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古詩韻律活動教案:《春曉》(精選16篇)
小班古詩韻律活動教案:《春曉》 篇1
活動目標:1、通過圖片,理解并感受古詩的意境,初步學習古詩。2、在音樂的伴奏下,按古詩的節律進行朗誦。3、激發幼兒對春色的喜愛之情。活動準備:教學掛圖60—14,磁帶。活動過程:
一、出示掛圖,引導幼兒觀察春曉畫面。
1、教師:這幅畫上有什么?鳥兒喜歡什么時候在樹上鳴叫?為什么花瓣落了一地?你知道這是春天的什么時候嗎?(引導幼兒自由講述)
2、教師小結:古時候有一位叫孟浩然的詩人,看到了這些景象,這位詩人寫了一首古詩,古詩的名字就叫《春曉》。
二、教師有表情的朗誦古詩。
1、提問:古詩的名字叫什么?你聽到古詩里說了什么?(幫助幼兒理解“曉”、“眠”、“聞”等)
2、幫助幼兒理解古詩大意:春天很好睡,不知不覺就天亮了,當詩人醒來后,聽到了外面都是小鳥的叫聲。詩人想:昨天又是風又是雨的,不知道有多少花瓣被吹打了下來。
3、播放錄音幼兒再次欣賞古詩。
三、學習朗誦古詩,感受古詩韻律。
1、教師帶領幼兒完整朗誦古詩2——3遍。
2、再次欣賞錄音,感受古詩的韻律:請小朋友仔細聽聽錄音里是怎么朗讀古詩的。
3、教師和幼兒再次按節律朗誦古詩。
4、幼兒集體朗誦古詩,進一步感受古詩的意境。
四、復習詩歌《迎春花》。
小班古詩韻律活動教案:《春曉》 篇2
張燕瑾
《春曉》這首小詩,初讀似覺平淡無味,反復讀之,便覺詩中別有天地。它的藝術魅力不在于華麗的辭藻,不在于奇絕的藝術手法,而在于它的韻味。整首詩的風格就象行云流水一樣平易自然,然而悠遠深厚,獨臻妙境。千百年來,人們傳誦它,探討它,仿佛在這短短的四行里,蘊涵著開掘不完的藝術寶藏。自然而無韻致,則流于淺薄;若無起伏,便失之平直。《春曉》既有悠美的韻致,行文又起伏跌宕,所以詩味醇永。詩人要表現他喜愛春天的感情,卻又不說盡,不說透,“迎風戶半開”,讓讀者去捉摸、去猜想,處處表現得隱秀曲折。
“情在詞外曰隱,伏溢目前曰秀。”(張戒《歲寒堂詩活》引)寫篇,詩人選取了清晨睡起時剎那間的感情片段進行描寫。這片段,正是詩人思想活動的啟始階段、萌芽階段,是能夠讓人想象他感情發展的最富于生發性的頃刻。詩人抓住了這一剎那,卻又并不鋪開去,他只是向讀者透露出他的心跡,把讀者引向他感情的軌道,就撒手不管了,剩下的,該由讀者沿著詩人思維的方向去豐富和補充了。寫景,他又只選取了春天的一個側面。春天,有迷人的色彩,有醉人的芬芳,詩人都不去寫。他只是從聽覺角度著筆,寫春之聲:那處處啼鳥,那瀟瀟風雨。鳥聲婉轉,悅耳動聽,是美的。加上“處處”二字,啁啾起落,遠近應和,就更使人有置身山陰道上,應接不暇之感。春風春雨,紛紛灑灑,但在靜謐的春夜,這沙沙聲響卻也讓人想見那如煙似夢般的凄迷意境,和微雨后的眾卉新姿。這些都只是詩人在室內的耳聞,然而這陣陣春聲卻逗露了無連春色,把讀者引向了廣闊的大自然,使讀者自己去想象、去體味那鶯囀花香的爛熳春光,這是用春聲來渲染戶外春意鬧的美好景象。這些景物是活潑跳躍的,生機勃勃的。它寫出了詩人的感受,表現了詩人內心的喜悅和對大自然的熱愛。
宋人葉紹翁《游園不值》詩中的“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是古今傳誦的名句。其實,在寫法上是與《春曉》有共同之處的。葉詩是通過視覺形象,由伸出墻外的一枝紅杏,把人引入墻內、讓人想象墻內;孟詩則是通過聽覺形象,由陣陣春聲把人引出屋外、讓人想象屋外。只用淡淡的幾筆,就寫出了晴方好、雨亦奇的繁盛春意。兩詩都表明,那盎然的春意,自是阻擋不住的,你看,它不是沖破了圍墻屋壁,展現在你的眼前、縈回在你的耳際了嗎?施補華曰:“詩猶文也,忌直貴曲。”(《峴傭說詩》)這首小詩僅僅四行二十個字,寫來卻曲屈通幽,回環波折。首句破題,寫春睡的香甜;也流露著對朝陽明媚的喜愛;次句即景,寫悅耳的春聲,也交代了醒來的原因;三句轉為寫回憶,末句又回到眼前,由喜春翻為惜春。愛極而惜,惜春即是愛春──那瀟瀟春雨也引起了詩人對花木析擔憂。時間的跳躍、陰晴的交替、感情的微妙變化,都很富有情趣,能給人帶來無窮興味。《春曉》的語言平易淺近,自然天成,一點也看不出人工雕琢的痕跡。而言淺意濃,景真情真,就象是從詩人心靈深處流出的一股泉水,晶瑩透澈,灌注著詩人的生命,跳動著詩人的脈搏。讀之,如飲醇醪,不覺自醉。詩人情與境會,覓得大自然的真趣,大自然的神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這是最自然的詩篇,是天籟。
小班古詩韻律活動教案:《春曉》 篇3
作者:高新榮 轉貼自:語軒工作室 點擊數:82
《春曉》教學感想
語軒工作室 高新榮
【感謝您瀏覽第一范文!您可以搜索課題關鍵字查找更多資料!本站(第一范文)網址是www.jcsycorp.com】
今天教學了第二首詩《春曉》,這首詩與前一首《春雨》相比,在詩的意境上更具可感性,所以學生對詩的理解就顯得較容易一些。我在這首的教學上采用的方法與前一首差不多,但細節的處理上與前一首不同。
在和學生讀過幾遍詩后,我便向學生提問:“小朋友們,讀了這首詩,你們仿佛看到了或聽到了什么?”孩子們因為有了讀的鋪墊,這下可踴躍了,紛紛舉手表示要回答:“老師,我仿佛看到了許多花朵。”“老師,我仿佛聽到了鳥叫的聲音。”“老師,我聽聽雨嘩啦嘩啦下的聲音。”“老師,我看到許多花落了下來。”……“你們真了不起,讀了這首詩有了這樣深的感受,你們怎么會有這樣的感受的呀?”“我是讀出來的,那一句‘花落知多少’我知道了有許多花落了下來。”“我是從‘夜來風雨聲’聽到雨聲的。”……孩子們用一句句詩回答了我的提問。我有些驚嘆,孩子們對詩的感受竟如此深。
今天這首詩的教學再次讓我感到讀的無窮魅力,讀真不愧語文教學的法寶。
【感謝您瀏覽第一范文!您可以搜索課題關鍵字查找更多資料!本站(第一范文)網址是www.jcsycorp.com】
小班古詩韻律活動教案:《春曉》 篇4
學習目標
1.會認“古、詩”等13個字,會寫“古、聲”等6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初步感受古詩的韻律美、意境美,培養熱愛祖國傳統文化的初步情感。
課前準備:
1.每個學生自做一份本課生字小卡片。
2.學生預習:讀讀課文,同學間相互幫助,看能讀懂多少。
(學習《春曉》)
一、導入 新課,學習“古、詩、首”三個字。
1.指名背誦兒歌。
2.指名背誦古詩(隨意)。
3.小朋友們已經會背這么多古詩了,真了不起。那么,老師寫兩個字看看大家認識嗎?(板書:古詩)
4.學生自學、互學、擴詞游戲。
5.你會背誦5首,他會背誦8首,哪位小朋友認識這個幾首的首字呢?
