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課 放牧歌謠
第三課 放牧歌謠教學目標:
一、 五首中外牧童題材的音樂作品為我們塑造了各種栩栩如生的牧童形象。通過這些作品可以感受到放牧孩子的不同心情及他們不同的生活背景,在音樂中感受牧童生活的變化,激起學生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二、 能用自然好聽的聲音演唱《牧童之歌》、《牧童》、《牧羊姑娘》、《牧羊女》,體驗不同的情緒表達出不同情感。在欣賞《牧童短笛》過程中能隨音樂即興律動表達牧童在放牧勞動時的歡快愜意的情緒。
三、 了解音符的名稱及讀法拍法:認識加入我們小音庫中的兩個新音符si和do并結合前面學的音符做“七個好朋友”的音樂游戲。
教材分析:(略)
教學內容:
1、學唱歌曲《牧童之歌》、《牧童》、《牧羊女》。
2、對答式歌表演《牧羊姑娘》。
3、音樂游戲:七個好朋友。
教學重點、難點:
課時安排:6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學唱歌曲《《牧童之歌》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略)。
二、新課教學:
1、邊聽邊看。師邊有節奏地念著歌詞“紅太陽,從天上 慢 慢地爬上,風 吹綠 草 馬兒把頭揚…….,”邊在黑板上畫著簡筆畫,展現出”紅太陽、綠草地、馬兒、羊兒和馬背上的孩子。
2、邊講邊讀。
1)設問:黑板上的畫表現了什么情景?
2)揭示課題,解釋“牧童”的含義。
3)你能像老師那樣把畫里的意思試著讀出來嗎?
3、邊唱邊做:
1)跟著琴聲用“lu”模唱。
2)跟琴填詞演唱,重點唱好“騎上駿馬揚起鞭,趕著牛羊下河灘”,這句中每小節弱拍上的附點節奏以及八度大跳音程的音準。
3)引導學生根據畫面設計幾個動作來記住歌詞。
4)讓學生說說自己了解的新疆哈薩克族的地域文化風情。
5)老師展示民族知識講解課件,詳細地介紹哈薩克族的地域文化風情。
4、邊找邊記:復習學過的音符種類。
1)欣賞鋼琴版的《牧童之歌》,在鋼琴聲中中老師出示四種音符卡片來做一個游戲。
2)全班分四組,派一名代表為自己組選擇一種音符卡片。
3)四組在《牧童之歌》的曲譜里尋找與自己選擇的音符長得相似的音符,再派代表把找到的音符寫在黑板相應的音符卡片旁。如:
5— 5
一組:1—、6— 二組:3、2、6、6、4
5
三組:剩下的全都是有一條小橫線在下面的音符
5
四組:6、2、4、7
4)先請學生思考回答這些音符的名稱。
5)最后老師小結:第一組找的叫二分音符,第二組找的叫四分音符,第三組找的叫八分音符,第四組找的叫十六分音符。
6)設問:你們知道他們怎么讀?怎么拍嗎?看了書中的列表就明白了。
7)邊讀邊拍:看書本一起邊拍邊讀四種音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