韻律活動《水族館》聽課反思
第一次聽《水族館》這首曲子的時候,感覺適合上一節欣賞,因為覺得它的節奏不是很明顯,音樂的段落也是模模糊糊,不適合上韻律活動,但這次聽了兩節韻律活動《水族館》后,我徹底改變了這種想法。 我覺得這兩節韻律活動各有特色, 張老師的《水族館》著重讓孩子通過感受音樂創編各種不同的動作,特別是在孩子自由創編動作的過程中,教師能及時發現孩子的一些新穎動作,并做出正面的引導,讓孩子爭相模仿,激發了孩子創作的欲望。另外教師也用很多的肢體動作來引導孩子理解音樂,讓孩子身臨其境在一個美麗的水族館中。我個人認為教師如果在總結幼兒創編的動作時,可以固定出若干個動作讓孩子在一段音樂中做,另外一段音樂再讓孩子自由動作,這樣整個韻律活動就不會顯得凌亂,孩子聽音樂的次數也可以多一點。 另外一節韻律活動是狄留芬老師上的,我認為狄老師不光是為孩子們上了課,同時也是為我上了一節課,讓我知道原來韻律活動也可以這么上。聽了狄老師的課,首先讓我覺得她對音樂的理解很深,很善于找到樂曲中的規律,其次就是讓孩子聽得很多,使孩子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和理解樂曲。在讓孩子初聽樂曲的階段,狄老師就用自己豐富的肢體語言告訴了孩子這是一個什么樣的情境,接著通過提問通過模仿,讓孩子了解了樂曲中需要表現的東西。在孩子比較凌亂的動作表現后,狄老師幫助孩子細化了小魚吐泡泡的固定動作,這樣在表演的過程中就有有靜有動,有張有弛,使孩子表演的時候象在完成一幅海底世界的圖畫。而孩子也是有條不紊,每次游戲都感覺樂趣無窮! 通過觀摩這兩節韻律活動,我深深感到要上好一節韻律活動,首先就是老師自己要多聽音樂,要深透地去理解音樂,找到樂曲中的規律,用適合孩子表現的動作來讓孩子一起走入樂曲優美生動的情境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