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馬山歌》和《五指山歌》
●教材分析與教學內容:☆《放馬山歌》是一首山歌類型的民歌。它采用了由兩個樂句組成的樂段形式,旋律明快,富有地方風格和濃厚的生活氣息。全曲采用民族調式—五聲羽調式,只包含了la do re mi四個音,音域為一個純五度,歌詞語言通俗、樸素,再加上襯詞的運用和“吆喝”聲,更突出了地方特色。
☆《五指山歌》則是海南黎族的一首山歌類型的民歌。旋律優美,帶有吟唱感,節奏較慢,自由延長記號的使用使曲子帶有高亢、悠揚的特點。全曲與《放馬山歌》相比較,也采用了五聲民族調式,包含了do re mi sol la五個音,歌詞采用問答形式,表達了人民盼望紅軍勝利歸來的心情。
●教學重難點:比較兩首民歌的不同音樂特點及風格,體會不同地方風情、習俗對民歌旋律的影響,對人民生活情感抒發的作用。
●教學過程
1.看地圖、復習民歌。出示中國地圖,讓學生說出自己的家鄉在哪個?那里有什么民歌?設計給大家唱兩句。學生自由發揮后,老師有目的地引導他們回憶三、四年級學過的鄉音(新疆、蒙古、河北、四川、廣東、安徽、中國臺灣等地),盡情地唱一唱。
2.聽音樂、了解民俗。引言:今天我們要去云南和海南看一看,聽一聽那里的民歌又有什么不同呢?播放云南民歌《放馬山歌》和黎族民歌《五指山歌》。設問:兩首歌曲的風格、情緒、速度有何不同呢?聽后的心情又是怎樣的?各個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音樂素材、音樂特點,這樣就產生了豐富多彩的民歌體系。老師介紹當地的民俗風情或請學生課前收集資料來展示。
3.唱民歌、表現風格。先教會學生吆喝襯詞“哦喲”:“哦”字長一點、“喲”字要向上揚,甩出去唱。學唱歌曲:①老師演唱時學生配合吆喝唱襯詞“哦喲”。②師生第二遍合作時,老師給學生一個新任務:看誰既能“吆喝”好,又能聽會老師唱的其中一句或幾句。③請會唱的學生取代老師來唱歌詞,不會的繼續“吆喝”并盡快聽會趕上其他學生。④完全放手讓學生充滿激情地歌唱全曲。
學唱《五指山歌》:①讓學生合著老師的歌聲用手劃旋律線。設問:你感受到哪些旋律音是很長的?接著啟發學生輕輕哼唱那些地方。引出講解音樂小知識——自由延長記號,并提示學生唱好單雙倚音。②這是一首問答歌?梢圆扇熒鷨柎稹⑸鷨柎饋韺W唱。③讓學生設計幾種演唱形式,如一人問眾人答、女生問男生答等,表達人們盼望紅軍勝利歸來的情景
4.復習課、分析比較。①復習演唱這兩首歌曲,引出下一環節。②讓學生分析討論、比較發現這兩首歌的異同點。③學生在自己的歌聲中融進體驗到的情感進行演唱。
歌名 所處地域 節奏 速度 力度 調式 風格 情緒
《放馬山歌》
《五指山歌》
●教學相關資料:黎 族主要分布在海南省。黎族以農業為主,屬稻作犁耕農業文化類型,兼有狩獵、捕魚、采集和林業等多種經營。
民歌在黎族的日常生活中有著重要地位,其內容以情歌占最多數,其他還有勞動歌、婚禮歌、盛典歌、“做鬼”歌等。黎族民歌按其表現形式分為用黎語唱的傳統古老民歌和用漢語海南方言唱的受漢族文化影響的民歌。黎歌有一套優美的曲調,類似唱腔,如瓊中、保亭兩縣的“羅哩調”,瓊中縣的“水滿調”等。民間樂器中主要有鼻簫、口弓(口琴)、水簫、洞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