件出示課文插圖──農家小院。看著碧綠的禾田,聞著泥土 的芬芳,聽著青蛙的鳴唱,我們 已來到了一戶農民伯伯的家,輕輕推開院門,走進小院,看看院 里有什么呢?你想認識這些動物 和水果的名字嗎?誰能借助圖畫或聲音的提示讀出這些詞語?(課件中圖片一一閃爍,圖片的旁邊出示相應的詞語,同時配有黃牛、小鳥、鴨子的叫聲。)離開圖畫你能讀出來嗎?怎 么辦?請同學們借助拼音讀一讀。多媒體課件的運用,教師富 有激情的話語,將學生帶入意境之 中,增強了主體感受,調動了學生 的情感參與。
【福建省建甌東游中心小學 楊立】
〖內涵上:簡化過程與豐富情感〗
識字量大了以后,識字過程務必指向簡潔。對于會認的字,不必做太多過細的分析,經常聽到教師這樣的抱怨:天哪,這些字我每一個都認真分析過了,你看,下課一問還是不知道?我想,這原因就在于把每個字都分析透了,學生沒時間去記整體的漢字了。其實,識字只有與學生已有表象、生活經驗、情感發生聯系,才能使這個字成為學生心靈之樹上的一片綠葉,才能牢記在心。
在識字教學中感悟文化
漢字是一種文化,在漢字學家眼里,一個漢字就是一個美麗的文化故事,由漢字組成的漢語系統更是一個燦爛的文化寶庫。因此,識字就不應該是單純的識字,識字過程也應該是一個文化積淀的過程。課文《比一比》采取了這樣的對對子形式:一個大,一個小,一頭黃牛一只貓……面對這樣的識字課,我們還會只進行簡單的識字訓練嗎?在讓學生認識生字的情況下,實在有太多的東西可以讓學生感受,有太多的空間可以讓學生發揮。“一大,一小,一頭黃牛,一只貓……”這種押韻,這種和諧,是一種多么奇妙的感覺。盡管,我們并不期待孩子領悟什么,但是可以讓孩子在朗讀中去感受去體驗。對對子這種古老的語言形式,蘊含了多少中國人的智慧,反映著中國人特有的思維方式,通過誦讀,學生獲得的是春雨般的滋潤,是美的熏陶。
識字教學中文化性的擴張和豐厚,是整個語文教學文化性的根基,也是一個完全的人發展的根基。有了這樣的認識,也許我們的認識會更長遠一些,思考會更深刻一些,識字教學也會更豐富一些。
【浙江省余姚市梁弄鎮中心小學 陳霞炯】
〖應用多媒體,有利于化抽象為具體〗
在小學低年級階段,學生年齡小、知識面不廣,抽象思維剛剛開始發展,在課堂上,教師單純依靠語言文字來進行抽象的講解,學生就會感到很難理解。這時,就要求教師運用多媒體,把枯燥無味的文字變為生動有趣的畫面,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在直觀形象中感悟知識。
如我在教學人教版一冊的歸類識字課《比一比》一文時,發現學生對于“一群”、“一堆”的理解比較難,但又很難用語言來形容和比較。于是,我就設計了 “一匹馬和一群馬”、“一只蜜蜂和一群蜜蜂”、“一只羊和一群羊”、“一支鉛筆和一堆鉛筆”、“一個西瓜和一堆西瓜”、“一棵白菜和一堆白菜”等畫面,讓學生直觀感知“群”是數量多,聚在一起的意思,多指有生命會動的物體;“堆”是指數量多,緊緊地疊在一起,多指無生命不會動的物體。
《識字二·比一比》教學雜談 篇2
課堂應該有你而更精彩──《識字二·比一比》教學案例及反思
【案例】
《比一比》是小學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一年級上冊中識字(二)中的一篇識字韻文。描寫的是美麗的農家小院,溫馨的生活場景。一個大,一個小,一邊多,一邊少,是一種簡單的比較,一種充滿童趣的比較。
一位老師在教學這一課的第二課時時,緊扣文章這一語言的特點進行對比朗讀,激發了學生朗讀的興趣,學生朗讀情趣高漲。加上黃牛和貓、鴨子和鳥的表演對讀,蘋果和棗、杏子和桃實物比較對讀,瑯瑯上口的韻文,仿佛依稀聽到孩子在院子里誦讀的清脆嗓音。
剛一比較完了杏子和桃時,突然,一個孩子站起來說,“老師!比多少剛才已經比過了呀!怎么還比一次?”霎時間,學生、老師都望著他,課堂似乎也變得很不和諧。老師微笑著說,“是呀!大小不也是比了兩次嗎?”那學生還是好奇地望著老師,為了能改變這一窘境,老師和藹地說:“我們還可以一邊拍手一邊來讀一讀,來!你上來和老師合作一下。”老師歡快地和他拍著手,興致勃勃地讀著,但我能看出那位同學還是滿臉的疑惑,怎么也進入不了這情境中。我想:這孩子肯定還在為這一問題疑惑不解呢!
