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之歌教學設計
師:那如果我們用 a來表示慢,b 來表示快,那第三段怎么標呢?全曲采用什么結構呢?
(1)聆聽第一段師:遠處,青山隱約,腳下水田一片,那綠樹茂密之處,就是一座炊煙裊裊的農家小戶,一個背著青斗笠的牧童,騎在牛背上,吹著牧笛,溫順的老牛走向田野深處。你能從音樂中體驗這一情景嗎?請聽第一段,聽完后說說你的想象與感受。 師:(播放第一樂段,詢問多個學生再總結。)師總結:第一樂段。1=c,4/4拍,這一樂段用對位手法寫成,左右手各演奏一個聲部,使旋律此起彼落,連綿不斷,在我們面前仿佛展現了這樣一個畫面:一望無際,綠草成蔭的田野里,兩個牧童倒騎在牛背上,在田野里縱情對歌。
(2)聆聽第二段。師:現在我們到了目的地,牛兒們都吃草去了,那我們做什么呢?聽一聽這個樂段的速度和節奏上有什么不同?情緒又怎樣?(播放第二樂段,詢問多個學生再總結)師總結:這一樂段由上面的c調轉到g調,由4/4拍轉到2/4拍,速度明顯加快,右手高音部是活潑流暢性的旋律,左手低音部是跳躍性的伴奏,構成了一段熱烈、歡快、舞蹈性的音樂,與前段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似乎描繪出兩個牧童在田野里追逐嬉戲。(3)聆聽第三樂段。師:看大家玩的真高興,讓我們跟著音樂繼續吧。聽一聽這段跟哪段很像?又有什么不同?細微的變化是什么?(播放第三樂段,詢問多個學生再總結)師對比聽第一樂段總結:本段是第一樂段的完全再現,曲調稍加裝飾,使樂曲顯得更加流暢、緊湊、歡快,情緒顯得十分安謐,使樂曲更加充滿詩情畫意。最后樂聲漸弱,結束在明亮的高音區,給人以詩意來盡之感。本曲所表現的內容好象又回到第一樂段:兩個小牧童重新坐在牛背上吹笛對歌,并且趕著牛慢慢回去了……(4)全曲欣賞 師:音樂是聽覺的藝術,一個人欣賞,心中有一個牧童形象,一百個人欣賞,就有一百個不同的牧童形象。讓我們再次靜聽《牧童短笛》,尋找你自己心中那充滿歡樂的童年生活吧。”(完整欣賞全曲)。五、總結師:今天我們欣賞了兩首不同的風格的中外歌曲,都是有關于牧童的生活。像我們前兩節課學過的《剪羊毛》和《小小羊兒要回家》都是屬于牧童題材的作品,他們的風格各異,但都為我們塑造了栩栩如生的牧童形象,有( )的剪羊毛工人?有( )的牧羊人 ?有( )的牧童,有( )小羊的牧童。這些歌曲讓我們懂得音樂能成功地塑造多姿多彩的各種形象,我們在音樂的( )中感受到了不同的場景。希望同學們在以后聆聽音樂中也象今天一樣,用心去聆聽音樂,去感受音樂帶給我們的美。完全融入到了大自然的懷抱中,能夠大自然親近交流,好嗎?
1、生:觀看多媒體幻燈片聆聽老師介紹。
生:觀看歌曲《do re mi》視頻。
生:(歌曲《do er mi》,do er mi。。。)
生:活潑歡快,節奏明快。
3、生:《雪絨花》
生:(安靜、抒情;節奏緩慢。)生:相同的地方是:手上都有一把吉他。不同的地方有:(1)唱歌的人性別不同(2)唱歌的場地不同
生:詼諧、幽默、歡快。。。
生:“唻伊噢嘟……”。
生:一會兒高,一會兒低(教師也可范唱,讓生聽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