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之歌》教學設計(通用2篇)
《牧童之歌》教學設計 篇1
《孤獨的牧羊人》《牧童短笛》教學設計
課型:欣賞課
課時:一課時
一、 教材分析:
《孤獨的牧羊人》是曾榮獲五項奧斯卡大獎的電影《音樂之聲》中的一首插曲,它以“戲中戲”的方式出現,表現影片中女教師與孩子們一起做木偶戲表演,歌曲為表演唱。歌曲的第一部分節奏緊促歡快,旋律活潑跳躍,大跳音程頻頻出現,使歌曲顯得十分輕松,充滿活力。第二部分的音調較平穩,節奏也稍作拉寬。歌曲尾聲部分是由音階后四個音( 5 6 7 i)的上下八度的節奏的變化而成。歌中的襯詞“來咿噢都”可視為牧羊人所唱的歌聲,使歌曲更為詼諧、有趣。演唱時常常提高嗓音,用假聲突然翻高的方法,這是美國鄉村音樂的旋律風格和演唱特點之一。
《牧童短笛》是一首短小精致、形象鮮明、風格清新、富有田園風味的鋼琴曲,為我國著名音樂家賀綠汀所作。歌曲描繪了美麗的田園景色,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畫。表現了牧童天真浪漫的形象和快樂的心情。
二、學情分析
三年級學生性情活潑好動,且有小部分音樂欣賞作品的積累,大致能從節奏、旋律、情緒等音樂要素來理解音樂作品,對中國歌曲《牧童短笛》會較容易理解,對外國民歌的風格特點還不甚了解,然而學生在音樂教學中對節奏明朗、曲調歡快的器樂曲往往比較敏感和青睞,通過身體動作表現對音樂的理解更是如魚得水,《孤獨的牧羊人》這首節奏明快的作品較能迎合低中年段學生的口味和興趣,教師基于此特點有效利用音樂游戲、律動等方式引導學生去感受美國鄉村音樂“藍色約德爾調”的風格。
三、教學理念
因此“聽”應作為中小學生音樂教育的一條主線音樂藝術是以音傳情的藝術,欣賞教學則是聽覺教學,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有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去“聽”,通過學生的聽,教師的講,以聽帶講,以講引聽激發學生自然感受音樂作品的旋律、節奏、情緒以及所表達的內容,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熱愛勞動,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四、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欣賞《孤獨的牧羊人》和《牧童短笛》,懂得音樂能成功地塑造多姿多彩的各種形象,并從音樂中獲得感受與體驗。
2、能力目標:過對歌曲襯詞的學唱和律動感受美國鄉村音樂“藍色約德爾調” 輕松自如的的音樂風格與中國風格的不同,養成良好的聆聽習慣。
3、情感目標:感受歌曲詼諧有趣、輕松活潑的情緒特點與優美流暢的旋律所描繪的如詩如畫般的童年意境。
五、教學重點:
感受歌曲詼諧有趣、輕松活潑的情緒特點與優美流暢的旋律所描繪的如詩如畫般的童年意境。
六、教學難點:
通過對歌曲襯詞的學唱和律動感受美國鄉村音樂“藍色約德爾調” 輕松自如的的音樂風格與中國風格的不同,養成良好的聆聽習慣。
七、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鋼琴
八、教學流程:
教學預設
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一、組織教學:
1、播放視頻《牛仔很忙》帶領學生隨音樂作簡單律動。
2、師生(音樂)問好。
1、生聽音樂進入教室。
2、學生音樂問好
【設計意圖】:創設一種愉悅、和諧的教學氛圍,用學生喜愛的流行歌營造輕松地學習氣氛。
【設計意圖】:音樂課堂不離音樂。
二、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師:同學們,歡迎乘坐本次的音樂快車,我是列車長。今天,將由我帶領大家穿越時空,回到60年代的美國電影《音樂之聲》中,我們將會欣賞三首具有濃郁美國鄉村音樂風格的歌曲,去領略鄉村音樂獨有的魅力。電影《音樂之聲》改編于同名音樂劇,曾獲得了第38屆奧斯卡金像獎五項大獎,影片講述的是一個發生在奧地利的真實故事。一位退役的的海軍軍官,有七個調皮可愛的孩子,為了教育好這些孩子,軍官聘請了一位美麗善良的家庭教師瑪利亞;瑪利亞能歌善舞,活潑開朗,她用音樂和特有的教育方式啟迪、熏陶著孩子,最終,瑪利亞和孩子們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2、欣賞《do re mi 》
師:同學們,列車到站了。快聽,瑪利亞和她的學生們用歌聲歡迎著我們的到來呢!(播放ppt課件)
師:他們唱的是什么歌曲?你能模仿其中的一兩句嗎?
