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鴉喝水》教學設計特點及案例(精選14篇)
《烏鴉喝水》教學設計特點及案例 篇1
重個性認識 重情感體驗 重實踐創新——《烏鴉喝水》教學設計特點及案例
一、教學理念
《新課程與教師角色轉變》中指出:學生的學習方式正由傳統的接受式學習向創造性學習轉變,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從傳統知識的角色向教育促進者轉變。作為傳統的知識傳授者,教師是知識的惟一擁有者,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教師單獨擁有權力,學生要在老師的控制和監督下進行學習。教師以知識傳授為宗旨,學生的情感、意志、興趣、性格等方面不大受教師的關注。教學目標、內容、方法、進程、結果和質量等,都由教師決定和負責,學生的任務和責任就是徹底地“應試”和接受評定。
而如今,教師的角色不再主要是信息的傳播者、講授者或組織良好的知識體系的呈現者,其主要職能已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成為知識促進者。
二、教材分析
《烏鴉喝水》為第一冊語文課本第十三主題單元《手和腦》中的一篇課文,也是《伊索寓言》故事中深受孩子們喜歡的一個著名故事,多少年來一直被編入小學語文教材。許多孩子在入學前就聽父母講述過它的內容,對它并不陌生。
又因為這個故事淺顯易懂,因此,教學時可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結合3幅插圖,理解課文內容,并通過“做做、想想”體會這個故事所蘊含的思想。
三、教學設計特點
針對這篇課文的特點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在這一課的教學設計上,我主要突出以下三個方面:
。ㄒ唬┳⒅貙W生的個性化認識
2001年課程標準小學低年級閱讀教學目標針對不同的閱讀內容,提出了不同的閱讀要求。“閱讀淺近的童話、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關心自然和生命,對感興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樂于與人交流。”
。ǘ┳⒅貙W生的情感體驗
低年級階段的學生正是處于喜歡表現的狀態,對此必須提供機會,并進行正確地引導,要認識到學生交流、表現的過程也正是自我實現的過程。因此,通過交流閱讀感受和想法,學生的思維、情感和認識等都會得到深入的發展。
。ㄈ┮詫W生的發展為本,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課程改革是一項關系到幾億人、幾代人生命質量的宏大工程,如何促進學生的學習方式的變革是本次課程改革的重點之一。作為教師的我們,在教學設計中,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使學生逐漸學會“探究學習”的學習方式,能夠不惟
書,不惟上,不惟師,能夠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頭腦去判別,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能夠成為一個獨特的自我,將來才能夠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一、教學案例
1、創設情景,激發學習興趣
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創設情景。引導學生進入本課的學習,其間,隨機析字形、辨字義,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師:外面火紅的太陽照耀著我們,當我們從外面活動回來,心里有什么感覺?最想干什么?(生活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有過親身體驗,會有許多話想說)
生(單個):感到很渴。
生(單個):特別想喝水。
生(單個):想歇一會兒。
順勢讓學生猜一猜“喝”和“渴”字應該是什么偏旁,并說出理由。(這個過程,既能讓學生輕松掌握“喝”和“渴”字的字形和字義,并能夠應用,又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師:今天,老師給大家介紹一位朋友,它是誰?(出示“烏鴉”掛圖,板書“烏鴉”,“鳥”)比一比,“烏”和“鳥”有什么不同?
齊:“烏”比“鳥”多一點。
師:觀察得真仔細!那么,你們有辦法把它倆區別開嗎?
生(單個):“烏”少一點,“鳥”多一點。
生(單個):烏鴉很懶,閉著眼睛在睡覺,小鳥兒睜著眼睛在看外面。
。ū娦Γ
師:你的想法有點兒意思。今天,這只“懶”烏鴉做完運動,遇到了和我們同樣的問題:太陽很大,烏鴉很渴,到處找水喝。
師:烏鴉到處找水喝,“到處”是什么意思呢?
生(單個):“到處”就是一會兒飛到這兒找找,一會兒飛到那兒找找。
師:你可以為大家表演一下嗎?
。ń淌依镯懫鹫坡暎恢卤硎举澩ㄉ硌荩
師:剛才張靚生同學用表演的形式把他的意思表達得很清楚,還有誰要補充?
生(單個):“到處”就是每個地方。
師:是的,烏鴉很渴,找遍了每個地方,終于找到了一個瓶子,瓶子里有水,想想:烏鴉這時最想干什么?
齊:喝水。
師:(作陶醉狀)美美地喝上一頓。(生竊喜)
師:(出示第一幅掛圖)(作驚疑狀),咦,烏鴉怎么還不喝呀?
生(單個):老師,烏鴉的嘴太大了,放不進瓶子里。
生(單個):不,是瓶口太小了。
師:還有別的原因嗎?
生(單個):老師,我發現烏鴉的嘴有一部分放進瓶子里了,如果這時是滿滿的一瓶水,它應該能喝到一點兒。(眾生點頭,表示贊同)
師:你真不錯,觀察得很仔細,想得也很有道理。同學們,烏鴉喝不著水,它該是什么心情呢?(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掛圖中烏鴉的表情)(生議論紛紛,急欲表達)
生(單個):好想喝水呀!你們看,烏鴉眼睛睜得大大的,嘴巴極力往瓶里伸。
生(單個):“這個瓶口怎么這么?”我認為烏鴉這時很氣憤。
生(單個):我認為它應該也很心煩。
生(單個):“老是夠不著!”我想它一定很著急。
師:你們說的很好。下面,你們就根據自己的想法把課文中描寫烏鴉當時心情的句子讀一讀。
。▽W生自讀課文)
2、 做做、想想
師:烏鴉到底想了什么辦法呢?
齊:把石子放進瓶子里。
。ㄒ笊宰x課文)
師:(出示第二幅掛圖)烏鴉把石子一個一個叼起來放進瓶子里。你們發現圖上有什么變化了嗎?
齊:瓶里的水升高了。
師:是的,瓶里的水慢慢升高了。可是老師不太相信水會升高,你們相信嗎?能用你們的小實驗讓老師心服口服嗎?
齊:可以,可以。
。▽W生用準備好的石子、瓶子、水親自動手試試,看看烏鴉能否喝到水。然后請同學上臺演示并講述烏鴉喝水的過程。師要求其他同學注意觀察,體會“瓶子里的水漸漸升高了”。要求學生仔細聽,讓學生養成認真傾聽別人發言的好習慣。學生親自動手做,能使烏鴉喝水的經過顯而易見。這個活動使學生間接掌握了課文內容。同時,也讓學生體會到自己動手親身實踐的重要性。)
師:現在我相信,將石子放進瓶子里,瓶里的水真的會升高。那么,除了這個辦法,還有沒有別的辦法呢?(先進行小組討論,要求小組成員群策群力,教師巡視,參與討論。接著全班交流,要求組長匯報討論結果,其他小組
認真傾聽,發表意見)(這一環節有助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科學探究和勇于創新的精神,啟發學生的創造思維,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課堂延伸,拓展思維
(1)師:同學們,“懶”烏鴉還“懶”嗎?(讓學生認識到烏鴉用上了我們的兩件寶——手和腦,不僅不懶了,還變得聰明了)
(2)要求學生把《烏鴉喝水》的故事講給家人聽。(鼓勵學生與他人交流、分享自己的閱讀感受)
二、精彩回放
1、學生通過小組討論,發現烏鴉想喝上瓶里的水,除了往瓶里放石子外,還有許多種辦法,如打碎瓶子;用吸管吸;把瓶子放倒;把水倒在石頭上,讓水流下來,烏鴉在下面接水喝。這些想法是學生個性逐漸發展的體現。
2、我在逐漸突出本單元主題:手和腦,兩件寶時,引導學生像烏鴉學習,用上我們的兩件寶。有學生提出疑義,“老師,烏鴉沒有手”。這句普普通通的話,卻讓我一陣驚喜,因為它說明了學生能勇敢地向老師提出問題,邁出了進行探究性學習的第一步。
三、教學啟示
這一例子告訴我們,在我們的教材當中,還有很多不足
以讓學生自主發展的課例。只要我們把握了教材的特點,樹立了新的教學理念,確立了新的教學目標,大膽地去摸索、去實踐、去創新,就一定會成功。
《烏鴉喝水》教學設計特點及案例 篇2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習的興趣。
1、孩子們愛看動畫片嗎?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個精彩的動畫片。我們一起來欣賞吧。(播放)
2、動畫片真好看,他是根據哪篇課文改編的!稙貘f喝水》
3、孩子們真聰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新課《烏鴉喝水》。
。ㄒ)、創設情境,激發學習的興趣。
1、請孩子們輕聲的讀讀課文,遇到生詞,看清拼音,多讀幾遍。
2、做放鞭炮的游戲。檢查生詞認讀情況。
過渡:游戲真好玩,可詞語寶寶都玩累了,咱們讓他們“回家”吧。
3、不過老師還想到課文中詞語寶寶的家里去再和他們打打招呼,你們也愿意去嗎?下面老師來讀讀課文,你們注意生字寶寶在家的那個位置,還要想想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過渡,剛才啊,有人打來電話,說還有兩個詞語寶寶沒找到“家”,(出示詞語)聰明的小警察們,能幫他們找到家嗎?看看誰最先找到他們的家在課文的那句話中?
