螃蟹歌
《》
教學內容: 四川民歌《螃蟹歌》(唱歌課)
教學目標:
1、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會體驗歌曲中的歡快詼諧的情緒,培養學生喜歡學習民族歌曲的興趣。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聆聽、模仿來學習歌曲,并能夠運用四川方言進行演唱,感受歌曲的詼諧的情緒。
3、知識與技能:
能夠運用良好的歌唱狀態,準確的按著節奏演唱歌曲,了解
教學重點:按照準確地節奏、節拍運用自然的、正確的歌唱方法,充滿風趣地演唱歌曲《螃蟹歌》
教學難點:
1. 歌曲旋律的音準及用方言演唱歌曲
2、一字多音的演唱
3、前8后16節奏的準確
4、能夠運用四川方言來演唱
教材分析:
這是一首四川的民歌,有些字如果能用方言來唱就更能表現出歌曲的地方特色。如“哥”讀作guo;“腳”讀作jiuo;“個”讀作guo;“殼”讀作kuo等。這首《螃蟹歌》是一首流傳于四川地區的四川民歌,歌曲旋律詼諧、活潑、風趣,表現了在河邊玩耍的孩子們遇到螃蟹并觀察到的螃蟹和發生的有趣故事的情景,生動形象、栩栩如生地描繪了螃蟹夾人的過程;富有濃郁的地方色彩,頗具情節性和戲劇性。學習歌曲并用四川的方言演唱,更增添了歌曲的民族色彩和情趣。歌曲為2/4拍,徵調式,由上下樂句構成。共有3段歌詞,但是節奏出現了816的節奏特點,因此在節奏上面可能有些難點。風格比較詼諧。范唱速度較快,因此學生在聆聽的時候比較容易忽落細節的地方,也比較難感受,因此我采用教師范唱來解決,并且采用反復聆聽的方法,讓學生盡可能的多聽多感受。
歌曲的第一部分描述了螃蟹的長相、形態,第二部分是音樂戲劇情節的展開,描述了玩童的腳趾被螃蟹哥的“夾夾”夾住了,一方面頑童努力掙脫,要甩脫螃蟹哥的大夾夾,一方面螃蟹緊夾不放,從而將歌曲推向高潮。最后是螃蟹哥放放“我的腳”,意味深長,充滿幽默感。根據兒童好奇的心理特征,來激發學習興趣。我在教學〈螃蟹歌〉時是這樣引入新課的。前面同學們模仿各種動物活動之后,我說:“今天有一位朋友也要來參加我們的活動,大家猜猜它是誰?”
如果有時間拓展,我將根據學生對各種活動具有不同愛好的心理特征,進行創作和表演,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特長自由地表現歌曲。可自己創編動作表演,也可改變歌詞演唱其它動物,還可創編節奏用打擊樂伴奏。頓時同學們興趣高漲,興致勃勃地開始動了起來……。這樣同學們用不同的方法進行學習,每個人根據自己的能力擔任角色,發揮自己的作用,都能在學習中享受到音樂的興趣。
學情分析:
這一學段的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具有好奇,好動,模仿力強的身心特點。根據孩子喜歡動物這一特點,我選擇了二年級下冊教材中第四單元《音樂中的動物》中的四川民歌--童謠《螃蟹歌》作為入手點,讓學生通過學習和運用四川方言演唱歌曲來體驗不同地域的文化特點,同時努力挖掘歌曲中風趣、詼諧地特點幫助學生對歌曲情緒進行理解和把握,提高學生學習的濃厚興趣。因此學生在學習和演唱歌曲中了解祖國不同地區的風土人情等方面的簡單知識,尤其是在最近的5、12大地震后的四川人們,給予我們的仍然是樂觀的生活態度和對生活充滿希望的精神,教育孩子們去用心體會,用心學習,培養學生民族團結意識和熱愛祖國的集體主義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