師:你們模仿得真好,這首歌給你的感覺是怎樣的?節奏怎樣?
3、欣賞《雪絨花》
師:下面這首歌曲是軍官爸爸帶來的,同學們聽一聽,有誰知道這首歌曲的名字嗎?(播放ppt課件)師:這首歌曲又給你一個什么樣的感受呢?它的節奏怎樣?師:剛才,我們欣賞的這兩首歌曲一快一慢,但是都體現出了鄉村音樂的典型特點,請同學們看看這兩幅從視頻中截取的圖片,我們來找找看,你能找出它們的相同與不同嗎?師總結:同學們觀察的真仔細,這么快就找出了鄉村音樂的特點有:(1)唱歌時只需要一把吉他或者口琴。(2)唱歌時不受性別、年齡的限制;(3)唱歌時不受地點、時間的限制。三、欣賞《孤獨的牧羊人》師:噓,瑪利亞在叫我了,讓我趕快帶著你們去觀看她和學生表演的木偶劇《孤獨的牧羊人》。(播放ppt課件)師:他們表演的好看嗎?這首歌曲給你什么樣的感受呢?師:同學們還想看一次嗎?我把歌曲錄下來了,不過你們要帶著問題去聽,歌曲中最吸引你的地方在哪?你能模仿嗎?
師:牧羊人在唱的時候,聲音有什么特點?
師:這種特別的演唱方式我們稱之為“約德爾(yodel)”唱法。
【用課件展示】 “約德爾”是一種流行與瑞士和奧地利民間的山歌。在山里牧人們常常用號角和叫喊聲來呼喚他們的羊群、牛群。也用歌聲向對面山上或山谷的朋友來傳達各種信息。這種唱法的特點是真假聲混合,迅速地交替演唱,形成奇特的效果。常采用一些無意義的字音來演唱。分段欣賞(第一段)師:先來看第一段歌詞(出示圖片)同學們自己讀第一段。牧羊人為什么孤獨?師:這段有幾個人在歌唱?(第二段)師 :是挺孤獨的,后來呢?師:他的心情有沒有變化啊?為什么?師:羊人的歌聲傳到了城里和田野,都有誰聽到了他的歌聲呢?(第三段)師:很好,讓我們再看下去。師:越來越多的人聽到牧羊人的歌聲,還和他唱起了二重唱,牧羊人孤獨嗎?師:是的,牧羊人用他的歌聲感染著每個人,人們也用各種方式回應她的歌聲,他是個快樂的牧羊人。師:同學們,你們覺得瑪利亞修女想借這首歌告訴我們什么人生哲理呢?2、用“la”學唱歌曲。師:好,請大家用“la”跟老師學唱第一段。(二三段如是)3、我唱你接 師:“我們大家能不能也跟著老師的琴試著唱一唱呢?老師唱前半句,后面的“來伊噢都”大家來唱”4、作者介紹師:大家知道師是誰創造了《孤獨的牧羊人》嗎?(播放圖片進行介紹)
師:《孤獨的牧羊人》是由理查德.羅杰斯和奧斯卡.哈默斯坦二世根據瑪麗亞·馮·特拉普的自傳:《馮·特拉普家的歌手們》改編而成的。正是他們讓《音樂之聲》風靡世界,成為音樂劇經典中的經典,讓我們有幸聽到如此美妙的音樂。如果你熱愛音樂,是個音樂的有心人,那么你一定會成為一個最快樂的人。
5、完整欣賞
師:下面,讓我們完整地欣賞一遍歌曲吧。四、欣賞《牧童短笛》師:“今天我們欣賞了一首外國的關于牧羊人的歌曲,老師還給大家帶來了一個具有中國風味的歌曲,看看動畫片中表現的是誰的童年生活?” (播放國畫風格的動畫片《牧笛》片段)。師:對。剛才我們看到了小牧童的生活環境和我們的完全不一樣,他每天接觸到的是?師:對,全融入到了大自然的懷抱中,能夠與水牛、小鳥親近交流,我國的作曲家、音樂家賀綠汀先生時常懷念他的牧童生活,于是他就寫了一首鋼琴曲叫《牧童短笛》,今天我們就追隨著這首著名的鋼琴曲穿過時空隧道來感受一下小牧童的生活,請我們在座的每一位就要把自己當成一個牧童,把這間教室看成畫中的世界,騎在牛背上、吹著短笛出發吧!開始今天的“牧童之旅”。(一) 初聽全曲(展開教學)以《看山圖》為背景,學生欣賞鋼琴曲《牧童短笛》。師:在你的頭腦里出現了怎樣的畫面?師:你能聽出幾個樂段?師:第一樂段與第三樂段之間有沒有明顯的聯系?邊聽邊找出曲子在速度上有什么變化,并根據速度的變化給書上的三個方框涂顏色。相同的樂段用同樣的顏色。(讓一個學生在黑板上涂色。)
師:那如果我們用 a來表示慢,b 來表示快,那第三段怎么標呢?全曲采用什么結構呢?
