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課 四季(第一課時)新人教五下音樂教案)
第四課四季(第1課時)
教學內容
聆聽 管弦樂《四季歌》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熟悉管弦樂《四季歌》旋律和所表現的內容。
2、情感目標:通過欣賞,感受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大自然變化,使人們的生活、學習、工作充滿著生機與詩意。
3、能力發展目標:聆聽由青海民歌《四季歌》,從樂曲的主題變化、力度變化及不同主奏樂器的不同音色中,體驗樂曲的情緒變化,發展聯想與想像,提高對音樂欣賞三度創作的能力。
教材分析
管弦樂《四季歌》
《四季歌》原是我國青海民歌,是一首傳統的情歌。以春、夏、秋、冬四季盛開什么花為起句,表達了少女的情意。歌曲為一段體結構,包含三個樂句。第一、第二樂句是一對上下句,上句結尾上揚,以羽調式的主音為落音;下句句末下行,落在下方的主音上,互相呼應。第三樂句取材于第二樂句,在結構中起補充的作用。
音樂旋律優美,節奏明快,富有律動感,具有“花兒”(西北的一種
山歌)的風格。20世紀50年代有人曾將歌曲改編為歌舞曲,名為《花兒與少年》(在當地,“花兒”代表姑娘,“少年”則指小伙子)。
根據民歌改編的管弦樂曲,旋律完全保持原貌,只是從音色、音區、力度、配器及伴奏織體方面予以不同的處理,造成每次旋律出現時在情緒、色彩上的變化。
旋律第一次呈現由獨奏小提琴奏出,并輔以低音弦樂器撥奏的輕淡伴奏。當旋律第二次出現時則由小提琴齊奏主要聲部,另外加上了對位聲部,伴奏仍是弦樂器撥奏的固定音型。旋律第三次出現是樂曲的高潮。小號吹奏主旋律,各個樂器組也都進入,音量增大,音樂的氣氛變得熱烈起來。在此之后,音量減弱,固定音型“6 5 3 2”不斷重復,又將音樂引回主題旋律初次出現時的輕盈、恬淡的意境之中。最后,樂隊以很強的力度奏出前面出現過的固定音型,再一次把音樂推向高潮,結束了這首樂曲。
教學重點
熟悉管弦樂《四季歌》旋律和所表現的內容。
教學難點
從樂曲的主題變化、力度變化及不同主奏樂器的不同音色中,體驗樂曲的情緒變化,發展聯想與想像,提高對音樂欣賞三度創作的能力。
教學準備
鋼琴、多媒體、本課曲目的音響資料
教學過程
設計意圖:《四季歌》是一首青海民歌,音樂旋律優美,節奏明快,富有律動感。根據民歌改編的管弦樂曲,旋律完全保持原貌,只是從音色、音區、力度、配器及伴奏織體方面予以不同的處理,造成每次旋律出現時在情緒、色彩上的變化。所以在教學中主要是從力度上讓學生感受音樂的變化對比。
一、組織教學
師生問好
二、聆聽《四季歌》
1.介紹傳統青海民歌《四季歌》,以春、夏、秋、冬四季開什么花為開頭,所以稱為“四季歌”。
2.初聽由小提琴獨奏的第一段音樂,感受青海民歌歡快熱烈的情緒。再次復聽這一段,請同學生看譜跟唱(或跟教師的琴聲唱),體驗青海“花兒”的風格。
3.欣賞全曲。
設問:《四季歌》的曲調共出現幾次?它們在力度上有什么變化?請用力度記號把它記錄下來。
4.再次聆聽全曲。
設問:
(1)全曲在音色彩上有什么變化?能說出每段主奏樂器的名稱及形式嗎?
(2)從力度與音色的變化上,你能否體驗出每段的情緒變化,從而與“四季”聯系起來,說說你的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