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桂花遍地開》教案
第八課:
共兩課時
第一課時
授課時間: 月 日
教學內容:
一、歌曲:《八月桂花遍地開》
二、綜合練習
教學目的:
一、通過歌曲學習,使學生感受當年革命根據地人民歡慶勝利的熱烈氣氛,接受革命傳統的教育。
二、在歌曲輪唱中,要求學生既保持聲部間音量的平衡、協調,也注意各聲部的獨立和清晰。
教學方法:聽唱法
課型:新授課
教學重點:歌曲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1、聽音樂進教室,律動。
2、唱師生問好歌
二、發聲練習
三、歌曲
1、簡介:此曲是一首江西民歌,反映了人們群眾對工農政府的熱情擁戴,對革命前途的無比樂觀,使人們從歌中感受到他們那如火如荼的革命熱情。
2、教師范唱:
3、教師彈奏旋律,學生模唱。注意唱準附點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的時值。待熟練后,逐步回到本歌應用的速度。
4、練唱歌曲
5、歌曲分析:歌曲為宮調式,基本上由四個具有起、承、轉、合關系的樂句構成,第五、第六樂句是第三、第四樂句的重復,第七個樂句則是第四樂句的變化、發展,也是全曲高潮所在。歌曲表現了高昂的情緒和熱烈的氣氛。尤其是輪唱部分更是呈現出人民群眾爭先恐后、踴躍參軍的動人情景和對革命的熾熱感情。
6、學生自己遍配簡易的舞蹈動作,載歌載舞。
四、節奏寫作練習
通過前幾節課的節奏寫作練習,學生對樂段或樂句中在前后節奏上的相互關系已有了初步的了解。練習(一)就是讓學生運用這些感性知識來為樂段中的前樂句接續后樂句的節奏。通過這個練習,使學生有這樣一個認識:樂段中的前后樂句除了音調之外,在節奏上也往往有一定的聯系,表現為節奏的全部重復或部分重復。
練習(二)是在指定的音高上進行節奏創作練習,應注意以下方面:
①樂句結束音要求時值較長;
②節奏類型不宜過多,要以一個主要的節奏型貫串樂段,以取得統一;
③長短相間始終是節奏連接中應該遵循的原則。
教后札記:
小結:
第二課時
授課時間: 月 日
教學內容:欣賞《斑鳩調》;《高歌朝太陽》;《起蓬號子》教學目的:通過欣賞教學,使學生初步知道我國民歌的類別并體驗其風格,激發他們對民歌的喜愛和學習興趣。
教學重點:欣賞
教學方法:賞析法
課型:新授課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1、聽音樂進教室,律動。
2、唱師生問好歌
二、復習歌曲《八月桂花遍地開》
三、欣賞
(1)《斑鳩調》
1、簡介:此曲是流行于江西地區的小調,以活潑的對答和齊唱的形式,贊美了斑鳩鳴叫、秧田翠綠的大好春光。
2、初聽
3、賞析:曲調原是贛南的一首茶歌,兩句式的樂段,貫穿使用了具有贛南色彩特征的樂匯。節奏富有跳躍感,歌詞中夾著“嘰里咕嚕”、“咕呱咕呱”等模仿斑鳩、蛤蟆叫聲的襯詞,使整個曲子蕩漾著春天的生機。
4、復聽
(2)《高歌朝太陽》
1、簡介:此曲是廣西壯族民歌,兩段體結構。音調高亢悠揚。
2、初聽
3、賞析:第一個樂段六小節,節奏自由,后句從第三小節的弱拍起,保持前句的節奏特點,句末落在宮音上,使這個樂段結束顯得不太穩定。第二樂段節奏靈活自由。歌曲中較多的使用了延長音、裝飾音和三連音,賦予這首民歌鮮明的山歌特點。
4、復聽
(3)《起蓬號子》
1、簡介:此曲是浙江地區漁民們在勞動中所唱的號子類民歌。表現了勞動的熱情和樂觀的精神。
2、初聽
3、復聽
教后札記:
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