。ǘ┘氉x課文,朗讀感悟
1.教師根據學生的匯報相機出示課文中帶有以上詞語的四個重點句。
3.指導學生在朗讀過程中感悟烏鴉找水過程中的心情。
燈片一:
一只烏鴉口渴了,到處找水喝。
1.初讀:誰找到了“口渴”的家?試著讀一讀。
2.體會:在讀的過程中,你們體會到烏鴉的什么心情?你是怎么體會到的?(在學生理解“口渴”“到處”的基礎上,借機引導學生積累詞語“又饑又渴、又累又乏”等。)
3.朗讀表演:你能讀出這種心情嗎?誰愿意上臺表演讀?
燈片二:
可是瓶子里的水不多,瓶口又小,烏鴉喝不著水。怎么辦呢?
1.初讀:誰能找到“喝不著”的家?試著一讀。
2.理解:你讀了這句話,知道了什么?
(烏鴉遇上麻煩──瓶口小、水不多)
。貘f心情很難過,很失望,很苦惱……)
3.說一說,讀一讀:應該怎樣讀才能體現烏鴉此時此刻的心情。(比賽讀,評點讀)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學習第二、三自然段
1、質疑:那么,你們現在最想知道的是什么?
生1:烏鴉喝到水沒有?
生2:烏鴉是怎樣喝到水的?
生3:烏鴉想出了什么辦法才喝到水?
過渡:你們想知道的答案書上都有,趕快翻書,讀讀2、3自然段。
2、烏鴉到底想出了什么辦法呢?把烏鴉想出的辦法在書上畫出來。
3、小組合作交流:烏鴉想出了什么辦法?(把你看到的和小組的同學說一說。
5、出示課件:
、 指導學生朗讀感悟,烏鴉是一個一個,很有耐心地把小石子放進瓶子里。指導讀好這句話。
⑵ 注意看,烏鴉是怎么把小石子放進瓶子。ㄒ粋一個的)
⑶ 這一句該怎么讀?你們自己讀讀試一試。(出示句子)
指名讀。(問:你為什么這樣讀?一個一個的?)(師:對啦,這真是一只有耐心的烏鴉,你體會得真好。)
再指名讀(評價:讀得好,是一個一個地放)(誰能讀得更好一點?)
6、指導學生朗讀感悟瓶子里的水是漸漸升高的。指導讀好這句話。)
出示課件:
過渡:石子往瓶子里一個一個地放,水有什么變化呢?
生1:瓶子里的水升高了。
生2:瓶子里的水漸漸升高了。
師:誰來讀讀這一句。
指名讀。
師評價:“漸漸”讀得真好,老師好像看見了水慢慢地升高了。
誰還想讀一讀?(指名讀)
師評價:對呀,瓶子里的水真的是一點一點慢慢地升高,你讀得真不錯!
男同學讀。
7、小組實驗,突破難點
師:我們按照烏鴉的方法來做個實驗吧!看看我們把小石子放進瓶子里,水是不是會升高?
每組組長做試驗,其余同學觀察。要求:要一個一個地放,其他的同學觀察水有什么變化。
生:水真的升高了。
水怎樣升高?
學生通過實驗、觀察、討論明白:因為石子有重量沉到瓶底,石子占了水的位置,水才會升高。
8、模仿練說
師:下面老師說句子,同學們試著給句子添加“漸漸”這個詞,比誰想得快、添得準。
天氣暖和了。
生:天氣漸漸暖和了。
我長高了。
生:我漸漸長高了。
四周安靜下來。
生:四周漸漸安靜下來。
你們能用“漸漸”自己說一句話嗎?
生1:我漸漸長大了。
9、再看課件
現在烏鴉喝著水啦,烏鴉多高興呀,誰來讀讀這一句?
10、指名朗讀
11、學習第二自然段。
烏鴉為什么能想到這個辦法呢?(指名讀)
師誤讀:
烏鴉看到旁邊有幾塊石頭,想出辦法來了。
生:老師把小石子讀成了幾塊石頭。
師順勢提問:小石子和石塊有什么區別嗎?
生:小石子很小,石塊很大。
師:為什么要小石子呢?還要許多小石子?
生1:因為瓶子的口很小,石塊放不進去,小石子很小,可以放進瓶子里。
生2:瓶子里的水不多,如果只有幾顆小石子,水就只能升高一點,烏鴉還是喝不到水,很多小石子就能讓水升得更高,讓烏鴉喝著水。
指名讀。(生生評議,教師評議)
師:哦,我明白了,烏鴉善于觀察,愛動腦筋,它可真聰明呀!讓我們讓我們一起讀讀這段吧!
三、回歸整體,指導背誦
1、烏鴉喝水的故事多有意思呀,想不想把烏鴉喝水的故事講給別人聽?那我們可要把它記下來。
2、那你們就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記一記吧。
看課件,學生練習背誦,全班試背。
四、啟發想象,鼓勵創新
1、出示課件
烏鴉站在石頭上,瓶子旁邊沒有石子。)
師:如果瓶子旁邊沒有小石子怎么辦呢?
2、學生思考,回答。
生1:烏鴉可以找一根吸管來,放進瓶子里喝水。
生2:烏鴉可以找動物朋友們來幫忙。
生3:烏鴉可以把瓶子推倒,把水倒出來喝。
生4:烏鴉可以把嘴巴伸進瓶子里,把瓶子舉起來喝。
小結:同學們真聰明,會動腦筋,為烏鴉想出了這么多的辦法,這些辦法能哪一種最好呢,下課以后我們可以繼續交流。
《烏鴉喝水》教學設計特點及案例 篇3
教學目的:《烏鴉喝水》講述了一只烏鴉通過動“手”動腦喝到水的故事。教學目的就是讓學生懂得動手動腦的重要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精神,培養學生思考和實踐的精神,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激發學習興趣
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創設情景。引導學生進入本課的學習,其間,隨機析字形,辨字義,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1.教師:晴天,太陽當空照,上完體育課后,同學們有什么感覺,最想干什么?
學生回答。順勢讓學生猜一猜,“喝、渴”字是什么偏旁,并要求學生說出理由。(這一過程,能夠讓學生輕松掌握“喝、渴”二字的字形與字義,并能夠應用,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2.教師:今天,老師帶來了一個小動物,它是什么呢?(出示烏鴉模型,板書烏鴉)看一看“烏”字與我們以前學過的哪個字字型相近?學生很快說出“鳥”。想一想,有什么好辦法能記住它。
3.教師:這只烏鴉啊,遇到了和我們同樣的問題(出示第一幅掛圖,要求學生看圖),太陽天,烏鴉口渴,到處找水喝。(學生從圖上不難看出,不遠處的瓶子里有水,烏鴉可以去喝。)
教師:瓶子里有水,那就讓我們一起去看一看吧。ǔ鍪镜诙鶊D,要求學生仔細觀察。)大家說一說有什么發現?(觀察圖畫學生能夠發現,烏鴉喝水遇到了困難。)教師一邊聽學生講一邊演示,使困難一目了然。
4.教師:烏鴉喝不到水,怎么辦呢?讓我們一起來幫幫它吧!
二、動手做,動腦想
1.要求學生用準備好的石子、瓶子、水親自動手試試,看看烏鴉怎樣才能夠喝到水。然后請同學上臺演示并講述烏鴉喝水的過程。
要求其他同學注意觀察,體會“瓶子里的水漸漸升高了”。要求學生仔細聽,讓學生養成認真傾聽別人發言的好習慣。學生親自動手做,能使烏鴉喝水的經過顯而易見。這個活動使學生間接掌握了課文內容。同時,也讓學生體會到自己動手親身實踐的重要性。
2.教師:烏鴉想到的辦法和同學們的辦法一樣嗎?(出示第三幅圖)那么,除了這個辦法還有沒有別的辦法呢?
