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音樂:水族館(精選2篇)
大班音樂:水族館 篇1
設計思路:
本活動選取了與樂曲緊密聯系的水草和小魚作為代表,以小草生長和
小魚探望的情節幫助幼兒學習樂曲結構,以情節交替推進幫助幼兒學習
動作,整個設計渾然一體,結構嚴謹。
活動準備:
1、圖譜、節奏卡
2、光碟、dvd
活動目標:
1、熟悉樂曲的旋律,通過游戲了解樂曲結構和各段音樂的性質;
2、嘗試用身體各部分的扭動和手臂不同方位的動作表現樂曲形象;
3、學習用身體動作及面部表情表達對同伴的關心,體會與朋友交往的
愉悅心情。
4、創想水草和小魚的造型,開心的跳一跳
活動過程:
一、熱身活動(要求教師精神飽滿)
二、問好
三、定向(語言的導入,創設情境,聽到音樂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有什么感覺?是關于誰的故事?)
小朋友們,你們喜歡聽音樂嗎?你聽過什么樣的音樂?今天老師給小朋
友們帶來了一首非常好聽的音樂樂曲,請小朋友們聽一聽.
四、欣賞音樂
五、分享幼兒對音樂的感受
六、熟悉樂曲,感受音樂結構(再定向:出示圖譜、故事引導教材設定
的內容,進行結構分析和感受分析)
1、聽了音樂后你感覺心情怎么樣?你覺得它聽起來是雄壯有力的?還
是輕柔歡快的?
2、出示圖譜,介紹曲名《水族館》,讓幼兒觀察圖中都有什么?
猜一下圖中他們都在干什么?發生了什么事?
3、情境導入: 在水族館里住著一只兇猛的動物,他都很久都沒有吃到
食物了,原來是水族館的小魚和水草成為了好朋友,當它出現了,小魚
就被水草藏起來了
幼兒邊聽音樂,看著圖譜,邊說語詞
4、熟悉樂曲,介紹曲式結構。
七、隨圖譜欣賞音樂
聽音樂指圖,感受圖標和音樂關系
八、解決重難點(節奏曲式結構等)
九、創編動作,自由表現音樂。(分段聽音樂,用動作表演的方法感知
節拍強弱的規律。)
①組織幼兒觀察水草在水中隨波晃動的樣子,引導幼兒用不同的動作表
現水草的姿態,用身體的曲線運動來表現水草在水中優美的舞蹈。
②組織幼兒玩游戲“小魚和小草”進一步幫助幼兒理解,熟悉角色形象和
動作,了解游戲情節,掌握游戲規則:水草動時小魚不動,小魚動時水
草不動
③聽音樂幫助幼兒分辨水草生長及小魚探望的音樂,初步了解樂曲結構
感受a段樂曲的柔美流暢和b段樂曲的纖巧歡快
④分段欣賞音樂聽聽做做,進一步熟悉樂曲旋律、結構,分解練習動作
1、水草慢慢長大,要求動作優美舒緩,鼓勵幼兒做出各種姿態的造型
水草生長時,有一只大鯊魚正在四處覓食。
2、小魚探望水草,啟發幼兒用不同動作表現小魚歡快的游戲
引導幼兒用不同的動作與水草交往,如給水草施肥、摸摸水草、對水草
點頭等,小魚音樂出現時,大鯊魚游走。
3、老師和幼兒一起表演
4、老師和幼兒分角色表演
5、分角色完整的跟著音樂游戲
十、看圖譜集體創編動作
十一、表演創編動作(完整欣賞音樂整體感知音樂,根據音樂結構,用
即興舞蹈的方式表現對音樂的理解。)
十三、幼兒在較大的空間表演
十四、活動結束。
今天小朋友們都表現的很好,現在請你們去邀請客人老師和我們一起跟
音樂做游戲吧。
十五、活動延伸
動畫片《動物狂歡節》
大班音樂:水族館 篇2
一、活動目標:1、感應曲式a-a-b。2、學習戲劇表演。3、熟悉曲子、了解作者。二、活動準備:水底生物的圖片、水袖、紗巾、飄帶三、活動過程:1、圖卡介紹水中生物。你們去過水族館嗎?(海底世界)看到了哪些小動物??2、配詞律動。小金魚最喜歡干什么?游泳怎樣游?吹泡泡怎樣吹?(學一學)教師整首演唱歌曲,并和孩子一起表演。(不配樂)3、聽音樂學唱歌曲。全體聽音樂,學習歌曲。邊學唱歌曲,邊表演律動。4、看動畫片:課件《水族館》。請大家來看動畫片。(邊出示圖片邊唱歌)介紹{:||}反復記號。嘗試演唱歌詞。(不配樂)5、替換語詞和律動。剛才我們說了,水族館里有很多的小動物,那除了金魚還可以唱我是一條?幼兒嘗試演唱第一句。6、全曲律動扮演。要求:所有的魚類都要到水中游玩,大鯊魚只能在“泡泡吹得好高”的時候出來,其余的小魚要逃跑,“吸---吹”的時候,小魚把大鯊魚哄走。7、介紹曲子名稱、作者。圣桑《動物狂歡節》之《水族館》8、幼兒操作幼兒聽著音樂節奏,給不完整的圖譜畫上泡泡。四、活動反思:通過故事引導,在圖譜、律動的啟示下,孩子們很快掌握了曲式。在活動中,孩子們傾聽音樂時的專注及參與游戲的熱情,讓我再次感受到了奧爾夫音樂教學的魅力—它緊緊地抓住了孩子們好動、愛玩的天性,讓孩子們在輕松、自然的狀態下主動地學習。在進行律動表演中,我發現孩子們表演得很投入∶歌唱的聲音低低的,行動非常謹慎,像怕碰破了水中泡泡一樣。那情景就像一幅寧靜的水中畫面。可讓我始料不到的是:律動表演剛結束,一個孩子輕喘著氣,拍著胸口說:“老師,這音樂好嚇人吶!”“你感覺到什么了呢?”我趕緊問到。“好象我沉到了海底一樣。”(這孩子對間奏的感受較強。)“我感覺得像是一只大鯊魚游來要咬我。”一個孩子插嘴道,一些孩子聽到了紛紛在一旁作大鯊魚咬小魚的動作。“讓我們來邊聽音樂、邊玩大鯊魚的游戲好嗎?”看到孩子的興趣很高,我趕緊向他們提議。“好!”、“好!”“可是變成了大鯊魚后,歌詞怎么唱呢?”在我的啟發下,很快地一股新的語詞出現了:我是一條鯊魚,我是一條鯊魚,我的肚子餓了,我要吃小魚。(間奏)由上自下四處找小魚。段這邊許多小魚,這邊許多小魚,追——抓,追——抓,抓抓抓抓。(最后一段)追著一群小魚逐漸遠去。在分配好角色后,我又組織孩子邊聽音樂,邊唱邊玩“大鯊魚來了”的游戲,孩子們在游戲中表現得更加熱情投入。(我想這與學前班孩子年齡較大,喜歡刺激性游戲性有關) 活動結束后,我進行了反思:雖然我組織的這一次活動,因節外生枝而沒有按教師用書上的活動流程來進行。但一想到我們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孩子在教育過程中,輕松愉快、積極主動地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