(可以板書出來讓學生認讀,也可以根據班級情況讓學生板書“首”字)
二、學習古詩《春曉》
(一)初讀古詩,正確流利。
1.出示古詩(課件或小黑板)。
2.詢問班級內有沒有會背誦的。如有,就請會背誦的小朋友領著大家讀。
3.指導學生讀準字音。
眠:讀mián 不讀mín 。聞:前鼻音wén。
4.自由練讀。力求會背。
(二)再讀古詩,了解大意。
1.請小朋友們再讀讀這首古詩,看看你哪兒讀懂了,還有哪兒不懂。
2.質疑。
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及解決方法:
(1)曉:可以先告訴學生“春曉”是春天的一個早晨,再讓學生聯系曉的日字旁理解。
(2)眠:可讓學生互相解答,或者直接告訴學生是睡覺的意思。
(3)聞:先讓學生看門字里面是什么字(耳),再問耳朵是用來干什么的(聽)。順便進行擴詞練習。(新聞、聞名、耳聞、見聞)
(4)啼鳥:可以倒過來讓學生理解(鳥啼)。
3.句子比較,初步感受古典詩歌的韻律美:“處處聞啼鳥”和“處處聞鳥啼”兩個句子,在這首中用哪個好?為什么?
4.粗略講講詩意。先讓學生自己說,老師再予以點撥指導。
(三)反復吟誦,感悟意境。
1.感悟韻律。
(1)齊讀古詩。
(2)引導學生發現“曉、鳥、少”三個字的韻母都是ao,適當滲透一點押韻的知識。
(3)自由練習朗讀,邊讀邊體會“曉、鳥、少”三個字在詩歌中很順口(押韻)。
2.感悟節奏。
(1)老師范讀,學生體會老師哪兒的停頓長一些或者拖聲較長。
(2)適當斷句,引導朗讀。
春眠/ 不覺曉,處處/ 聞啼鳥。夜來/ 風雨聲,花落/ 知多少。
(3)學生自讀,體會感悟。
3.想象意境。
(1)課件或掛圖:雨后春天的早晨美麗的景象。
(2)教師描述引讀。
在春天里睡覺真好,不知不絕就天亮了——春眠不覺曉;剛一醒來,就聽到四處傳來鳥兒的啼叫,那聲音真動聽——處處聞啼鳥;昨天夜里刮風又下雨,不知道那些美麗的花兒被風吹雨打落下了多少——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4.背誦古詩。
三、指導寫字。
(一)范寫、講解。
古:橫一定要長,寫在橫中線上方;豎寫在豎中線上,可稍向左斜。
多:此字是上下結構,不能寫成左右結構。關鍵是注意第四筆——撇的起筆處,應該在田字格中心交叉點稍微偏右一點。
處:
1.引導認識“折文”。2.捺要寫出小“腳丫”。(寫捺畫,起筆輕,要出腳,先停停。)
(二)學生練習。
小班古詩韻律活動教案:《春曉》 篇5
設計理念:
學生的知識積累是不同的,學生的理解方法也是各異的,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也應該是自主的,讓學生運用以有的知識和能力,研究學習理解古詩,逐步引導學生從“學會”到“會學”。
教學目標 :
1、通過自主學習,學會課文2個生字,拓展學習部分新字,進一步鞏固對形聲字造字律的認識。
2、自主、探究學習古詩,理解詩句的意思,進一步體會古詩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
一、課件創設情景,指導練習說話。
1、出示畫面:春天,百花盛開,蜜蜂在花叢中飛舞,枝頭,不時有小鳥飛來,唧唧喳喳地叫著,到處春意盎然。
2、看畫面引導學生練習說話。
3、是呀!春天多么美好。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一首描寫
春天景色的古詩。(課件出示古詩)
二、自主學習生字,初步了解古詩。
1、自由誦讀古詩,說說這首詩給你的第一印象。
2、讀通古詩,自己找合作伙伴學習生字。
3、交流反饋:你對哪個生字最感興趣?有什么好辦法識記。
初擬交流重點如下:
1)、曉:“曉”是天亮的意思,所以用日字旁。“曉”字在書寫時不要在右上角多一點。
2)啼:“啼”用了口字旁,啼的意思是“叫”。“啼”右邊是皇帝的“帝”。
在學生交流的時候,要引導學生把交流的話語組織好。
4、娃娃教學,拓展學字。
小朋友們學會了“曉”字,你們還認識和“曉”字長相很像的姐妹嗎?請你把“它”介紹給大家。
學生回答情況例舉:
1)、我來給大家介紹認識“曉”的姐妹“燒”,(學生隨即把“燒”板書在黑板上)這個“燒”字,我是昨天剛認識的,因為昨天我媽媽買來了一只“不粘燒鍋”,很特別,我就把商標上的“燒”字記住了。哪個小朋友能來說說“曉”和“燒”哪兒像,哪兒不像?你還能給“燒”組個詞嗎?
2)、我也來給大家介紹“曉”的另一個姐妹“澆”。(學生也把“澆”字板書在黑板上)這是澆花的“澆”,請小朋友一起跟我讀。(齊讀“澆”。)這個“澆”字,我在很小的時候就認識了,因為我家陽臺上種了很多花,我天天給它們澆水。哪個小朋友能運用辦法很快記住它?
3)、老師,我還有呢!(邊說邊走到黑板跟前板書“繞”)我認識“繞”字。咱么學校附近前幾天施工,那兒有一塊牌子,上面寫著“前方施工,請繞道而行。”我就把這個“繞”字介紹給大家,你們知道這“繞”為什么用了“絞絲旁”?