。ㄅ囵B學生獨立思考和科學探究的精神,啟發學生的創造思維,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是本課的教學難點。為了突破難點,教學分兩步進行:)
1.小組討論。要求小組成員群策群力?纯催有沒有別的辦法。教師巡視,隨機參與討論。
2.全班交流,組織評議。
(要求各組組長匯報討論結果,其他人認真聽,并評議他們的辦法行不行,為什么?低年級學生的想象力極其豐富,想出的辦法會五花八門,但他們為了成功,往往會忽略當時的環境。經教師點撥,馬上就會有學生反駁。這就激活了課堂氣氛,激發了學生的創造精神,使教學變成一場激烈的辯論。這樣處理,旨在活躍課堂氣氛,給學生的發散思維留出了空間,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創造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
三、課堂延伸,拓展思維
1.教師:同學們都肯動腦筋,這場辯論太精彩了,那么這些辦法中,誰的辦法最好呢?(不僅要求學生想辦法,還要求學生從中選優,優中選特)。
由此看,這是只怎樣的烏鴉?你們學習了烏鴉喝水的故事以后打算怎樣做呢?
。▽W生回答后,老師給予小結,以突出單元主題:手和腦,兩件寶。)
2.要求學生把烏鴉喝水的故事講給爸爸、媽媽或者朋友聽。
四、齊讀課文,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最后,全班同學整齊地朗讀一遍課文。
。ㄕ谜n始終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促進者。教學還綜合運用學生的感官,讓學生用耳朵聽,用眼睛看,動手做,動腦想。)
師:再看第三幅插圖。
(學生看圖)
師:請小朋友想一想,烏鴉把石子放到瓶子里,為什么就喝著水了?
(學生各抒己見。有一學生舉手)
師:你有什么問題?
生:老師,把小石子放到瓶子里,瓶子里的水真的會升高嗎?
〔只“引”不“逼”,讓學生質疑問難〕
(教師拿出準備好的教具棗盛有水的瓶子和一些小石子)
師:小朋友愛動腦筋,問題提得好!老師要給你們做個小小的實驗。好,就請來做。
(老師當眾滴了幾滴紅墨水在瓶子里,讓大家看清水位的高度。學生把小石子一個一個地放到瓶子里,水慢慢地升起來了。)
師:誰知道水為什么會升起來呢?
生:因為石子比水重,石子放到瓶子里就把水的地方占了,水就被擠得升起來了。
師:回答得很好!請大家讀一遍課文,要用心記住今天學習的生字和新詞,要讀出烏鴉先“焦急”后“高興”的心情來。
(學生齊讀課文)
師:請小朋友再讀一遍課文。
師:讀得很好!小朋友們喜歡《烏鴉喝水》這個故事嗎?
生:(集體):喜歡!
師:為什么喜歡?
生:烏鴉會動腦筋,想辦法喝著了水,我喜歡這個故事。
〔教師根據課文內容和兒童認識規律,引導學生開動感覺器官(眼到、口到、耳到、手到)和思維器官(心到),親自實踐,提高認識,理解了課文的中心!
生:《狐貍和烏鴉》里的那只烏鴉只會聽好聽話,不動腦筋,上了狐貍的當,我不喜歡它。
師:今天小朋友們學得很好!學了這篇課文,使我們懂得了:不論遇到什么困難,只要肯動腦筋,就能想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烏鴉喝水》教學設計特點及案例 篇4
教學設計之一
佚名
一、課時要求:
1、講讀2——4小節,使學生知道烏鴉用什么辦法喝到水,教育學生遇到困難要多動腦筋,根據不同的情況,采取不同的方法來解決。
2、理解“到處、又、很、也、怎么辦、一個一個”等詞語在文中的意思。
3、用“看見”一詞說話。
4、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烏鴉為什么喝不著水?
2、它是怎么喝到水的?
三、教具:
1、多媒體2、瓶子及石子若干3、錄音機
四、教學形式:
分組教學實驗法討論法五官體驗法嘗試法
五、教學過程 :
1、復習舊知,引入新課。
復習詞語:小朋友,上節課我們學習了第21課(指著板書)(齊讀)烏鴉喝水的詞語,我們先來復習一下,請小朋友來讀詞語。
A、出示詞:烏鴉、口渴、喝水、找水、怎么辦、瓶子
B、數一數:瓶的第9筆是什么?(乙)
C、出示:“喝、渴”一起讀。
你怎么來記住“喝”和“渴”?
。ā昂取币每趤砗,所以是“口”字旁;“渴”要喝水,因為嘴巴干了,所以是“氵”三點水。)
D、請把書翻到第110頁,我們來做課后第2題“選詞填空”,看誰做得又快又好。開始。
⑴自己做。
⑵交流:誰愿意來說第1句?第2句?第3句?(指名)
、嵌紝α藛幔课覀円黄鹂创笃聊话堰@三句句子讀一遍。
(齊讀3句句子)
2、新授:
A、過渡:通過第1節的學習,我們知道了(指著板書)
一只烏鴉口渴了,到處找水喝,它到底找到水了嗎?老師請小朋友邊看邊聽邊想想。
B、⑴播放多媒體錄象及錄音。
、茊枺簽貘f找到水了嗎?(齊答)喝到水了嗎?(齊答)
、俏覀儊碜x讀課文。(自己讀)找一找哪節寫了烏鴉找到水,可是喝不到水。開始。
、饶阏业米羁,請你來說,是哪一節?(第2節)
C、學習第2節。
、耪媛斆,找對了,F在請小朋友仔細地讀讀第2節,你是從哪句話里知道烏鴉找到了水?開始。
、戚p聲讀——交流
、钦l來說?把句子讀一讀。(指名讀句子)
、賹α耍瑸貘f看見了一個什么?(齊答)烏鴉看見了一個瓶子,瓶子里怎么樣?
愿意把第1句讀給孫老師聽的小朋友一起來讀第1句話。
②用“看見”說話。烏鴉看見了一個瓶子,那么你看見了什么?(指名每一組4——6號的小朋友說。)
你看見了,怎么樣?(指名1——3號說)誰也愿意向他學習說一說。
⑷①課文里的烏鴉看見了一個瓶子,瓶子里有水,它可高興了,可是(出示多媒體圖象)瓶子很高,瓶口又小,里邊的水也不多,它喝不著。(學習第2句)
、诂F在請每組的小朋友在3號組長的帶領下讀讀第2句句子,并討論一下,找找詞兒說說烏鴉怎么會喝不著水的?開始。
③小組自學——討論
交流:老師這里有四個瓶子,找找哪個是烏鴉找的瓶子?(因為,模擬多媒體點出高、小、不多。)
請小朋友觀察一下在你們桌子上的瓶子和烏鴉,是不是因為這樣而喝不到水?小組觀察,請哪個小組愿意派個代表來說說烏鴉為什么喝不到水?(指名2人)
、苋绻孔釉趺礃恿,烏鴉就能喝到水了?請小朋友在小組里說說看。
Δ 如果瓶子不高,烏鴉就能喝到水了。
Δ 如果瓶口很大,烏鴉就能喝到水了。
Δ 如果里邊的水多,烏鴉就能喝到水了。
、菘墒牵F在(出示多媒體圖)(指名說)(瓶子……、瓶口……、里邊的水……,它喝不著。)烏鴉遇到的困難可真(多),請小朋友在小組里讀一讀。(指名每組派1個代表來讀。2對)大家一起來試試,讀讀第2句。(齊讀)(看圖)
、煽墒瞧孔雍芨、瓶口又小、里邊的水也不多,烏鴉喝不著,它心情怎么樣?(很著急)對呀,可著急了,請小朋友自由找伙伴把第3句讀一讀,讀出烏鴉很著急。
①自由找伙伴②指名2對③齊讀
現在我們一起有感情地把第2節連起來讀一讀。(齊讀)
D、學習第3節和第4節。
、攀茄,怎么辦呢?小朋友,你們愿不愿意替小烏鴉出個主意?怎樣才能讓烏鴉喝到水?(指名說,邊說邊出示方法)大家想的辦法真多,我們的小烏鴉也想出了辦法,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撇シ哦嗝襟w,師讀課文第3、4節。
⑶老師這里有道填空題,請小朋友在3號小組長的帶領下讀讀課文第3、4節。想想烏鴉的辦法是什么,怎么填?
出示:“烏鴉看見_____,于是,它把_____”
、傩〗M自學。
、谀膫小組愿意來讀一讀讀讀課文第3、4節?