(1)聆聽第一段師:遠處,青山隱約,腳下水田一片,那綠樹茂密之處,就是一座炊煙裊裊的農家小戶,一個背著青斗笠的牧童,騎在牛背上,吹著牧笛,溫順的老牛走向田野深處。你能從音樂中體驗這一情景嗎?請聽第一段,聽完后說說你的想象與感受。 師:(播放第一樂段,詢問多個學生再總結。)師總結:第一樂段。1=c,4/4拍,這一樂段用對位手法寫成,左右手各演奏一個聲部,使旋律此起彼落,連綿不斷,在我們面前仿佛展現了這樣一個畫面:一望無際,綠草成蔭的田野里,兩個牧童倒騎在牛背上,在田野里縱情對歌。
(2)聆聽第二段。師:現在我們到了目的地,牛兒們都吃草去了,那我們做什么呢?聽一聽這個樂段的速度和節奏上有什么不同?情緒又怎樣?(播放第二樂段,詢問多個學生再總結)師總結:這一樂段由上面的c調轉到g調,由4/4拍轉到2/4拍,速度明顯加快,右手高音部是活潑流暢性的旋律,左手低音部是跳躍性的伴奏,構成了一段熱烈、歡快、舞蹈性的音樂,與前段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似乎描繪出兩個牧童在田野里追逐嬉戲。(3)聆聽第三樂段。師:看大家玩的真高興,讓我們跟著音樂繼續吧。聽一聽這段跟哪段很像?又有什么不同?細微的變化是什么?(播放第三樂段,詢問多個學生再總結)師對比聽第一樂段總結:本段是第一樂段的完全再現,曲調稍加裝飾,使樂曲顯得更加流暢、緊湊、歡快,情緒顯得十分安謐,使樂曲更加充滿詩情畫意。最后樂聲漸弱,結束在明亮的高音區,給人以詩意來盡之感。本曲所表現的內容好象又回到第一樂段:兩個小牧童重新坐在牛背上吹笛對歌,并且趕著牛慢慢回去了……(4)全曲欣賞 師:音樂是聽覺的藝術,一個人欣賞,心中有一個牧童形象,一百個人欣賞,就有一百個不同的牧童形象。讓我們再次靜聽《牧童短笛》,尋找你自己心中那充滿歡樂的童年生活吧。”(完整欣賞全曲)。五、總結師:今天我們欣賞了兩首不同的風格的中外歌曲,都是有關于牧童的生活。像我們前兩節課學過的《剪羊毛》和《小小羊兒要回家》都是屬于牧童題材的作品,他們的風格各異,但都為我們塑造了栩栩如生的牧童形象,有( )的剪羊毛工人?有( )的牧羊人 ?有( )的牧童,有( )小羊的牧童。這些歌曲讓我們懂得音樂能成功地塑造多姿多彩的各種形象,我們在音樂的( )中感受到了不同的場景。希望同學們在以后聆聽音樂中也象今天一樣,用心去聆聽音樂,去感受音樂帶給我們的美。完全融入到了大自然的懷抱中,能夠大自然親近交流,好嗎?