教師對學生的交流作適時的點撥。
5、指名誦讀古詩。
6、教師簡介作者。
7、理解題意,重點理解“曉”的意思。
三、提出研讀專題,研究學習古詩。
過渡:剛才我們已經理解了“春曉”就是春天的早晨,不難看出全詩描寫的就是春天早晨的景色。那么整首詩寫了哪些景色?要求在詩句中用圓圈加以表示。(鳥、風雨、花)
1、引出研讀專題:請你選擇自己喜歡的景物,讀讀詩句,理解詩句的意思,并說說詩人在描寫這景物時的感情。
2、提出研讀的要求:1)、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或圈圈點點,或涂涂畫畫。
2)、遇到自己也不是很理解的問題,可以采取合作方法,也可以找老師合作學習。
3、學生圍繞專題自由研讀全詩,教師參與學習。
四、交流研讀成果,落實訓練目標。
1、明確交流要求:大膽表述,認真傾聽,及時補充,學會交流。
2、學生自由交流學習成果,教師點撥,并隨機落實訓練目標。
(以下各部分內容的先后順序及互動過程,均以學生的實際研讀情況作出彈性處理。學生解釋一處,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形式在黑板上表示出來。在交流的過程中,教師要特別注重學生交流的質量,并適時教給正確的交流方法。)
●處處聞啼鳥
1)、理解“處處”的意思。練習給“處處”找近義詞。
2)、課件播放鳥叫聲,理解“聞”的意思。區別平時句子中的“聞”和詩句中的“聞”的不同,進行練習。
說說下列句子中聞的意思。
放學回家,我剛進家門,就聞到一股香味從廚房中飄來。
居里夫人是世界聞名的女科學家。
3)、理解“啼”的意思,說說別的動物叫又可為什么?例如:馬嘶、虎嘯、雞鳴、獅吼等。
4)、自由交流對整句詩的理解。
5)、交流詩人聽到鳥叫聲時的心情,并指導感情朗讀。
●夜來風雨聲
1)、課件播放風雨聲,進入情境想象說話:你眼前出現了什么?你又想到了什么?
2)、理解“夜來”的意思。
3)、交流整句詩的理解。
4)、交流詩人在詩句中的感情。
5)、在自己體會到的詩人感情中朗讀詩句。
●花落知多少
1)、感知詩句中詩人惜春的那份淡淡的憂傷。
2)、交流對整句詩的理解。
3)、指導讀出那份淡淡的憂傷感。
3、在理解了后三句的基礎上學習理解第一句:春眠不覺曉
導語 :我們已經理解了后三句詩寫的是詩人聽到鳥叫聲,想到昨夜的風雨聲,不知不覺產生了對落花的憂傷,那么我們再來理解第一句就不難了。
1)、“眠”是什么意思?“春眠”指的是什么?
2)、這里的“曉”與題目中的“曉”有什么不同?
3)、理解整句詩的意思。
4、交流整首詩的意思。
五、指導背誦全詩,延伸課外學習。
1、播放音樂,自主背誦全詩。
(短短的四句詩描繪了這么多的景物,包含詩人復雜的感情變化,古詩的藝術魅無窮!讓我們一起把這首詩背下來。看誰背得快?看誰背得好?)
2、孟浩然帶著淡淡的憂傷描寫了春天早晨的景色,也有一位詩人
在春天的夜晚聽到了風雨聲后,寫下了一首詩,我們一起來看看詩中詩人的心情。(課件出示古詩:春夜喜雨)感知整首詩的色彩,從而讓學生體會到每首詩中都浸透著詩人的感情。
3、提出課外學習任務:找幾首描寫春景的古詩,并背誦下來。◆
小班古詩韻律活動教案:《春曉》 篇6
陜西師大附小 余紅燕
《春曉》是一首富有情趣的五言詩。根據小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古詩的特點,教學時,要充分利用多媒體輔助手段,再現古詩的情景,激發學生的興趣,指導學生了解古詩的意思,通過朗讀領悟古詩的意境和韻味。為此我作如下教學設計:
1. 引入激趣
啟發學生說說自己知道的或看到的春天美麗的景色,激起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播放《春曉》教學電視片,讓學生看雨后春天早晨鳥語花香的絢麗圖景,聽配樂朗讀。教師簡要介紹作者孟浩然。
2. 初讀感知
學生自己利用課文所注的漢語拼音朗讀這首古詩,要求讀準字音、讀得連貫。注意讀準下列字音:“覺”是多音字,在詩中讀jué;“啼”是第二聲。讀后可以說說詩中寫了春天的哪些景物。
3. 精讀理解
(1)指導學生通過查字典說說“曉”“眠”“覺”“啼”“知”等詞的意思。
(2)同桌交流,互相說說詩句的意思,然后說給全班的同學聽,同時屏幕上打出古詩意思的圖畫。教師要告訴學生,古詩語句由于字數的嚴格限制,常常要省略一些詞語,要聯系上下文和題目補充出來。如“夜來風雨聲”一句,聯系詩題,可以知道是“(我忽然想起)(昨天)夜里的風雨聲”的意思。
(3)看著屏幕上打出的畫面,說說這首古詩的意思。
(4)朗讀《春曉》,指導讀出節奏和重音,讀出韻腳。屏幕上打出這首詩,標明節奏和重音。
4. 品讀領悟
(1)屏幕上出現古詩意思的畫面,同時有配樂朗讀,聽了一遍后,學生跟讀,然后指名朗讀,大家評議。
(2)學生自由練讀,同桌互讀互背,全班背誦。
(3)屏幕再現圖畫,幾只鳥站在開滿桃花的枝頭上,春燕在空中飛翔,地面有落花。
①學生看著畫面,背誦《春曉》。然后閉上眼睛,想象詩中描繪的景色,背誦。
②教師小結:詩人把握住“春曉”這一季節的時間和特點,把自己酣睡初醒的所感所聞依次寫出,構成一幅百花齊放、百鳥爭鳴的春景,表達了作者熱愛春天,珍惜春光之情。
③屏幕上依次顯現四句詩表現的畫面,學生看圖吟誦,體會意境。
小班古詩韻律活動教案:《春曉》 篇7
師:通過剛才的學習,同學們已經基本明白《春曉》這首詩的意思了。現在老師請同學們看一段錄像,要邊看邊聽,邊聽邊想。
(播放《春曉》多媒體課件:舒緩悠揚的音樂聲中,絲絲細雨輕輕飄下,無聲無息,撒向大地。雨中,朵朵美麗的花兒輕盈曼舞,棵棵綠苗生機勃勃,盡顯早春曼妙景象。同學們無不為這美妙的景象感染了。紛紛屏息靜觀,如醉如癡。)
師:真美呀!同學們想把這段畫面記下來嗎?閉上眼睛,放放電影,你的小腦袋里會出現更美的畫面呢!