、壅堃唤M派代表來說——齊說。
、赛c出:“一個一個地”,烏鴉為什么要一個一個地銜石子?在你們的桌子上有2個瓶子和一些小石子,請你們在1號組長的帶領下,動手試一試烏鴉的辦法,邊做邊觀察邊想。
①烏鴉一個一個地把小石子銜來放到瓶子里,會怎么樣呢?(水會慢慢升高)
②烏鴉喝到水了嗎?
動手做——交流
小結:是呀,烏鴉把小石子一個一個地銜來放到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慢慢升高了,烏鴉喝到水了,心里怎么樣?(很高興)
請小朋友和孫老師來合作讀課文第3、4節。
師生合作讀(注意一個一個地、慢慢地,讀得又輕又慢)——學生連起來一起讀課文第3、4節。
、蓜偛拍銈円矠闉貘f出了許多主意,我們來比一比,誰的主意更好?
小結:通過比較,我們發現烏鴉的辦法很省力,還能喝到瓶子里全部的水。所以,你覺得這只烏鴉怎么樣?
3、總結全文:
A、是呀,這是一只聰明的、愛動腦筋的小烏鴉。讓我們
重溫一下烏鴉聰明的辦法,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B、朗讀全文
C、總結:這是一只愛動腦筋、聰明的小烏鴉,通過自己的努力,終于喝到了瓶子里的水,我們也要向這只烏鴉學習,遇到困難多動腦筋,解決困難,好嗎?這節課我們就上到這兒。
《烏鴉喝水》教學設計特點及案例 篇5
一、激qing導入
師:(拿著烏鴉的圖片問)同學們,我給大家帶來一位新伙伴,它是誰?(烏鴉)最近在它身上發生了一件事,你想知道嗎?
。ò鍟n題:烏鴉喝水。齊讀課題。)
師:讀了課題你有什么問題?
生甲:烏鴉在哪兒喝水?
生乙:烏鴉喝到水了嗎?
……
教師點評:教師根據低年級學生好奇心強的特點,從課題入手培養學生質疑能力。
二、自學部分
1、師:同學們提的問題非常棒,下面請你們先自學課文,看能不能自己找到答案。
2、自學內容:(學生邊讀邊思考以下問題)
、拧貘f為什么找水喝?
⑵ 烏鴉找到水為什么喝不著?
、恰貘f想出什么辦法?
、取〗Y果烏鴉喝著水了嗎?
教師點評:學生借助問題理清課文記敘順序,課文是由這4個問題貫穿起來。
3、小組內互相交流,加強生生合作。
4、學生匯報學習成果,教師指導理解。
、拧∩祝簽貘f口渴了,到處找水喝。
生乙:我不明白到處是指哪兒?
師:哪個同學能幫忙解決這個問題?(同學可以互相討論)
師:哪個同學能用動作表演表演,讓我們大家看一看?
教師點評:通過動態演示,學生們體會到了烏鴉喝水的急切心情。
、啤煟簽貘f喝水時遇到哪些困難?
生甲:水不多。
生乙:瓶口又小。
師:誰能用“因為……所以……”回答烏鴉喝不到水的問題?
生:因為水不多,瓶口又小,所以烏鴉喝不著水。
教師點評:學生既掌握了烏鴉喝不著水的原因又練習用關聯詞說話。
教師隨機進行朗讀指導(由著急到高興的心情變化)
、恰⌒〗M內合作做實驗,演示烏鴉喝著水的過程。
小組a:把許多石子一起放進瓶子。
(教師讓學生再讀課文,抓住重點詞語“一個一個”和“漸漸”,再請小組演示。)
小組b:把石子一個一個放進瓶子,看到水漸漸上升。
教師點評:通過動手操作和觀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⑷ 師問:通過小烏鴉喝水,你能明白什么道理?
(引導學生得出結論:在困難面前動腦筋,想辦法。)
三、探究部分
師:烏鴉用自己的辦法喝著水,那么你能用什么新的辦法讓烏鴉喝著水?
。ㄕ埿〗M討論、演示,教師提供材料。)
生甲:用吸管就能喝到水。
生乙:把瓶子倒過來。
生丙:用石塊把瓶子打碎。
……
教師點評:學生合作探究得出多種答案,盡管有的不太合理,但對于學生的創新精神都及時給予肯定、表揚。
四、小結
這節課我們理解了課文內容并懂得了在困難面前要動腦筋想辦法。
五、板書設計
烏鴉喝水
找水喝──喝不著──想辦法──喝著了
《烏鴉喝水》教學設計特點及案例 篇6
童話《烏鴉喝水》是一篇古老的故事,出自《伊索寓言》,深得孩子們的喜愛。不管是省版教材還是部標板教材,不管教材如何改,低年級語文都有它的身影,可見它的魅力之大,只要進過學校,就知道這個故事。本學期在教完這篇課文以后,孩子們領悟到烏鴉的聰明才智,對遇事想辦法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給予了肯定,表示要做一個遇事動腦筋,會解決問題的孩子,于是引導他們思考:面對這只口渴的烏鴉,你有什么更好的、更省力的辦法可以告訴它嗎?孩子們想了很多辦法如把瓶子扳倒、讓瓶子傾斜,最后想到了可以用吸管喝水,更省力、便捷,大家討論的很熱烈。在拓展活動中,給他們講了《烏鴉喝水》的續集,在面對一口井的時候,還用這個辦法是不行的,知道了老辦法不能解決新問題,遇事要學會變通;又介紹了烏鴉反哺,在故事中知道烏鴉很孝順,孩子們被感染,情不自禁的唱起了:路邊開滿野菊花……孩子幼小的心靈多么單純、可愛,需要我們用心去呵護。
《烏鴉喝水》教學設計特點及案例 篇7
人教版小學語文實驗教材一年級下冊第19課《烏鴉喝水》是一篇老課文,在幾次教改后依然被列為重點講讀課文。而在全面提倡課改的今天,要求教師要直面新課程,把新的理念、新的教法、新的教材帶入新的課堂。
不得不承認,在課改后的教學過程中,我們最經常要面對的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答非所問,異想天開,而這些往往要讓教師不知所措。然而在教完《烏鴉喝水》這課后,我對學生的“異想天開”有了新的認識。
一、珍惜學生美麗的錯誤
在教學《烏鴉喝水》時,我組織學生討論這樣一個問題:“烏鴉為什么喝不著瓶子里的水?”經過討論,絕大部分學生都認為原因有兩個:一是瓶子的口太小,烏鴉的嘴伸不進去;二是瓶子里的水太少,烏鴉的嘴夠不著。但有一位學生有不同的意見:“是因為烏鴉的嘴太大了,伸不進瓶子!边@時,學生也分成了兩派,一方認可這位學生的意見,另一方說這是一種錯誤的說法。突然“從半路上殺出個程咬金”,被打斷教學的我顯然有些始料未及。在備課時,怎么沒有想到這一點。突然我靈機一動,向學生講了兩個句子:“你比我行”與“我不如你”讓他們說說這兩個句子的區別。他們都說兩句話意思是一樣的。我因勢利導:“其實大家的^答~`案是一致的,一些小朋友以烏鴉作為參照物,確定瓶口太小,瓶內的水太淺了;而另外一些學生以瓶子作為參照物,認為是烏鴉的嘴太大了。這二者之間沒有質的區別,就像‘你比我行’與‘我不如你’兩句話一樣,是同一^答~`案的兩種不同表達方式。只不過兩種表達方式中一種是常用的,早已習以為常,另一種很少用到,以致少見多怪。”學生聽了也連連稱是。小朋友充滿自信地“固執己見”,我們怎能不為之喝彩?為孩子的勇氣喝彩,也為其中閃現出來的亮麗的思維創新的火花喝彩,這就是美麗的“錯誤”吧!對于這種“美麗”我們怎能不倍加珍惜呢!