1、生:觀看多媒體幻燈片聆聽老師介紹。
生:觀看歌曲《do re mi》視頻。
生:(歌曲《do er mi》,do er mi。。。)
生:活潑歡快,節奏明快。
3、生:《雪絨花》
生:(安靜、抒情;節奏緩慢。)生:相同的地方是:手上都有一把吉他。不同的地方有:(1)唱歌的人性別不同(2)唱歌的場地不同
生:詼諧、幽默、歡快。。。
生:“唻伊噢嘟……”。
生:一會兒高,一會兒低(教師也可范唱,讓生聽辨)
生:跟音樂按節奏朗讀歌詞。(“因為只有牧羊人一個人在放羊和唱歌,所以孤獨。”)生:一個人。生:這段他的心情變得歡快了,不孤獨了,因為有很多人在聽他唱歌。(跟音樂朗讀第二段歌詞后回答)生:王子、旅客、喝酒的人們……生:聆聽第三段歌詞。生:(不孤獨了,穿紅色衣服的小小姑娘和牧羊人一起伴唱,心情非常愉快。)生:這首歌曲告訴我們一個很棒的人生哲理:對生活要充滿熱情,要樂觀開朗的面對一切,勇于和困難斗爭到底。生:用“la”模唱。生:聽老師介紹。生:完整欣賞 生:“片中表現的是小牧童的童年生活。”生:水牛、短笛、鳥、樹、水、魚……生:傍晚時分,牧童騎在牛背上,很悠閑地吹著短笛,后來他們在嬉戲玩耍,非常愉快。。。生:分3樂段。生:(慢——快——慢,a + b+ a`)生:我感覺兩牧童在青山綠水間騎牛吹笛,怡然自得。。。生:聆聽聽第一樂段 。生:鋼琴的節奏變快了。我仿佛看見牧童跳下牛背,以面吹著牧笛一面挑起了歡快的舞蹈;鳥雀歡唱,百花爭艷,溪水也來湊熱鬧笑嘻嘻的拍這手,翠綠的禾苗,在春風的吹拂下,應合著歡快的節奏,搖搖擺擺,老黃牛一直笑瞇瞇地不時發出牛叫。 生:不知不覺,已是晚霞滿天了,老黃牛伴著牧童,踏上了歸途。牡笛還響著,卻變得那樣悠長。那不絕如縷的笛聲如裊裊炊煙的農家小屋一起融入寧靜的夜空。生:完整欣賞樂曲。生:有快樂勞動的剪羊毛工人,有孤獨但是樂觀的牧羊人 ,有悠閑放牛的牧童,有。。。的小羊。。生:在音樂的快慢,舒緩與歡快中感受到了不同的場景。 生:好!
【設計意圖】:用電影的話題導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激發孩子的興趣,為后面的學習打下基礎。課件展示視頻,能給學生直觀感受。
【設計意圖】:通過視頻吸引學生,感受歌曲的節奏、情緒。
【設計意圖】:多首的音樂作品的欣賞讓孩子們自由的徜徉在美的天堂。讓學生在享受、體驗美的同時能得到審美量的滿足,從而自我辨析審視音樂風格,)
【設計意圖】:通過老師的引導觀察,概括性地找出鄉村音樂的特點,有助于學生記憶。
【設計意圖】:設計不同的問題可以引導學生有目的地去欣賞音樂,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養成良好的欣賞習慣。
【設計意圖】:分段對歌曲進行欣賞,讓學生理解歌曲內容,襯詞的學唱與伴唱,加強學生對鄉村音樂真聲與假聲的理解。每一段的欣賞著手點不同,讓學生從音樂的情緒、節奏、音高、旋律上行等要素來體會歌曲的風格,并通過律動、模唱、等手段引領學生關注音樂的發展與變化,表達情緒和情感。
【設計意圖】:欣賞課里不單只聽音樂,聽老師介紹,讓學生唱唱更好或者師生合作更好,因為低年級學生比較喜歡動,這樣可以提高學生積極參與并體驗歌曲。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完整欣賞作品,充分體驗作品的魅力。
【設計意圖】:音樂是無國界的,很自然的就可以鏈接到中國牧童題材的歌曲《牧童短笛》。
【設計意圖】:通過全曲欣賞,讓學生有一個總體的印象感受,把歌曲分段,教師引導學生從歌曲的快慢找出三段式a + b+ a`結構。
【設計意圖】:為歌曲分段。整體感知速度。直觀的體驗一方面活躍課堂氣氛,一方面激發學生興趣,信息量大,使學生由淺入深慢慢了解體會所欣賞的曲子。