(教師里似乎只剩下輕盈的音樂了。)
師:你看到了什么?(小手如云)
生:我看到天上飄起了一陣陣小雨,像細絲兒一樣,灑在臉上,又涼快又舒服!
師:老師似乎也感覺到了。
生:我看到花兒變得更美麗了,水滋滋的,像剛出生的娃娃一樣,特別惹人喜愛,我想,一定是雨兒給它洗了一個澡呢!
師:想得真好!
生:我看到綠油油的小草長起來了,鮮艷的花兒開起來了,他們的微風細雨中點著頭,似乎在說:“謝謝你,小雨兒。”
師:是呀,是春雨兒滋潤了萬物,才有這么美麗的花兒、草兒。
生:對,這真是一場好雨啊!
生:這是一場及時雨。
師:真聰明,跟大詩人杜甫都想到一塊兒了。“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師情不自禁地吟道,語調悠揚動聽,如入仙境。學生搖頭吟和,逐漸融為一體,似乎都醉了。)
生:老師,我不明白,詩人為什么說這是場好雨呢?
師:你真愛動腦筋,是啊,這雨好在哪兒呢?同學們可以讀一讀,想一想,再討論一下。
(教室里響起了讀書聲、議論聲,教師參與了幾組,不時點撥。數分鐘后,議論聲漸止……)
師:剛才有幾個同學在討論的時候都爭了起來,能告訴老師,你們在爭什么嗎?
生:春雨的確是好雨,因為它能滋潤萬物,詩人說:“潤物細無聲。”就像媽媽一樣給花草喂上了新鮮的奶汁兒。
生:我認為春雨不一定都是好雨,頭幾天下了一場雨,今天又下了,我都難受死了。我覺得詩中寫得雨兒不一樣,下得很及時,不亂下,詩里說:“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生重讀了“知時節”、“當春”兩個詞。)所以我說,下得及時的雨是好雨。
生:我也是這么認為的。詩中說:“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我覺得這場雨兒不但下得及時,還下到點子上了。它“潛入夜”,“細無聲”,不讓別人知道,在人們不知不覺的時候就做了好事,做好事不留名,像雷鋒一樣。
師:真了不起(老師翹起了大拇指),你把杜甫寫的雨兒都說活了,變成雷鋒了。同學們,你的身邊有像春雨一樣的人嗎?
生:有,一天中午下雨了,我沒帶傘,是劉怡把我送回家的。
生:袁青峰經常幫我們組掃地。
生:老師,星期四我值日,我忘了關窗戶,等我想起來的時候,再來到學校,我看到窗戶已經關好了,到現在也不知道是誰做的好事,他就像春雨一樣做了好事不留名。
師:應該好好表揚他們。他們也像春雨一樣,有美好的心靈。同學們,大詩人杜甫把春雨寫得如此動人,寫她外在美,絲絲輕飄,隨風潛入,無聲無息;寫她的內在美,下得及時,做了好事不留名。杜甫把詩都寫絕了,同學們,讓我們一起高聲吟誦這首千古絕唱吧!
【評析】
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所謂對話,就不是獨角戲,也不是簡單對答,應該是對話雙方都全身心地投入,結合閱讀思考、經驗積累等進行的真誠而平等的討論會商。
一、“平等對話”的實施,有賴于良好的學習情境的創設
《春雨》的教學,在學生初知詩意的基礎上,依靠現代化媒體,生動地展現了《春雨》的意境,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閉上眼睛想象、張開嘴巴說話,為師、生、文本三者的對話創設了良好的情境,學生在這美的享受中,自然而然地有了學習的興趣,更容易體會到原詩的美妙之處。正所謂“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
二、“平等對話”的實施,有賴于師生雙方地位的改變
這段對話中,我們看不到教師在牽制學生。處處皆見的是巧妙的對話暗示、引導,教師隨機應變,將學生入境到與文本對話的轉折做得不露痕跡,將與文本對話到與生活實際的聯系做得渾然天成。然而這并不是什么高超的教育技巧,這僅僅是因為教師心中有學生,師生的對話是“平等”的,他們之間只存在著相互影響,而不存在牽制。
三、“平等對話”的實施,是師、生、文本三者的平等交流
《春夜喜雨》一詩,是“詩圣”杜甫的代表作之一。《春雨》截選其前四句,精心塑造了“春雨”的“好雨”品格,從“知時節”到“潤物細無聲”,從“當春”到“潛入夜”,無不是詩人匠心所在。這一片斷的教學,教師在充分把握詩作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與文本進行對話,師、生與文本三者之間的平等交流,有利地促進了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
四、“平等對話”的實施,有賴于大量的閱讀積累
“不學《詩》,無以言”。沒有語言積累,說話必然平淡無味,更不用談什么感染力了。上面的片斷可以看出,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他們的語言積累都是相當豐富的。“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這是新課標給我們提出的一項重要的要求。
小班古詩韻律活動教案:《春曉》 篇8
品詩 評畫 構畫——我教古詩《春曉》
作者:佚名 轉貼自:本站原創 點擊數:11
小語課本中編排的古詩,都配有圖畫,這對教者在執教職工過程中更好地引導學生“入詩境”、“悟詩情”是很有幫助的。在教學古詩《春曉》時,我采用了品詩、評畫、構畫三步教學進行教學,收到了較好效果。
一、品詩。即引導學生從字詞入手,理解詩歌內容。學生通過查字典、討論,重點解決了“曉”、“處處”、“聞”、“啼鳥”、“知多少”等詞語的意思,然后我又要求他們連詞成句,解釋整句乃至整首詩的意思。接著問:“詩歌描寫了怎樣的景象?”學生概括出:“詩歌描寫了春天的早晨鳥語花香,風雨過后落花滿地的景象。”(www.jcsycorp.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課更多資料,請在站內搜索古詩題目)
二、評畫。在了解了整首詩大概內容的基礎上,我把學生的注意力從詩文拉向了邊上的插圖,我充滿感情地啟發學生:“整首詩只有短短四行,卻向我們展示了一幅美麗的風景畫。看插圖,你覺得畫家畫得如何?”畫面上紅花綠柳,溪流潺潺,活潑可愛的小鳥停在枝頭。待學生仔細觀察,品味到其中的美之后,我又讓學生進一步體味詩句,圖文對照之后發表意見。學生通過再一次逐字逐句咀嚼詩句,更仔細地觀察圖畫,有了不少新的發現。
小班古詩韻律活動教案:《春曉》 篇9
《春曉》是一首富有情趣的五言詩。根據小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古詩的特點,教學時,要充分利用多媒體輔助手段,再現古詩的情景,激發學生的興趣,指導學生了解古詩的意思,通過朗讀領悟古詩的意境和韻味。為此我作如下教學設計:
1. 引入激趣
啟發學生說說自己知道的或看到的春天美麗的景色,激起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播放《春曉》教學電視片,讓學生看雨后春天早晨鳥語花香的絢麗圖景,聽配樂朗讀。教師簡要介紹作者孟浩然。
2. 初讀感知
學生自己利用課文所注的漢語拼音朗讀這首古詩,要求讀準字音、讀得連貫。注意讀準下列字音:“覺”是多音字,在詩中讀jué;“啼”是第二聲。讀后可以說說詩中寫了春天的哪些景物。
3. 精讀理解
(1)指導學生通過查字典說說“曉”“眠”“覺”“啼”“知”等詞的意思。
(2)同桌交流,互相說說詩句的意思,然后說給全班的同學聽,同時屏幕上打出古詩意思的圖畫。教師要告訴學生,古詩語句由于字數的嚴格限制,常常要省略一些詞語,要聯系上下文和題目補充出來。如“夜來風雨聲”一句,聯系詩題,可以知道是“(我忽然想起)(昨天)夜里的風雨聲”的意思。
(3)看著屏幕上打出的畫面,說說這首古詩的意思。
(4)朗讀《春曉》,指導讀出節奏和重音,讀出韻腳。屏幕上打出這首詩,標明節奏和重音。
4. 品讀領悟
(1)屏幕上出現古詩意思的畫面,同時有配樂朗讀,聽了一遍后,學生跟讀,然后指名朗讀,大家評議。
(2)學生自由練讀,同桌互讀互背,全班背誦。
(3)屏幕再現圖畫,幾只鳥站在開滿桃花的枝頭上,春燕在空中飛翔,地面有落花。
①學生看著畫面,背誦《春曉》。然后閉上眼睛,想象詩中描繪的景色,背誦。
②教師小結:詩人把握住“春曉”這一季節的時間和特點,把自己酣睡初醒的所感所聞依次寫出,構成一幅百花齊放、百鳥爭鳴的春景,表達了作者熱愛春天,珍惜春光之情。
③屏幕上依次顯現四句詩表現的畫面,學生看圖吟誦,體會意境。
小班古詩韻律活動教案:《春曉》 篇10
小語課本中編排的古詩,都配有圖畫,這對教者在執教職工過程中更好地引導學生“入詩境”、“悟詩情”是很有幫助的。在教學古詩《春曉》時,我采用了品詩、評畫、構畫三步教學進行教學,收到了較好效果。
一、品詩。即引導學生從字詞入手,理解詩歌內容。學生通過查字典、討論,重點解決了“曉”、“處處”、“聞”、“啼鳥”、“知多少”等詞語的意思,然后我又要求他們連詞成句,解釋整句乃至整首詩的意思。接著問:“詩歌描寫了怎樣的景象?”學生概括出:“詩歌描寫了春天的早晨鳥語花香,風雨過后落花滿地的景象。”
二、評畫。在了解了整首詩大概內容的基礎上,我把學生的注意力從詩文拉向了邊上的插圖,我充滿感情地啟發學生:“整首詩只有短短四行,卻向我們展示了一幅美麗的風景畫。看插圖,你覺得畫家畫得如何?”畫面上紅花綠柳,溪流潺潺,活潑可愛的小鳥停在枝頭。待學生仔細觀察,品味到其中的美之后,我又讓學生進一步體味詩句,圖文對照之后發表意見。學生通過再一次逐字逐句咀嚼詩句,更仔細地觀察圖畫,有了不少新的發現。
小班古詩韻律活動教案:《春曉》 篇11
佚名
教學目的要求:
1.學習“曉、眠、覺、聞、啼”5個生字,做到能讀會寫、能結合詩句講解其意思。
2.能理解各句詩的基本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講解全詩的意思。
3.能朗讀、背誦、默寫課文。
4.體會詩的意境,產生“春天真美”的情感。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詩意,體會詩的意境。
教學思路:
遵循學習古詩的一般過程(解詩句→講詩意→悟詩情)和學生認識事物的一般規律(粗略感知→深入理解→準確把握),牢牢抓住朗讀這條主線,充分發揮兩個畫面(課文中的插圖、學生頭腦中的生活畫面)的作用,全面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
教學資料:
1.朗讀古詩時,句中停頓的規律與要求是什么?
古詩的節拍(音步)跟速度有關,但跟停頓關系更密切。在每一個節拍后面輕輕拖腔之后,往往有短暫的停頓,這種停頓主要是為了突出節奏,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句中停頓。節拍的劃分一般都是五言三拍,二、三拖腔或二、四拖腔,即可在第二、三個字或第二、四個字后分別停頓;七言四拍,二、四、五拖腔或二、四、六拖腔,即可在第二、四、五個字或第二、四、六個字后分別停頓。另外在一首詩中,有的可能是同一拖腔,即采用同一種停頓方式,有的可能是兩種拖腔同在,即要采用兩種停頓方式,這應根據古詩的實際而定。
2.為何“春眠不覺曉”?
冬去春來,春暖花開,人們常常會覺得困倦,這種現象稱為“春困”。“春困”期間,人特別愛睡,往往天大亮不知醒,所以詩人寫出“春眠不覺曉”。
從生理角度看,到了春天,氣溫回升,人體表面的毛細血管和毛孔逐漸舒張開來,體表的血液循環隨之旺盛,流往大腦的血液和氧氣也就相對減少,腦細胞的活動受到抑制,所以人便會感覺“春困”,以至于天都亮了,還不知道醒過來。此外,春季晝長夜短,不夠睡,氣候宜人,催人欲睡,也是春眠不覺曉的原因。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過程 :
第一課時
一、指導學生預習課文。
1.板書課題。
2.讀課文,引導學生用學過的查字法查出下列生字。
曉、眠、覺、聞、啼
二、指導學生初讀課文。
1.借助拼音自由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指名讀,檢查讀的效果(注意指導學生讀準5個生字的音)。
3.教師范讀,并布置學生邊聽邊看書中的插圖,邊想:這首詩可能寫的是什么季節、什么時候的景色?
4.組織學生圍繞上述問題討論,注意追問學生:你是從哪兒看出來的?
5.解題:春曉—曉,天明,早晨;春曉,春天的早晨。這是一首描寫雨后春天早晨情景的詩,作者是唐代著名詩人孟浩然。
三、讀講詩句,結合理解生字詞。
1.讀前二句詩,理解詞、句的意思。
(1)邊讀、邊看文中插圖(有條件的可以出示掛圖)、邊想:這兩句詩大致寫的是什么意思?從哪些地方可看出來?(提示學生根據預習時所查字意來分析,后同。)
(2)結合討論,具體理解字詞。春:春天;眠:睡的同義詞;春眠:在春天的夜晚里睡覺。曉:天亮;不覺曉:不知不覺就天亮了。處處:到處;聞:聽到;啼:鳥叫。聞啼鳥:聽到鳥的啼叫聲。
(3)邊讀邊看文中插圖,試著用自己的話說說這二句詩的意思。(春天的氣候暖和了,夜里睡得很香,不知不覺已經天亮了。早晨醒來,聽到外邊一片清脆的鳥叫聲。)
2.仿照上面二句的學習方法讀講后二句。
(1)邊讀邊看文中插圖邊想:這兩句詩大致寫的是什么意思?從哪些地方可看出來?