二、保護學生獨特的見解
通過我的啟發,并做了實驗演示。大部分學生都形成了烏鴉真聰明,通過投石子,終于喝到了水的共識!突然一位學生提出了異議——烏鴉不一定喝到水!那是一個胖胖的小男生,稚氣的臉上滿是執著。一語驚人,我有些驚慌失措,“你為何這樣說?”我追問!耙驗槭訒阉蜎]!”孩子忽閃著大眼睛。教室內靜得出奇,我也是滿腹狐疑。“石子怎么會淹沒水呢?連常識都不知道,以后回答問題前一定要多動腦筋,希望小朋友們也要注意!”顯然我有些發怒了。在學生們的齊聲“知道了”中,孩子默默地坐了下去,沮喪的神色中透出一絲不服。馬上,我后悔了,又向他請教“烏鴉為何不一定喝到水?”開始他十分膽怯,不信任地看著我。經我再三鼓勵,他終于同意為大家做一次演示:“昨天我和康康玩過了,他的瓶里裝的水多,投進石子后,水滿到了瓶口;我的瓶里裝的水少,石子反而把水淹沒了。只有瓶中盛著大半瓶水的時候,烏鴉才能喝到水。”我恍然大悟。是呀,書中只說瓶里有水,若是少半瓶的話,烏鴉就喝不到水了。真聰明!我摸著他圓圓的小腦袋,由衷地贊道:“今天你使我們學到了許多知識,謝謝你,小老師!”孩子終于自豪地笑了,神采中更多了一份自信。
且不說“烏鴉不一定喝到水!”是否一定正確,但它卻充分表現了學生大膽的懷疑精神,從實踐中得出結論更是一種求實的科學品質。不正是由于這種精神、這種品質,才有伽利略的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的真理嗎?一句富有新意的“石子把水淹沒了!”卻差點被我視為不知常識,還成了教育其他學生的反面素材。如若一個極富創造力的見解就這樣被扼殺,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也許就會夭折在課堂這個搖籃里!教學應是一種^對`話,^對`話中既沒有無所不知的圣人,也沒有完全無知的愚人。師生雙方相互平等,在^對`話中相互尊重、相互學習。在以上教學中,我慶幸自己尊重了學生的觀點,耐心地聆聽了學生的見解,并肯定“烏鴉不一定喝到水”的正確性,對學生大膽的懷疑精神和求實的科學品質作出贊賞,那么此刻,教學的意義就超出了烏鴉能否喝到水的問題了……
三、鼓勵學生精彩的想象
不能否認,在這堂課上,學生是最成功的。順著學生的這股學習勁,我在原有的教案設計上加了一個環節:假如這時瓶子旁邊沒有小石子,烏鴉怎么辦呢?學生討論的很激烈,有幾個^答~`案引起了我的興趣:“烏鴉四處尋找小石塊,往返運送小石塊,又累又花時間。如果找不到足夠的小石塊,它就喝不到水了。其實,還有更好的辦法:垃圾桶里肯定有許多用過的吸管,烏鴉從垃圾桶里找一支吸管,就很容易喝到瓶里的水了;或者找來一個紙碗,把瓶里的水倒進碗里,也可以喝到水。這樣既有效又輕松,多好啊!”“可以往水里放些蘇打和醋,那水就會沸騰,慢慢地水就會滿到瓶口,我幼兒園時老師做過試驗的!……”多么富有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答~`案呀!我都沒有想到這些!聽到這兒,我不得不為自己反思一番。我們常常會發現這樣一個比較普遍的'現象:教師對問題的理解、對文章感情的體會往往與學生不盡一致。這是因為,教師是成年人,經驗豐富,理解多是理智的思考;而學生往往富于幻想,思維更具情感性、發散性和靈活性。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會發現,學生的認真傾聽學生的^答~`案,會有許多意想不到的收獲,你會發覺兒童的世界是多么豐富多彩,他們的心靈純真無瑕的讓人向往。
在課改精神的驅動下,教師要跳出編者和自己原先設定好的“方格”,細細琢磨防止孩子的“信天游”,那你眼前呈現的就是固定視角所看不到的景象。這時,教師就會為孩子的“異想天開”而叫好。教師要讓孩子有一顆創造“心”,就少給孩子“畫”上一個又一個“方格”,以免它成為孩子學習的“緊箍咒”。應該打破原來“套路”,以兒童般的心態珍視孩子的一些“格格不入”。在必要的地方再作適當的引導,這樣教師和學生就不會成為“套中人”,彼此都可以在生命的綠洲里快樂而自由地成長。
在結束語上,我這樣說到:在現實生活中,解決問題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碰到困難的時候,只要我們開動腦筋,就一定能找到解決問題的好辦法。就象你們這節課的表現一樣,老師為你們驕傲。
看到學生的學習情況,我把喜悅埋在心里,深感教師應該從教學的點點滴滴去關注學生,用“心”去體會他們的感受,選擇他們較容易接受的方式進行正確的引導。讓我們一同為學生的“異想天開”喝彩。
而對于新課程,我不得不說:收益最大的是學生,而提高最快的是老師。
《烏鴉喝水》教學設計特點及案例 篇8
1、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多種方式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
在教學過程中,我考慮到低年級的孩子們抽象思維能力弱于形象思維能力,喜歡動畫片,所以在課堂上,設計了猜謎語,把需要識記的字做成卡片,卡片的形狀做成孩子們喜歡的水果和喜洋洋的樣子,孩子們聯系生活和電視上積累的經驗,在視覺上的有了親切感,并且引導孩子們上黑板前來表演,在具體情境的展示中,,增強了孩子們的學習興趣。
2、“以人為本,營造快樂的學習氛圍。
傳承新課標的靈魂---以學生為本,減輕學習負擔,在本節課的學習中,重點學習哪些生字,采用什么識記方法,都是尊重孩子的實際需求的.,而且識記生字時,始終立足課文之中,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文,隨文識字,聯系生活實際降低學習難度,減輕孩子的學習負擔。比如:在確定識記哪些生字的時候,引導孩子們讀課文,自己圈畫出喜歡的生字詞,只有孩子們喜歡了,才有學習的興趣。我把孩子們都喜歡的字詞帖在黑板上,在教師范讀和孩子反復讀的基礎上,選出重點掌握的生字,加以指導。在課堂上真正關注孩子的實際情況,減輕了學習量,激發了學習興趣,力求營造快樂的學習氛圍。
3、師生對話,多種方法識字。
教學是師生的互動,在互動中,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師生對話,溝通和交流。在對話里,關注孩子們的實際情況,給予更多的鼓勵和獎勵,給予掌聲和生字卡片,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和求知欲,多種方式識字,力求適合每個孩子的學習口味和學習風格。比如:通過猜謎語的方式,初步認識烏鴉,再結合烏鴉的圖片加深印象,比較烏-鳥對比識記烏鴉,在學習課文中,通過感受烏鴉的形象,學生對烏鴉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學習難度就降低了。
在識記瓶的時候,出示實物瓶子,孩子們看到了這個字的物化形象,聯系生活實際,加上口訣記憶瓶:瓶瓶瓶,瓦片一層層,并在一起就念瓶。又裝牛奶又裝水,烏鴉口渴喝一瓶。孩子們對這個字的掌握就簡單多了。在識記辦字的時候,師生做兩手攤開狀,形象生動的感受了辦字,在教師的范寫,學生的書空、描紅,優秀作品的展示中,孩子們對這個字有了學習興趣,識記了這個字寶寶。
《烏鴉喝水》教學設計特點及案例 篇9
《烏鴉喝水》這篇課文,對于一年級學生來說,理解故事內容不是重點,更算不上難點。結合新課標中關于閱讀教學的有關論述,我初步確定以朗讀體悟作為本節閱讀課的重點,通過朗讀讓學生體會烏鴉在“找水喝”到“喝著水”這一過程中心情的變化,讀懂故事闡述的基本道理,拓寬知識視野,豐富語言積累。
在設計《烏鴉喝水》第二課時的教學中,我重在在分析指導課文及朗讀課文上,讓學生們通過了解故事情節來理解感悟課文的深刻內涵,學習烏鴉的善動腦想辦法解決問題,培養他們獨立思考的意識。我先復習前一節課學習的生字詞,回憶了課文的主要內容,加深了學生的記憶。接著運用朗讀法、設懸法、課件演示法展開教學。讓學生在讀中感知讀中感悟,體現新課標的理念。緊緊圍繞烏鴉口渴了——想喝水——喝不著水——怎么辦——動腦筋——喝到水這一線索來展開課文的分析。我把學生獨立思考,想象的權利和時間交給了學生。在學習課文第一自然段的時候,重點引導學生體會烏鴉的心情變化,抓住了“口渴”“到處”等詞語的`理解,讓學生想象“烏鴉四處找水”的情景,體會烏鴉口渴難耐的著急心情。這樣設計是把學生變成課文中的主人,把文中的重點詞“到處”變成了生活中的形象。并設計了讓學生仔細觀察瓶子及瓶里水的多少這一環節,要求學生用手來比畫瓶口的大小來感受烏鴉喝不著水的原因,再體會烏鴉的心情重點指導學生的朗讀,加深學生的理解。在第三自然段的分析學習中,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讓學生再回到課文,看烏鴉是怎樣辦法喝著水的我利用課件演示,讓學生觀察石子投入瓶子后水的變化使得學生對“一個一個”理解更加形象化,進而感受“漸漸”一詞的意思,這樣設計的目的在于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便于學生對這些抽象詞的理解,并讓學生學著用“漸漸”說一句話,積累了語言,提高學知識、用知識的能力。
新課程強調:“學生是探究性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關注學生不同的探究需求,愛護學生在探究活動中生成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探究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痹谶@時,我讓學生討論:烏鴉怎么就能想出這個辦法?通過討論,學生明白了烏鴉能喝著水在于它的仔細觀察、愛思考,另外拓展問題“瓶子旁邊要是沒有小石子,烏鴉該怎么辦呢?”讓學生通過合理想象,激發創新意識,發表獨立見解,提高學生的想象能力及言語表達能力,從學生們富有個性的回答中,可見和諧的探究氛圍正在形成,這些,必將促使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形成樂學的良好心境。從而有助于自我探究能力的鍛煉、培養、提高。
《烏鴉喝水》教學設計特點及案例 篇10
【教學目的】
1. 指導學生看懂圖意,明白烏鴉是怎樣喝水的。
2. 理解課文內容,懂得要善于動腦筋克服困難。
3.學會生字詞,能區別“到處”和“處處”、“什么”和“怎么”、“辦法”和“用法”的不同意思。
【課時】 3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1.指導學生看懂圖意。
2.圖文結合,初步理解課文內容。
3.學習生字新詞。
【教學過程 】
一、導言
誰見過烏鴉,說說它是什么樣子?
