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之歌教學設計
《孤獨的牧羊人》《牧童短笛》教學設計課型:欣賞課
課時:一課時
一、 教材分析:
《孤獨的牧羊人》是曾榮獲五項奧斯卡大獎的電影《音樂之聲》中的一首插曲,它以“戲中戲”的方式出現,表現影片中女教師與孩子們一起做木偶戲表演,歌曲為表演唱。歌曲的第一部分節奏緊促歡快,旋律活潑跳躍,大跳音程頻頻出現,使歌曲顯得十分輕松,充滿活力。第二部分的音調較平穩,節奏也稍作拉寬。歌曲尾聲部分是由音階后四個音( 5 6 7 i)的上下八度的節奏的變化而成。歌中的襯詞“來咿噢都”可視為牧羊人所唱的歌聲,使歌曲更為詼諧、有趣。演唱時常常提高嗓音,用假聲突然翻高的方法,這是美國鄉村音樂的旋律風格和演唱特點之一。
《牧童短笛》是一首短小精致、形象鮮明、風格清新、富有田園風味的鋼琴曲,為我國著名音樂家賀綠汀所作。歌曲描繪了美麗的田園景色,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畫。表現了牧童天真浪漫的形象和快樂的心情。
二、學情分析
三年級學生性情活潑好動,且有小部分音樂欣賞作品的積累,大致能從節奏、旋律、情緒等音樂要素來理解音樂作品,對中國歌曲《牧童短笛》會較容易理解,對外國民歌的風格特點還不甚了解,然而學生在音樂教學中對節奏明朗、曲調歡快的器樂曲往往比較敏感和青睞,通過身體動作表現對音樂的理解更是如魚得水,《孤獨的牧羊人》這首節奏明快的作品較能迎合低中年段學生的口味和興趣,教師基于此特點有效利用音樂游戲、律動等方式引導學生去感受美國鄉村音樂“藍色約德爾調”的風格。
三、教學理念
因此“聽”應作為中小學生音樂教育的一條主線音樂藝術是以音傳情的藝術,欣賞教學則是聽覺教學,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有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去“聽”,通過學生的聽,教師的講,以聽帶講,以講引聽激發學生自然感受音樂作品的旋律、節奏、情緒以及所表達的內容,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熱愛勞動,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四、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欣賞《孤獨的牧羊人》和《牧童短笛》,懂得音樂能成功地塑造多姿多彩的各種形象,并從音樂中獲得感受與體驗。
2、能力目標:過對歌曲襯詞的學唱和律動感受美國鄉村音樂“藍色約德爾調” 輕松自如的的音樂風格與中國風格的不同,養成良好的聆聽習慣。
3、情感目標:感受歌曲詼諧有趣、輕松活潑的情緒特點與優美流暢的旋律所描繪的如詩如畫般的童年意境。
五、教學重點:
感受歌曲詼諧有趣、輕松活潑的情緒特點與優美流暢的旋律所描繪的如詩如畫般的童年意境。
六、教學難點:
通過對歌曲襯詞的學唱和律動感受美國鄉村音樂“藍色約德爾調” 輕松自如的的音樂風格與中國風格的不同,養成良好的聆聽習慣。
七、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鋼琴
八、教學流程:
教學預設
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一、組織教學:
1、播放視頻《牛仔很忙》帶領學生隨音樂作簡單律動。
2、師生(音樂)問好。
1、生聽音樂進入教室。
2、學生音樂問好
【設計意圖】:創設一種愉悅、和諧的教學氛圍,用學生喜愛的流行歌營造輕松地學習氣氛。
【設計意圖】:音樂課堂不離音樂。
二、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師:同學們,歡迎乘坐本次的音樂快車,我是列車長。今天,將由我帶領大家穿越時空,回到60年代的美國電影《音樂之聲》中,我們將會欣賞三首具有濃郁美國鄉村音樂風格的歌曲,去領略鄉村音樂獨有的魅力。電影《音樂之聲》改編于同名音樂劇,曾獲得了第38屆奧斯卡金像獎五項大獎,影片講述的是一個發生在奧地利的真實故事。一位退役的的海軍軍官,有七個調皮可愛的孩子,為了教育好這些孩子,軍官聘請了一位美麗善良的家庭教師瑪利亞;瑪利亞能歌善舞,活潑開朗,她用音樂和特有的教育方式啟迪、熏陶著孩子,最終,瑪利亞和孩子們建立了深厚的友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