(2)結合討論,具體理解字詞。夜來:一夜,詩中指昨天一夜。知多少:不知道多少的意思,本詩指花不知被風雨打落了多少。
(3)邊讀邊看文中插圖,試著用自己的話說說這二句詩的意思。(想起夜里曾聽到刮風下雨的聲音,不知花兒被風吹雨打,落下了多少。)
四、作業 :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體會意境。
1.過渡談話:上節課,我們一句句地理解了詩的意思。這首詩,詩人描寫的是雨后春天早晨自己的所聞、所想的情景。那么,詩中哪兩句描寫的是詩人聽到的情景?哪兩句描寫的是詩人想到的情景?
2.邊讀邊看插圖邊回憶:你見到過、感受過詩中所描述的情景嗎?同座間互相把自己見到的、感受過的情景說一說。
3.結合自己見到的、感受過的情景,讀課文,用自己的話說說全詩的意思。
4.學習了這首詩,你有什么感想?
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1.啟發談話:多美的春光啊!我們應帶著什么感情朗讀這首詩呢?
2.指導朗讀。
(1)確立感情基調(贊美、喜愛)。
(2)標出節奏和重音。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3)朗讀。先試讀,再指名讀,讀讀評評,有條件的還可以配樂朗讀。
三、背誦、默寫課文。
小班古詩韻律活動教案:《春曉》 篇12
作者:佚名 轉貼自:本站原創 點擊數:17
[案例]:《春曉》(人教版語文二冊第4課)
(在學生初讀感知后,引導看課文插圖說話)
師:小朋友!你們在圖中看到了哪些景物,有什么感受?
生:老師,我看到了許多小鳥在天上快樂地飛。
師:你真會用“心”觀察,連鳥兒的心情都體會到了。詩中也有描寫鳥兒的句子,你能讀出來嗎?
生:處處聞啼鳥。(生高興地讀)
師:你也像只快樂的小鳥。其他同學對這句詩有不同的理解嗎?(www.jcsycorp.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課更多資料,請在站內搜索古詩題目)
生:我從處處知道小鳥很多。
師:你真會動腦筋!大家想想處處指的是哪些地方?
生:(踴躍舉手)門口、房子上、樹上、窗前……
師:那么多的地方,能不能用一個詞來表示?
生:到處,處處。
生:四面八方。
師:你們的詞匯真豐富。處處都是鳥兒,這句話該怎么讀?
生:處處聞啼鳥。(強調“處處”讀)
生:……(爭先恐后地讀)
師:我真的感覺到,周圍正飛著一大群小鳥呢!
生:老師,我還知道小鳥在唱歌。
師:呀!你可真會用“心”聽!詩中也有一個詞告訴我們小鳥在唱歌。
生:我知道是“啼”,因為“啼”是“口字旁”,與嘴有關。
師:你真能干,看到“口字旁”就能聯想到這個字跟嘴有關。現在咱們就來學一回小鳥唱歌,喜歡怎么唱就怎么唱。
生:(興致勃勃地學著不同的鳥叫,聲音響亮)
師:看到這么熱鬧的場面,我想用咱們學過的詞句來形容一下,誰能猜出老師的心思?
生:百鳥爭鳴。
生:鶯歌燕舞。
生:處處聞啼鳥。
師:你們真是老師的知音,和我都想到一塊兒了。讓我們一起把“處處聞啼鳥”的熱鬧景象讀出來吧!(齊讀)
生:我還看到了許多美麗的花。
師:能否用幾個優美的詞來夸夸它們?
生:五顏六色、萬紫千紅。
生:五光十色。
師:說得多棒啊!你們說的都是描寫顏色多的,花兒數量很多該用哪些詞?
生:百花齊放。
生:百花盛開。
生:成千上百。
師:真是多得數不勝數。花兒還有香味呢!
生:香噴噴。
師:不錯。老師也想用一個詞來形容。(板:芳香撲鼻)齊讀。各種花兒還有不同的樣子,還可以用哪些詞來形容?
生:各種各樣。
師:給大家推薦一個詞:千姿百態。(齊讀)詩中也有寫花的詩句?
生:花落知多少。
師:從詩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花落下來了。
師:那么多艷麗多姿的鮮花落得滿地都是,此時,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覺得很難過,因為花落了就不漂亮了。
師:你來讀讀這句詩。
(生神情沮喪,語調低婉地讀)
生:我覺得很可惜,因為再也見不到五顏六色的花了。
生:我覺得花兒很可憐。
生:我為種花的人感到傷心。
……
(隨機讀出各自的感受)
[評析]:
一、“春回大地”
情感是人們對客觀在心理上及態度上產生的反應,積極的情感能夠在第一范文充滿人文魅力,在教學中憑借之中色彩明麗的插圖,接近了學生與教材間的距離,賦予了詩句生命的活力。同時,也喚起了學生表達的情感,讓學生自主地參與到交流中,為學生提供了自由廣闊的想象空間,課堂上,學生觸景生情,思維活躍,一個個“小臉通紅,小眼發光,小手直舉,小嘴常開”。一片春回大地,生機勃勃的景象。
二、“春意盎然”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會出現各種不同的情感體驗,課堂上應珍視學生不同的體驗,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如教學“處處聞啼鳥”這句,學生既可感悟到鳥多,又可以理解為“百鳥爭鳴”叫聲響,還可以聯想到鳥的心情,“鶯歌燕舞”等。在對話中學生、教師、文本彼此走進對方的心靈世界,以智慧開啟智慧,以情感激活情感,用心靈碰撞心靈。讓課堂萌發著生命的綠意,一片綠意盎然的景象。
三、“春風化雨”
課堂教學就要為學生創造個性表達的舞臺。教師給學生由衷的關愛,熱忱的鼓勵。“你真會動腦筋”、“你們的詞匯真豐富”、“你們真是老師的知音,和我都想到一塊兒去了。”……一句句激勵的話語讓孩子們敢于發言、樂于表達、熱情高漲、思維活躍,希望別人賞識是人的本性,激勵的語言猶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但卻能獲得意外的驚喜和回報。
四、“春色滿園”