烏鴉雖然樣子不美,歌聲不悅耳,可它很聰明,今天我們學習第7課“烏鴉喝水”中的烏鴉就是一只聰明的烏鴉。
二、指導看圖。
大家先一幅一幅仔細看,再把三幅圖連起來看,想想它的意思是什么。(烏鴉看見瓶子有水,可是喝不著,它把石子放到瓶子里,它就喝著水了。)
三、讀課文
圖的內容是這樣的,那么課文是怎樣寫的呢?
1.同學自己輕聲讀課文。
2.指名分自然段朗讀課文,糾正讀音。
四、逐段對照圖,朗讀課文,理解生字新詞的意圖。
1.讀第一自然段
老師寫出生字,學生認讀,并組上詞
kě hē zhǎo
渴了喝水找水
讓學生注意“找”是卷舌音
渴:是想喝水,所以是三點水旁。
喝:用嘴喝,所以是口字旁。
2.看第一幅圖,讀第二自然段,說說這段寫了什么?(烏鴉找到一個有水的瓶子,可是喝不到水)板書其中生字,并讀一讀。怎么辦呢?注意“怎”是平舌音。結合課文內容說詞義。沒有辦法時自己問自己,也是自己在想辦法。
3.讀第三自然段,想想寫了什么?(烏鴉看見小石子,就想出辦法來了。)
認讀生字詞。
Páng xǔ bàn fǎ
旁邊許多辦法
結合生活實際或課文理解詞義。旁邊:石子在瓶子的旁邊。
許多:很多。
辦法:烏鴉看見石子,就想出怎么做能喝到水。
4.看第二、三幅圖,讀第四自然段,說說這一段寫了什么?
。貘f把石子一個個放到瓶子里,瓶子里的水升高了,烏鴉就喝著水了。)
認讀生字。
gāo
升高
看圖或聯系生活實際理解詞義。
升高:瓶子里的水原來在瓶中間,放了石子后,水就到瓶口水位升高了。
五、看圖讀全文,要求讀得正確流利。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圖文結合,理解課文內容,弄懂烏鴉是怎樣喝著水的。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
一、導言:
烏鴉找到有水的瓶子,開始為什么喝不到水,后來是怎樣喝到水的呢?今天我們接著學習第7課烏鴉喝水(板書課題)
二、指名朗讀全文。
三、圖文對照,逐段理解課文內容。
講讀第一自然段。1.讀第一自然段,看寫了什么?
。ㄒ恢粸貘f口渴了,找水喝)
2.理解詞語“到處找水喝”寫出了什么?
(口渴得很,急著找水喝,可水不容易找,去了好多地方去找水。)
3.指導學生讀第一段,要讀出烏鴉找水的急切心情,把“到處”突出來。
講讀第二自然段。
1.結合第一幅圖,談第二段寫了什么?
。貘f找到有水的瓶子,可喝不著水。)
2.結合圖,說說為什么喝不到瓶里的水?
(瓶里的水只有半瓶,瓶子是細脖的,口很小,烏鴉的嘴伸不進去。所以喝不著水。)
3.結合上文,理解“怎么辦呢?”
。貘f找到水很不容易,找到了又喝不著,它在問自己,說明它在動腦想辦法)
4.指導學生朗讀。
。ㄒx出烏鴉先是看見水很高興,可喝不著又很著急,最后一句要輕而慢,表示思考)
講讀第三自然段。
1.自讀后說說這一段寫了什么。
。貘f想出辦法來了)
2.回答問題:烏鴉是怎樣想出辦法來的?
。ǹ匆娦∈,就想出辦法來了。)
3.指導學生讀第三自然段。
大家想,烏鴉想出辦法時心情是怎樣的?(高興)應怎樣讀?(速度稍快)學生讀后給予指導,然后再讀。
講讀第四自然段。
1.看二、三幅圖,讀第四段,想想這一段說的什么。(烏鴉把石子放到瓶子里,就喝著水了)
2.理解“把石子一個一個放到瓶子里”看圖說出意思。(說明烏鴉放了一個又放一個,放了許多個小石子。)
3.“瓶子里的水漸漸升高了,烏鴉就喝著水了”這句話什么意思?
。ㄒ驗槭诱剂怂牡胤剑粋一個石子往瓶里放,水是一點點升上來的,水升到瓶口時,烏鴉就喝著水了。)
4.指導學生朗讀。
“水漸漸升高了”應怎樣讀?(讀得要慢)
“烏鴉就喝著水”,要讀出輕松的語氣來。
四、看圖有感情地朗讀全文,說說烏鴉喝著水的主題。
第三課時
【教學目的】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看圖講故事,講清烏鴉是怎樣喝著水的。
3.指導生字書字,完成課后練習題。
【教學過程 】
一、找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組織朗讀后的評議。重點句子教師適當范讀。
二、看圖復述課文內容。
。ㄖv時可適當加上自己的想象,如:烏鴉口渴得怎樣?都到哪里去找水?烏鴉看見小石子時怎么想的?喝著水后高興得怎樣?)
三、分析生字字形,指導書寫。每個生字詞抄寫兩遍。
四、完成課后第二題,先讓學生選詞填空,再把句子讀一讀,然后比較“到處”和“處處”、“什么”和“怎么”、“用法”和“辦法”的區別。
作業 :1.把烏鴉喝水的故事講給家長聽。
2.準備默寫生字詞。
《烏鴉喝水》教學設計特點及案例 篇11
執教:南安市柳城小學 黃獻串
。劢汤菀荒昙墶稙貘f喝水》
師:許多同學不明白,“瓶子里的水為什么會漸漸升高?”我們來研究一下。
。ǔ鍪揪渥樱簽貘f把小石子一個一個地放進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漸漸升高,烏鴉就喝著水了。)
師:同學們讀一讀句子,想想烏鴉是怎樣把石子放進瓶里的?
(生讀句子)
生:烏鴉是一個一個地把石子放進瓶子里的。
師:“一個一個地放”是怎樣放?
生:一個一個地放就是放完一個再放一個。
生:一個一個地放就是放完一個再放一個,放了許多個。
師:(示意第二位發言的同學)請你來放給大家看一看。
。贸鲱A先準備的裝有半瓶多水的窄口瓶和一包石子,生上臺,拿起石子一個一個放進瓶里,放三個后,師示意生暫停)
師(問同學):這樣是一個一個地放嗎?
生(齊):是。
師:把石子一個一個地放進瓶里,瓶里的水會有什么變化?為什么會有這種變化?請大家要注意看,認真想。
。◣熓疽鈱W生繼續一個一個地放石子直至水將升至瓶口)
師:瓶子里的水怎么樣?
生:升高了。
師:很快升高嗎?
生:是慢慢升高。
生:是一點一點地升高。
生:放進一個石子,水就升高一點點,再放進一個石子,水又升高一點點。
師:因為石子是一個一個地放,所以水是一點一點地升高,慢慢升高,書上用哪個詞來說?
生(齊):漸漸。
師:為什么放進石子,水就會升高?
