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族館》上海版二年級下學期
第二單元 音樂童話
第四課 聽——《水族館》
教案出處:上海教育資源庫集體備課
【設計思路】
這節課選自上海音樂出版社二年級第二學期第二單元第四課,主要教學內容是聽賞樂曲《水族館》,并用各種方式進行感受、表現,同時簡單了解作曲家圣桑及其《動物狂歡節》組曲。樂曲《水族館》是法國作曲家圣桑的著名管弦樂組曲《動物狂歡節》中的第七段小曲。樂曲采用小行板,曲調平穩柔和,表現出水底世界的奇幻和神秘。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學生除了學會用自已的心智去聆聽音樂外,還要學會用各種方式積極的表達自己的感受。因此,這堂課中,無論是聽聽、講講、看看、畫畫、奏奏、創創,都給予學生自由發展的空間,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描述自已對音樂的感受,并通過相互交流,用各種方式積極的表達,分享各自的快樂,使思維更活躍、更豐富,以加深對音樂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教學內容】
聽賞:《水族館》
【教學目標】
1.通過聽賞《水族館》,感受樂曲所描寫的水底世界的奇妙幻境,激發學生勇于發現、探索海洋奧秘的情感,同時樹立保護海洋環境的意識。
2.通過聽、講、看、畫、奏、創等方法,啟發學生積極的表達出自己的感受,想象樂曲所描繪的五彩斑斕的水底世界。
3.引導學生聽辨樂器的音色,感受樂曲中不同音色的樂器所描繪的不同意境,并用動作來表現海底動植物的形象。
【教學重難點】
1.聽辨樂器的音色,熟悉樂曲中的音樂主題,感受音樂中不同音色樂器所描繪的各種水中動植物輕盈、透亮、隨波蕩漾的形態。
2.體會主題旋律的特點,并運用各種形式進行表現。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1.聽音樂律動進教室
2.師生問好
二、聽賞:《水族館》
(一)導入
1.談話法導入(讓學生描述海洋世界看到的各種水底景象。)
2.聆聽樂曲中的音樂主題片斷
讓學生猜猜樂曲中的演奏樂器,并說說其音色特點,感受不同樂器的音色所描繪的不同意境,并即興用肢體動作表現。
(二)感知學習
1.初聽樂曲
讓學生感受樂曲的情緒,用線條或色塊來表示,并展開豐富的想象,聽后進行交流討論。
2.復聽樂曲
(1)讓學生邊看海底世界的圖畫或影視,邊隨著音樂律動,模擬各種水中的動植物,感受音樂所描繪的各種水中動植物輕盈、透亮、隨波蕩漾的形態。
(2)讓學生選一種印象最深的動物或植物畫一畫,然后把它組成一幅海底世界長卷。
設計說明:本環節通過聽覺、視覺和動覺相結合,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讓他們積極地描述對音樂的感受。復聽音樂的環節可以兩者相結合,在聽音樂選一印象最深的動、植物畫一畫的過程中,可根據自己班級的特點,讓班里個別有美術特長的學生進行;也可由教師事先準備一些剪貼畫,讓學生聽聽、貼貼。一定要體現音樂性,不要變成美術課,還要注意學生的常規。
(三)創編
1.學生根據樂曲的旋律,分組自選合適的樂器伴奏或模仿演奏
2.創設情景,配上道具、搭建造型分角色表演
3.有興趣的學生可以為樂曲編上簡單的故事
設計說明:
本環節是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形式,讓學生把對音樂的體驗及所獲得的知識、技能,以新的方式呈現出來,同時培養生生間的合作能力。因此,教師的啟發是關鍵,教師恰到好處的引導,會出現意想不到的效果,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這個環節的創編內容可根據時間有選擇性地進行,在學生分組表演完,可別忘了師生評價這一環節,這是提高學生鑒賞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