深厚的語言積累能為學生的人生打好底色,為終身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而語言光積累不能運用是消極的語言,課堂上老師積極地引導學生打開語言積累的“存儲倉庫”,在遷移運用中內化“四面八方、百鳥爭鳴、鶯歌燕舞、百花齊放、千姿百態……”學生妙語連珠,可謂“滿園春色關不住”。
小班古詩韻律活動教案:《春曉》 篇13
《春曉》是一首富有情趣的五言詩。根據小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古詩的特點,教學時,要充分利用多媒體輔助手段,再現古詩的情景,激發學生的興趣,指導學生了解古詩的意思,通過朗讀領悟古詩的意境和韻味。為此我作如下教學設計:
1. 引入激趣
啟發學生說說自己知道的或看到的春天美麗的景色,激起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播放《春曉》教學電視片,讓學生看雨后春天早晨鳥語花香的絢麗圖景,聽配樂朗讀。教師簡要介紹作者孟浩然。
2. 初讀感知
學生自己利用課文所注的漢語拼音朗讀這首古詩,要求讀準字音、讀得連貫。注意讀準下列字音:“覺”是多音字,在詩中讀jué;“啼”是第二聲。讀后可以說說詩中寫了春天的哪些景物。
3. 精讀理解
(1)指導學生通過查字典說說“曉”“眠”“覺”“啼”“知”等詞的意思。
(2)同桌交流,互相說說詩句的意思,然后說給全班的同學聽,同時屏幕上打出古詩意思的圖畫。教師要告訴學生,古詩語句由于字數的嚴格限制,常常要省略一些詞語,要聯系上下文和題目補充出來。如“夜來風雨聲”一句,聯系詩題,可以知道是“(我忽然想起)(昨天)夜里的風雨聲”的意思。
(3)看著屏幕上打出的畫面,說說這首古詩的意思。
(4)朗讀《春曉》,指導讀出節奏和重音,讀出韻腳。屏幕上打出這首詩,標明節奏和重音。
4. 品讀領悟
(1)屏幕上出現古詩意思的畫面,同時有配樂朗讀,聽了一遍后,學生跟讀,然后指名朗讀,大家評議。
(2)學生自由練讀,同桌互讀互背,全班背誦。
(3)屏幕再現圖畫,幾只鳥站在開滿桃花的枝頭上,春燕在空中飛翔,地面有落花。
①學生看著畫面,背誦《春曉》。然后閉上眼睛,想象詩中描繪的景色,背誦。
②教師小結:詩人把握住“春曉”這一季節的時間和特點,把自己酣睡初醒的所感所聞依次寫出,構成一幅百花齊放、百鳥爭鳴的春景,表達了作者熱愛春天,珍惜春光之情。
③屏幕上依次顯現四句詩表現的畫面,學生看圖吟誦,體會意境。
小班古詩韻律活動教案:《春曉》 篇14
【教學案例】
課堂是屬于學生的,應讓學生選擇學習的方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我在教學《春曉》一課,課前備課的思路是:讀古詩,了解背景,初步理解古詩內容;背古詩,體會詩人的感情。可是,當上課我提起《春曉》這首詩時,同學們都不約而同的背出來,學生陳延年突然站起來問道:“老師,這首詩我們很早就會背了,但我一直不知道詩中寫的是什么鳥在叫?”其余的同學也在下面議論紛紛。真是出乎意料之外,看來這是一個學生普遍關注的問題。于是,我甩開預設的教案,讓學生討論這個問題。
師:今天我們要學的這首古詩寫的是什么季節?
生:春天。
師:誰知道春天有什么小鳥?
下面頓時七嘴八舌地議論起來:
生:燕子從南方飛回來了。
生:有布谷鳥,你聽還有“黃奶兒”的叫聲。
生:還有畫眉……可多了,有的都叫不出名字來。
生:還有一種叫“紅谷皮”,全身是紅色的,早晨它叫得可好聽了。
……
師:同學們知道這么多種鳥,老師真高興!許多鳥在清晨唱著清脆悅耳的歌曲,催人們早起呢……
生:難怪詩人寫道“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生:鳥很多,到處都能聽到鳥叫。老師,“處處”就是“到處”的意思嗎?
我贊許地點點頭。
生:詩人睡得太香了,不知道天亮,是鳥叫聲把他吵醒了……
師:春天是一個美麗的季節,鳥語花香,令人陶醉,但在昨夜發生了什么事情?
生:昨夜又刮風又下雨,花瓣都被打落了。
師: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齊讀: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師:請說一說這兩句詩的意思。
同學們爭先恐后發言,課堂氣氛特別活躍。
師:人們說“一年之計在于春,一日之計在于晨。”春天是一年中最美的季節,而春天的早晨則是一天中最寶貴的時間,讓我們拿出畫筆,發揮你們的想象力,畫一幅《春晨圖》好嗎?
生:老師,我們到校園外去畫,好嗎?
師:當然好,你可以仔細觀察校園外的桃林和叢樹林,認真看一看樹上的小鳥,聽一聽它們的歌聲。
同學們聽我這么一說,便來勁了,拿著本和畫筆來到校園外……
第二節課,同學們都交上了自己滿意的作品。
【訪談錄】
問:你認為這節課的課堂結構與以前有什么不同?
答:我覺得這種課堂形式打破了現行的“二元化”,固定時空的模式,開拓了學生學習的空間,體現了教學的“開放性”,課堂上不是教師牽著學生走,而是把主動權、選擇權交給他們,自始至終使學生的思維處于積極的探知之中,摒棄了“教師是絕對權威”的觀念。
問:這節課沒有用到準備的教案,是不是可以不備課而隨堂發揮?
答:不備課不能了解這節課的目標,是無法走進課堂的,但如果死摳教案,那只能是教死書,不能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課前,我們應該備透課,課上根據學生的需求,隨機教學,尊重學生,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調動學生的求知欲。
問:課堂中隨學生喜歡的方式而學習,會不會背離教學目標?
答:不會。雖然教為學服務,并不是教附屬或從屬于學。如果學生提出的問題沒有多大價值,教師完全可以“就地解決”。在堅持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的同時,又應充分發揮教師“主導”的作用。
問:語文課要體現怎樣的教育理念?