生:石子放進水里,沉到水里去了。
生:石子沉下去,水就升上來了。
生:石子沉下水,占了水的位置,水沒地方住,就跑上來,升高了。
師:想得好,也說得好。那烏鴉是怎么想出這個辦法來的?
生:烏鴉看見旁邊有許多石子,就想出辦法來了。
生:烏鴉看到瓶子旁邊有許多小石子,就想,把石子放進瓶子里,水就會漸漸升高,我就可以喝到水了。
師:烏鴉真聰明,注意看,積極想,就想出辦法來了。我們同學更聰明,認真讀書,積極動腦筋,弄明白了烏鴉是怎么喝著水的。
【執教者闡述】
這個教學片斷。我以新的教育理念指導教學,促進了學生的發展:1.關注學生的發展狀態,促進學生主動發展。我抓住學生感興趣的問題“瓶子里的水為什么會漸漸升高”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往瓶子里放石子的實驗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研究問題的情景,讓學生觀察、思考,多方交流,解決了問題,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學生在主動探究的過程中得到了發展。2.開發語文教學的多種功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本教例抓“一個一個”“漸漸”的理解,強化語文基本功訓練;引導學生觀察瓶中水的變化,培養學生的觀察思維能力;創設情景讓學生主動探究、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主動精神;最后的小結,又自然地進行了德育滲透。語文教學多種功能的開發,滿足了學生生命成長的多方面需求。
《烏鴉喝水》教學設計特點及案例 篇12
課例:蘇教版第六冊《廬山的云霧》
(讓學生在熟讀成誦的基礎上,準備以導游員的身份向游客們介紹廬山的云霧。)
師:誰來向我們介紹介紹你眼中的廬山云霧?
生:(自讀)廬山的云霧千姿百態……
生:(自讀)廬山的云霧瞬息萬變……
生:其實寫廬山云霧的還有很多,只是課文用省略號代替了。
師:是啊,廬山的云霧千奇百怪。它們有的像絨帽,有的像玉帶,有的是大海,還有的是四蹄生風的白馬。請同學們想象一下,它們還會像什么呢?
生搶著為云霧起名:一條金蛇、一只白羊、一塊飛碟、一個仙人瓶等等。
師:真能干!這些云霧多有個性呀,讓我們來當小畫家,把它們畫下來吧!
生興致勃勃地作畫,相互合作,互幫互學。
師:下面請小畫家來展示自己的成果,并把你筆下云霧的神奇說給同學們聽一聽。
生分小組交流后,主動上臺解說。
師:光說還不過癮,要是能把它寫下來,那就妙極了。我們來比試比試,看看誰的寫話本領強。
生開始動筆寫話。
思考:這則課例集“讀、說、畫、寫”于一體,可謂形式多樣。首先教者在學生熟讀成誦的基礎上,組織學生有目的地回讀、悟讀,讓學生在輕松、快樂的情緒中感受到閱讀的樂趣。接著,教者引導學生在既定的情境中進行了很好的口語交際活動。既有效地提高了學生駕馭和運用語言的能力,又幫助學生積極內化文本中規范的語言。而畫的練習,不僅拓展了學生的思維,豐富了學生的想象,而且使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得到了鍛煉。最后的寫話比賽則有效地引導學生運用從閱讀中學到的語言,借鑒文本中的寫作方法進行自我練習。從而使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在豐富的實踐活動中得到不斷的提升。
有效性的學習正是建立于學習形式多樣性的基礎之上。作為教師,應努力提供豐富多樣的教育資源,充分運用種種技術、組織手段,讓學習者有可能利用各種學習方式,通過多種感知途徑,在思辯、爭論、操作、探究的過程中,實現有效學習。
課例:人教版第十冊《第一場雪》
師:膠東半島終于下了一場紛紛揚揚、歡快人心的'大雪。這雪美嗎?
生交流、發言。(美)
師:我們就應該讀出這種味道來。
生讀書、交流。
生1讀描寫雪后景色的小節。(雪景美)
師:這位小朋友把我帶到了雪景的邊緣。
生2繼續讀描寫雪后景色的小節。
師:這位小朋友又把我從邊緣上拉了回來,哪位小朋友能把我朝雪景里邊帶一帶。
生3自告奮勇地讀這一小節。
師:(鼓掌)謝謝你,我終于站在了這片白茫茫的雪地上,美景盡收眼底。
生4讀描寫農民伯伯歡快的小節(人心歡)
師:我仿佛聽到了農民們歡快的笑聲,能真的聽到嗎?”
生5再讀這一小段。
師:聽是聽到了,可就是不大清楚。
師:請愿意展示自我的同學,一起來念念農民伯伯的歡樂。
生大聲地讀起課文……
思考:讀了這則案例,不得不驚嘆于教師的“藝術性評價”、“包容性評價”。當學生的讀書不盡人意時,教師不是去糾正、指責,而是以親切的言語給予激勵、引導,并積極鼓勵他們自我評價,自主發展。但需要重申的是,在課堂教學評價中,無論是教師的有意評價,學生的無意評價,師生都應該給予極大的關注。因為它一方面主張教師堅持課堂教學發展性評價的原則,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本,努力創造學習者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的平臺。一方面還主張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應學會時刻關注課堂,不斷傾聽聲音,積極感悟情意,為實現自我發展奠定基石。而這一點在這則課例中也得到了很好的實踐。
另外,教師潛意識下的服務觀念,也成了這則課例的亮點。教師已經不再是課堂警察、課堂裁判,而是與學生共同學習的合作者、對話者、配合者、服務者。也正是在這種觀念的支配下,我們的課堂才解放出了學生,解放出了老師,才凸顯出了師生的個性,張揚出了師生的人性。由此,在教學實踐中,學會評價的藝術性、包容性至關重要。因為它可以使我們更好地實現有效性學習。
《烏鴉喝水》教學設計特點及案例 篇13
在課堂教學中,要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老師就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講解來替代學生的閱讀體驗。識字是實現閱讀的途徑,是學生應該掌握的本領。因而課上,教師應該給學生充足的自主閱讀時間,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與生字多見面,想辦法認識生字,多次閱讀,體驗自己能獨立閱讀的成就感,從而激發閱讀的興趣,提高閱讀的能力,讓閱讀成為習慣。
一、激起導入:
猜謎語激趣。提出一個較高層次的問題—烏鴉口渴了找水喝,最后想辦法喝著水了,它的心情是怎樣變化的?以最快的速度,將孩子們引入文本的閱讀。
二、讀文識字:
這節課,我的思路是學生首先從整體入手,然后到部分,最后再回到整體這樣來學習。由篇到字詞句,再到篇的順序。借用特級教師曾麗君老師的話來說,就是“遵循兒童認識的規律,把認字放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讓學生整體把握。教給認讀方法,讓學生自主經歷讀書過程。同桌合作,保證學生在閱讀中識字的質量!