【設計意圖】:在這一樂段里,教師積極啟發學生想象,引導學生理解樂曲所表現的內容,樂曲的兩個聲部此起彼落,正如兩個小牧童在牛背上對歌。
【設計意圖】:通過聽、講、想、討論,讓學生自己去感受和理解作品。對于想象豐富、發言大膽的同學要鼓勵、表揚。
【設計意圖】:在熟悉樂曲每段所表達的思想內容后再次整體欣賞,可以增強記憶,加深印象,鞏固學習。再次欣賞會也許會有更深層次的思考。
【設計意圖】:通過填空式的板書總結,幫助學生整體鞏固這節課所學到的知識,在腦海里留有整體印象。再加上人文教育,使學生懂得親近大自然,愛護大自然,遠離城市煩囂,感受音樂的美好。
《牧童之歌》教學設計 篇2
第五課 《牧童之歌》 (三課時)
第一課時教學內容:1、聆聽《牧童短笛》 2、表演《剪羊毛》教學目標:1、通過聆聽《牧童短笛》和表演《剪羊毛》,感知栩栩如生的牧童形象。 2、初步了解作曲家賀綠汀。 3、能選用合適的打擊樂器為歌曲伴奏。教學重、難點:從音樂中獲得感受與體驗栩栩如生的牧童形象。教學用具:鋼琴、打擊樂器、投影片、風光碟片
環節
教學過程
設計意圖
創設
情境1、師生邊唱《一支短笛輕輕吹》邊做律動進教室。2、師生問好!既復習了已學歌曲,又為新課教學設下了伏筆。
入
境
激
情一、欣賞《牧童短笛》1、師引言:同學們,剛才我們邊吹笛子邊進教室,你的心情如何?2、生反饋(開心的、悠閑的……)3、師言:你們看(出示《牧童短笛》的投影片),牧童騎在牛背上吹著笛子,這是一幅多么淡雅的水墨畫。這一情景你能想像嗎?作曲家賀綠汀把這一幕用音樂來表現,請聽音樂,聽后說說你的想象與感受(播放《牧童短笛》第一部分)4、師生討論對第一樂段的感受。5、揭題;《牧童短笛》,對照圖形譜哼唱[1]6、師言:剛才我們聆聽和哼唱了第一樂段,樂曲還有第二樂段,這段音樂描繪牧童在干什么?在速度上、節奏上與第一樂段相比有什么變化?是什么樂器演奏的?(聆聽第二樂段)7、師生討論第二樂段提出的兩個問題。8、完整地聽全曲。設問:全曲分幾段?為什么?有沒有相同或基本相同的樂段?9、師生討論完成問題。10、完成課本上的涂色塊及線條連接的作業。11、簡單介紹作曲家賀綠汀。二、學唱《剪羊毛》1、師引言:水鄉牧童悠閑的在牛背上吹著短笛,同學們,你們知道在地球令一半上有一個國家——澳大利亞,那里的小伙伴們會干些什么呢?2、邊看澳大利亞的風光碟片邊聽歌曲,提問:歌曲中唱些什么內容?3、反饋,再次欣賞歌曲4、為歌曲取名(揭示課題《剪羊毛》)5、聽教師彈唱,學生可跟唱曲譜6、解決難點:符點和休止符。7、再次聆聽范唱,感悟歌曲的情緒。8、完整地有感情地唱全歌。分段欣賞更能讓學生感知音樂塑造的形象,從音樂的獲得的感受與體驗更到位。利用“跟唱”的形式,可以使學生進一步熟悉歌曲的旋律。
拓展情境1、師:澳大利亞民歌《剪羊毛》為二段體結構,第一樂段由四個方整的樂句組成,第二樂段前兩個樂句音調高昂,旋律起伏較大,節奏明快,為了突出這一部分,我們能不能試著加上些打擊樂為歌曲伴奏?2、學生分組討論,為第二樂段選擇合適的打擊樂器并編配伴奏。3、各組展示表演并進行點評。(隨機)4、(下課)師生再見。給學生一個創作與展示的空間,增強對歌曲的表現,培養創新能力,使學生真正感受到音樂的無窮魅力。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1、表演《小小羊兒要回家》 2、表演《剪羊毛》教學目標:1、通過學唱表演《小小羊兒要回家》和《剪羊毛》,進一步感知栩栩如生的牧童形象。 2、在學唱《小小羊兒要回家》中掌握全音符的時值及延長記號。教學重、難點:掌握全音符的時值及延長記號。教學用具:鋼琴、打擊樂器、投影片
環節
教學過程
設計意圖