答:語文教學主要是培養學生聽、讀、說、寫及邏輯思維的能力,在教學方法上應該是以引、啟、辯為主題思路,設計教學,要盡可能的適應學生,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盡可能地讓所有學生有發展自己的機會,樹立學習信心。當他要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時,讓他能夠學好,并變得熱愛學習。學習過程應具有活動性,是一種實踐的,開放的教育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實踐中培養獲取知識的能力,在實踐中體驗情感,發展個性品質,培養良好的讀書習慣和學會好的讀書方法。
【案例評析】
雷老師的這個教學片段的成功之處有三點:
1、學生發問“詩中鳥是什么鳥”時,教師馬上意識到學生想知道什么,于是放棄了預先的設計,而隨著學生的興趣和思路來組織教學。整個課堂看似無形,卻渾然一體,是演“教案劇”難以達到的。真正體現了對學生的尊重和信任,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了學生,展現了課堂教學的真實性,使課堂教學具有了動態生成的特征。
2、能把課堂當作一個豐富開放的教育場所,把現實世界引入課堂,讓學生寫或畫自己心中的詩境。這樣的課堂信息量大,既具體又真切。
3、課堂是師生對話的場所,知識在對話中不斷生成與建構。本節課雷老師能夠甩了教案,放棄了預設框架,根據學生的需要,引出一個又一個話題,把學生的思維層層推向深入,引導學生不斷的探尋與創造。
小班古詩韻律活動教案:《春曉》 篇15
【教學目標】
1、知識教學點:
⑴會認13個生字,會寫6個生字。理解字詞的意思。知道“覺”是多音字,在課文中讀jué。
⑵能借助漢語拼音讀準字音,通過朗讀課文理解古詩的內容,并能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的意思。
⑶能背誦課文,默寫課文。
2、能力訓練點:
引導學生通過看圖,培養觀察、想象的能力。在講解古詩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3、德育滲透點:
通過學習古詩、品味古詩,體會作者熱愛春天,珍惜春光的感情。
4、注意體現創新和實踐能力:
注重能力的培養,學會說和寫,課后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去描繪春天的美好景色,并寫下來。
【教學重點、難點及解決方法】
1、重點:
理解詩句的意思,并會用自己的語言說一說體會詩人,愛惜春光的思想感情。
2、難點:
對詩的意境的理解。
3、解決方法:
通過有感情地朗讀體會古詩的韻味及語言美。
【課時安排】
1課時。
【學生活動設計】
1、學生自學生字。
2、動筆描繪春天的美景。
【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1、第一課時使學生能借助漢語拼音讀準字音,理解圖意,明確字詞的意思。通過朗讀課文理解古詩內容,并能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2、第二課時學會生字,讓學生練筆。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整體感知
這篇講讀課文是一首古詩。有一幅插圖,畫的是幾只鳥站在開滿桃花的枝頭上,春燕和鳥在空中飛翔,正是詩的意境。
這首唐詩有四行兩句。作者描述了一幅雨后春天早晨鳥語花香的絢麗圖景。第一句講春天的夜里睡得很香,不知不覺地天已亮了,窗外傳來了一片婉轉悅耳的鳥叫聲,這是通過所聞描述春天早晨的情景。第二句講朦朧中想起昨天夜里聽見刮風下雨的聲音,經過風吹雨打,不知有多少花朵凋落了。這是通過所想來描述春天夜里的情景。
【教學過程】
一、導入、揭題、解題
人們都說“一年之計在于春,一日之計在于晨”,春天是一年中最美的季節,而春天的早晨則是一天當中最寶貴的時間,今天我們就一起去看看春天早晨的美麗景色,板書:
春曉(齊讀)。
二、看圖,了解圖意
1、啟發想象:從圖上看這是什么季節,什么時間的美景?圖畫中都有誰?它們在干什么?
引導學生說出這是春天,桃花開了,幾只鳥站在枝頭嘰嘰喳喳地叫著,燕子從南方飛回來了,雨下了一夜,地上到處是被風雨打落的花瓣。
2、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完整地有順序地敘述圖意。
過渡語:作者是怎樣描繪的?下面我們一起來學習這首古詩。
三、初讀課文,讀準字音,介紹作者
1、借助拼音,讀熟古詩
“覺”是多音字,在課文中讀“jué”。
2、教師范讀古詩。
3、介紹作者:《春曉》的作者是唐代詩人孟浩然,湖北襄陽人,大詩人李白的摯友,他一生沒有做過官,大半輩子隱居農村,過著淡泊恬靜的生活,年輕時曾漫游江浙,徜徉山水之間,歷覽自然風光,他擅于寫山水詩,字里行間凝聚著對人生和山河的熱愛之情。
四、學習古詩、理解內容
1、解題:從圖上看作者描繪的是什么時間的景色?
春曉:曉,天剛亮的時候。本課指早晨。春曉,春天的早晨。
2、春天的早晨是什么樣的?(齊讀古詩)
3、學習前兩小句:“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⑴仔細讀,小組討論你能讀懂哪些詞的意思?哪些沒讀懂,大家一起商量。
⑵重點體會:
眠:睡眠,睡覺。
不覺曉:曉,天亮。不覺曉,不知不覺地天亮了。
⑶試著說第一句話的意思:春天的氣候暖和,覺睡得很香,不知不覺天已經亮了。
⑷早晨醒來,作者聽見了什么?看見了誰?結合掛圖齊讀“處處聞啼鳥”。
體會:處處:到處。
聞:聽到。
啼鳥:鳥叫。
想一想,鳥的叫聲是什么樣的?
⑸試著用自己的語言說說第二小句話的意思:“早晨醒來,聽到外面到處是悅耳動聽的鳥叫聲。”
過渡語:春天的景色這么美,作者想到了什么?(齊讀后兩句)
4、學習后兩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⑴出示掛圖,觀察:地上有什么?作者想到了什么?
⑵試著說說“夜來風雨聲”這句話的意思:想起昨天夜里又刮風,又下雨。
過渡語:經過了風吹雨打,花兒怎樣呢?結合圖說說第四句話的意思。
⑶“花落知多少”:經過風吹雨打,不知有多少花朵被打落了。
⑷把這兩句話的意思連起來說。
5、自由讀古詩,用自己的話說說整首詩的意思。
五、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練習背誦和默寫
注意節奏和重音:
春眠/不覺曉,
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
花落/知多少。
六、小結
學習了這篇課文,你感受到了什么?學會了什么?
春天的景色非常美,你們一定要珍惜春光,愛惜時間。
七、布置作業
背誦、默寫課文。
八、板書設計
4、春曉:春天的早晨
春眠/不覺曉,
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
花落/知多少。
小班古詩韻律活動教案:《春曉》 篇16
一、讓學生自主地識字。
在板書課題后,我讓學生讀讀《春曉》這二個字,然后請他們說說:你想提醒大家讀好哪個字?學生就說出了“春”要讀翹舌音,不能念成平舌音。于是我又讓學生說說能用什么辦法很快記住這兩個字,有的說寫一寫,有的說拆一拆,還有的說可以給它組組詞……
二、從生活情感中體會詩的情感
只有當學生體會到詩人的情感,才能做到有感情地朗讀、背誦。于是我問學生:當春天來了,你發現周圍有什么變化嗎?你自己有什么不一樣的感受嗎?這時學生的話可多了,爭先恐后地把自己的發現,自己的.感受說了出來,于是我相機地引出詩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讓學生想象春風來時,春雨來時大自然中是怎樣的一番景象,于是教室里熱鬧極了,有的比動作,有的拿畫筆畫了起來……在學生盡情地抒發自己的情感后,我及時地引導他們說說詩人在看到雨后清晨的美景時的心情,引導學生體會詩人對春天的喜愛。通過對學生的一番引導,當我們再次朗讀起詩時,我感覺到了學生把詩人、把自己對春天的喜愛讀了出來,這時我想他們不再僅僅是會讀會背詩句了,更體會到了春天的美麗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