【反思】
仔細推敲,《比一比》這一識字韻文除了這一種對比的語言特點外,其實第一節和第三節,第二節和第四節還有一種對稱美。此時,老師假如能肯定這一學生的問題,讓學生讀讀課文,讓他們來說一說為什么,讓他們自己發現這一語言的對稱美,我想這樣這課堂會因為有他而會更精彩!
因為課堂教學是老師和學生共同生命的歷程,我們應該用動態生成的觀念來認識語文課堂教學。這里所要涉及的問題就是課堂教學生成的問題。學生總是帶著自己的經驗、知識、思考、靈感、興致參與課堂教學,從而使課堂教學也呈現出豐富性和多變性。這就要求我們老師此時應根據學生的需求而生成,因勢利導,以學定教,這樣的語文課堂教學才會因有你而精彩;這樣的語文課堂教學才會呈現出一片燦爛的天空。為了處理好教案預設和課堂生成的問題,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兩方面進行努力。
一、拓寬閱讀視野,多角度看教材
文本在解讀時,根據讀者的身份不同、個人境遇不同和對生活的感悟不同,自行發現和建構文本的意義也就不同,所以課本首先不是教本,而應是讀本。作為教師,在上課前必須要會用兩個頭腦多層面地來看文本。首先應該會用學生的身份來閱讀文本。一篇文章,在孩子眼里最感興趣的會是什么?哪些是與他們生活實踐相結合的,哪些是與他們情感世界相通的,引導學生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自己去閱讀,自己學會閱讀,積極主動地建構文本意義,甚至是創造文本的意義。
再次應該是用教師的身份來閱讀文本。此時,老師關注的應該是哪些是學生不會引起關注,而又應最是值得學習討論的。在課文空白處,引導學生通過聯系上下文感悟體會,想象說話,然后通過感情朗讀來表達自己的獨特體驗;在課文矛盾處,啟發學生去梳理,去思考;在課文余興處引導學生品味、積累。這樣進行多層面的解讀,老師才能做到創造性地運用教材。
二、提升教學理念,觀念行為同行
其實,縱觀整堂課,教師和學生民主、平等的教學觀念、教學意識還是很強的,整堂課師生始終在民主平等的對話中進行的,所以,才會出現學生靈光閃現的剎那間。為了把這一教學理念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到底,教師還應有一種十分重要的教育理念是“傾聽著的教育”。這一理念強調不僅要讓“學生傾聽教師”,更強調首先要“教師傾聽學生”。教師必須學會多層次地傾聽,聽出學生認識的深淺,聽出學生見解的新穎獨特,聽出學生問題的探討價值。
在傾聽學生發言的過程中,一位好的教師能敏銳地發現學生理解上的偏差、學生的疑惑、學生經驗背景中已經擁有和仍然缺乏的東西,從而判斷學生理解到的深度,正是通過傾聽學生,通過關注學生的即時表現、學生的觀點和發言,通過關注學生的興奮與疑惑,教師對自己何時參與、采取什么樣的教學手段做出決策。作為一個真正的傾聽者的教師,必定是這樣的:他應以一顆充滿柔情的愛心,滿懷信心和期待地傾聽那些稚嫩的生命之音。這樣的傾聽才能幫助學生搭建起學習的舞臺,感受到課堂學習中揮灑智慧的樂趣。
教師還應引導學生也學會傾聽,細心揣摩,深入思考。讓學生也能聽出這些“不和諧之音”。其實,平時這現象也常見,課堂上老師的問題剛出口,學生便急于表現自我,小手齊刷刷高高舉起,還不停地喊著“我”、“我”。當老師請一名學生站起來表達時,更多的學生因未能得到自我展現的機會,有的噘起小嘴,有的唉聲嘆氣,有的仍不甘地舉著小手。至于那位發言的同學講了什么內容,又有幾位同學是在注意傾聽的呢?其實,作為學習的伙伴,他們更容易對一些問題引起注意,容易產生共鳴,發現問題,再讓他們之間互相展開討論,更易奏響生命之歌。所以為了把平等、民主的教學理念在課堂中進行到底,教師必須做到提升教學理念,讓教學理念與教學行為同行,讓“傾聽著的教育”這一教育理念在課堂教學中盡情綻放。
在這次教學活動中,這位老師假如自己能認真傾聽學生的發言,捕捉這一閃光點,只要讓學生分段對比著讀一讀,當他們自己發現這一語言特點時,那份收獲是令人振奮的;假如老師能把這一問題讓學生進行討論,發表看法,當他們能發現這一語言特點時,那份驚喜是不言而喻的。所以,我想說,讓我們的課堂少一些預設,多一些生成,讓我們的課堂因生成而更精彩!讓我們的課堂應有這樣的學生而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