自讀,圈出不認識的字,自己想辦法認識,將課文讀正確,同桌互讀互聽互評等環節,看似簡單,其實對于一年級的學生而言,是比較難操作的。讓學生得到詳細、明確的規定之后,他們就易于和樂于去完成學習任務,同時老師也比較好檢查,學生是否在按要求完成學習任務。學生自讀課文、同桌合作讀、開火車讀生字詞、師生共讀,一步一步地推動課堂的進程,保證每個學生都有一次展示學習情況的機會,并在檢查的過程中,用“點指兵兵”游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相機指導、糾正學生的讀音,如用區分前后鼻音、翹舌音,進行拼讀加以強化;注意糾正“石”和“瓶”等易讀錯的字音。這節課,我想著以讀促理解,將情感自然而然地釋放于朗讀之中,使朗讀訓練真正落到實處,讓學生將自己對課文的理解通過多層次的朗讀體現出來。希望“以讀代講”這一個環節能幫助學生理解好“烏鴉口渴了,找水喝,最后喝著水了沒有?它的心情是怎樣變化的?”這個問題。同時,課文的生字又得到了鞏固,這種方式我很感興趣,在嘗試中。
我的困惑是:
1、如何指導學生做到生字的音、形都過關;
2、如何指導學生朗讀做到正確、流利,奢望學生能有感情地朗讀;
3、注意生成性資源,并善加利用。試教課上,在“點指兵兵”這個游戲結束后,我要引導學生區分“渴”和“喝”兩個字的形,“喝水需要口,口渴需要水”。我提了一個問題“看誰的小眼睛最明亮?發現生字中有兩個長得很像,就像兩兄弟!币驗樵谖易约喊嗌,我時常會用這種方法讓學生找形近字,我自認為問題很簡單,學生一下子就能找到答案“渴、喝”。誰知道課堂是千變萬化的,試教的這班學生他們給了我完全不一樣的答案:一生說“烏”與“鴉”長得像;一生說是“辦”字與18課中的“為”長得像。我當即肯定了后一個學生很聰明,眼睛很明亮,并再一次強調是在本課9個會認的生字中找,終于第三個學生找著了。我長舒一口氣,教學機智方面我要加強。下課以后,我馬上修改課件,把“喝、渴”并排放在一起,讓學生一眼就能看出來,希望不要再出現啟而不發的情況,浪費課堂時間。
三、培養學生養成“提筆就是練字時”的好習慣。
“寫字姿勢正確,有良好的書寫習慣”的目標,出現在新課標的每一學段里。我們要高度重視寫字教學。我們常見學生練字時是一種書寫,平常寫字又是另一種書寫。究其原因:學生沒有實現知識的遷移,沒有形成自覺寫字的習慣。為此,在寫字課上,對學生反復強調,將練字融入日常的書寫,養成“提筆即是練字時”的`意識。要有“提筆即是練字時”這種意識,就應該做到不管是什么場合,不管什么時間,只要提起筆來寫字,就要嚴格遵守正確的寫字姿勢。特別要抓住平時各科課堂上練寫字的最好機會,和各科老師取得配合,共同督促學生的寫字姿勢,養成認真書寫的好習慣。
我的困惑是:
1、如何指導學生觀察“辦、法”二字的筆畫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學生能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
2、合理分配好課堂時間,保證寫字這一環節有十分鐘。
3、我的書寫不好,因此害怕自己指導學生書寫不夠準確、到位。
良好習慣是一種能量的儲蓄。良好的寫字習慣的培養,是一個長期而艱苦的過程,也是磨練學生意志、性格、品質的過程。對此,我們教師只有從自身,從一切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從嚴、從實、從點滴抓起,抓住小學生階段的最佳時期,使小學生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
教學是一門難免有遺憾的藝術,回顧整堂課,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烏鴉喝水》教學設計特點及案例 篇14
一、學情分析
孩子們天生都愿意親近水,喜歡水,對水有著濃厚的興趣。他們在玩水的過程中體驗到了自由和快樂,情緒變得放松而愉快。通過主題《有趣的水》的學習,孩子們對水的認識不再是一些感性的經驗,而是更多的關注水的性質、水的用途等多方面。經過一段時間對水的探索,我發現幼兒對水的特性有了比較全面的了解與深入的分析后,又把對水的關注轉移到水和周圍的事物的關系上。許多幼兒除了玩水之外,還借助石頭、水管、水桶等輔助物與工具,進一步探索水的特性。此外,幼兒還開始運用小實驗的這種方式進行觀察、發現和探究,以獲取經驗。
二、教材分析
《烏鴉喝水》的故事代代相傳,家喻戶曉。大家也都知道其中的道理:在瓶子中加入石子可以使水位升高,烏鴉就可以喝到水了。但很少有人去實驗過,如果瓶子里的水量太少,即使加入石子,烏鴉也是喝不到水的。一次無意的科學小實驗,孩子們有了新的發現。我們給幼兒講過烏鴉喝水的故事后,請孩子回家做這個實驗。第二天,有個孩子告訴我,他做了實驗,結果水沒有到瓶口,烏鴉還是喝不到水。為了驗證他的發現是否正確,我親自進行了實驗,發現烏鴉能否喝到水與瓶子里的水量多少有關系,另外我還發現烏鴉是否能喝到水的影響因素還有很多。為此,我針對大班幼兒的認知水平和孩子自己發現的現象,設計了本次具有很強操作性、探索性和嘗試性的學習活動--烏鴉喝水。
本次活動的目標有兩個:
1、理解《烏鴉喝水》中烏鴉能喝到水的原因。
2、通過實驗,了解水位升高與實物的大小、水的多少之間的關系。
本次活動主要分為三個環節。第一環節通過《烏鴉喝水》故事,引出話題,讓幼兒了解將石子放入水中,水面上升,烏鴉就能喝到水。并讓幼兒通過實驗驗證烏鴉的辦法確實能行。第二環節,先出示兩張圖片,第一張圖片中,石頭一樣,但是一杯水多,一杯水少;第二張圖片中,水一樣多,石頭數量一樣,但大小不一樣。讓幼兒觀察圖片,找出圖片的相同和不同之處,并猜想如果烏鴉把石頭放入上面的四個杯子中,這四個杯子里的水烏鴉都能喝到嗎?然后讓幼兒分組動手做實驗,驗證自己的猜想,并將實驗結果記錄下來。實驗后,每組派一名幼兒根據實驗記錄講述他們的實驗結果。第三個環節是游戲。通過游戲讓幼兒發現并不是所有的實物放入水中都能使水面上升。
整個活動體現了分層第進、分步落實的教學特點。本著兒童是學習的主人,力圖營造一個良好的探索環境,嘗試以合作學習的方式讓兒童主動積極的參與次實驗,體驗與同伴合作做實驗,交流實驗結果的樂趣。
三、活動目標
1、理解《烏鴉喝水》中烏鴉能喝到水的原因。
2、通過實驗,了解水位升高與實物的大小、水的多少之間的關系。
四、活動準備
1、事先聽過故事《烏鴉喝水》。
2、每組一張記錄表和兩個托盤。一個托盤中放有兩堆相同的石頭,兩杯水(其中一杯水多,一杯水少);另一個托盤中放有兩杯一樣多的水,兩堆大小不同數量相同的石頭。
3、水桶,磚塊,石頭,硬幣,剪刀,塑料玩具,木塊,泡沫球,橡皮球等。
五、活動過程
(一)故事導入,談話引出
提問:還記得《烏鴉喝水》的故事嗎?烏鴉最后是怎么喝到水的呢?
為什么把石頭放入瓶子中烏鴉就能喝到水呢?
真的是這樣嗎?我們一起來試試看吧。
操作:提供一個有水的杯子,請一名幼兒將石頭放入杯中,觀察是否真的能否喝到水。
小結:原來在把石頭放入杯子中,石頭占據了水的地方,使水面上升到瓶口,烏鴉就順利喝到水了。
提問:那是不是有水的杯子里放入石頭烏鴉都能喝到水呢?
(二)分組實驗,驗證猜想
1、ppt出示圖片,請幼兒猜猜圖片中瓶子里的水都能喝到嗎?(兩張圖片,第一張圖片中,石頭一樣,但是一杯水多,一杯水少;第二張圖片中,水一樣多,石頭數量一樣,但大小不一樣)
。1)出示圖片1
提問:請小朋友們找一找這張圖片上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小結:圖片上兩邊的石頭是一樣的,但是杯子里的水不一樣多,一杯水多,一杯水少。
(2)出示圖片2
提問:小朋友們再找一找這張圖片上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小結:圖片上兩杯水是一樣多,但是石頭不一樣,一邊石頭大,一邊石頭小。
提問:如果烏鴉把石頭放入上面的四個杯子中,這四個杯子里的水烏鴉都能喝到嗎?
2、幼兒自己動手做實驗,驗證自己的猜想,并將實驗結果記錄下來。
提出要求:先小組討論,選出一個小朋友做實驗,一個小朋友觀察,另外一個小朋友做記錄。一個托盤里的瓶子是一組實驗,做完一組實驗并記錄好之后再做另一組實驗。另外做第二組實驗時還需要記錄下投放石頭的數量。
操作:給每組幼兒提供一張記錄紙和兩組實驗的水和石頭,幼兒操作時教師在一旁給以指導和提醒。
3、請每組派一名幼兒根據自己小組的記錄講述實驗的結果。
提問:你們通過實驗發現什么了?請你把你們的實驗結果告訴大家吧。
小結:通過第一組實驗我們發現,如果瓶子里的水太少,石子放的再多也沒有用。通過第二組實驗我們發現瓶子里放大石子,小烏鴉喝到水了。因為大石頭把水的地方占據了,水就滿上來了。而小石頭小,占的地方少,水沒有辦法滿上來。
(三)游戲:哪些材料能幫助水溢出來?
材料:裝有水的水桶,大小石頭,硬幣,泡沫球,木塊,塑料玩具等
內容:運用烏鴉喝水的原理,通過投放各種材料,使水桶中的水溢出來。讓水先溢出來的小組為勝。
提問:有哪些材料投放進去能幫助水溢出來?
放哪些材料能讓水更快的溢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