創設
情境1、師生邊唱《剪羊毛》邊做律動進教室。2、師生問好!既復習已學歌曲,又為新課教學設下了伏筆。
入
境
激
情一、復習歌曲《剪羊毛》1、師引言2、學生跟音樂演唱歌曲3、將歌中的“x.x”節奏改為唱一唱,比較感覺如何?4、學生自主感受改變后的節奏,反饋各自的感覺5、再次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可配有律動。二、學唱《小小羊兒要回家》1、師引言:我們剪完羊毛后,還會怎么樣呢?(引到羊兒要回家)2、出示課題,提問:小小羊兒為什么要回家?它們的家是怎樣的家?3、聆聽歌曲,感知歌曲的內容、速度和情緒4、學唱曲調:(1)聽一遍教師范唱。要求:邊聽邊看譜,是否發現歌譜上出現一個新的音符。(2)簡單復習已學過的音符“x;x;x—;”。(3)新授全音符x———。(4)學生再聽一遍曲調范唱,找出x———出現幾次?(5)跟著鋼琴彈奏的曲調輕輕哼唱。教師糾正曲調中的音準及節奏錯誤。(6)完整地唱全曲。5、學唱歌曲與處理:(1)跟著鋼琴輕聲地把歌詞唱準。糾正錯誤處。(2)師生討論《剪羊毛》和《小小羊兒要回家》兩首歌曲演唱的相同點與不同處。(相同點:題材相同,描述牧場——牧羊的內容。不同處:地區風格不同;中國山區與澳大利亞牧場。情景不同:黃昏趕羊群回家與剪羊毛勞動場面。速度、情緒不同;中速、抒情與稍快、活潑。)(3)從對比分析中唱好《小小羊兒要回家》(4)講解延長記號。結合歌曲的意境,讓學生想像最后的“嘿”和延長是怎樣的情景。(5)分組討論創作歌曲伴奏的節奏型及選擇打擊樂器。采取分組討論方式,并進行分別試唱試奏,尊重學生的創作實踐活動。
拓展情境1、師言2、表演實踐。 以小組為單位,可以選擇《小小羊兒要回家》,也可選擇《剪羊毛》。曲目、隊伍確定后,進行適當的排練活動,然后展示表演成果。4、(下課)師生再見。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性,教師的角色是服務者、觀眾,而不是導演。
第三課時
教學內容:1、聆聽《孤獨的牧羊人》 2、曲調接龍教學目標:1、通過聆聽《孤獨的牧羊人》,再一次感受栩栩如生的牧童形象,讓我們懂得音樂能成功地塑造多姿多彩的各種形象,并從音樂中獲得感受與體驗。 2、在曲調接龍活動中,以即興創作相連接,提高音樂基礎的綜合能力。教學重、難點:通過曲調接龍活動提高音樂基礎的綜合能力。教學用具:鋼琴、打擊樂器、投影片、《音樂之聲》影片
環節
教學過程
設計意圖
創設
情境1、師生邊聆聽歌曲《雪絨花》,邊做律動進教室。2、師生問好!聆聽歌曲,為新教學內容作鋪墊。
入
境
激
情一、游戲:曲譜接龍1、出示曲譜,講解游戲規則2、開始游戲。按組接龍。3、師小結二、欣賞《孤獨的牧羊人》1、師引言:剛才我們進教室時所聽到的歌曲,誰知道叫什么歌名?2、學生回答3、教師講解影片《音樂之聲》的劇情4、播放影片《音樂之聲》中《孤獨的牧羊人》的片段(聆聽英語版《孤獨的牧羊人》)5、教師介紹這一插曲是女教師與孩子們在玩木偶戲時的一首歌曲。提問:這首歌曲中每隔兩小節就出現“來咿噢嘟”這是誰的歌聲?再聽時,請在“來咿噢嘟”處輕輕地合著拍子拍手。6、再次欣賞(中文版《孤獨的牧羊人》)7、教師介紹這一插曲的風格:影片的故事發生在奧地利,但這是一部美國的音樂劇,所以這首插曲是美國鄉村音樂的風格,尤其是“來咿噢嘟”是用假聲唱法,這是地道的美國鄉村歌曲的演唱特點。8、復聽歌曲。可邊聽邊表演。鍛煉學生的即興曲調創作的反應,提高他們的音準、節奏等綜合能力。通過多媒體播放一片斷,更能激發學生的興趣。結束1、師小結2、(下課)師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