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實錄一
師:現在是展示你們小組學習成果的時候了,既然是集體智慧的結晶,上來匯報的時候,老師建議用“我們小組認為”等來匯報較為合適。哪個小組先來說呢?
生1:我們認為“孤帆”的意思是只有一只帆船。
生2:從文中注釋,我們了解到“唯”的意思是“單單”、“僅僅”。
生3:小組一致認為“盡”的意思是“沒有了”、“消失了”。
師:關于詩句的意思,你們能理解嗎?
生1:我們理解第一、二行詩句的意思了。“好友孟浩然在繁花似錦的陽春三月,由黃鶴樓出發,乘船東行到揚州去。”
(師板書:下揚州)
生2:第三、四行詩句的意思是“我佇立江邊,目送友人的小舟越行越遠,漸漸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只看見浩浩蕩蕩的江水流向天際。
師:集體的力量是偉大,看來通過自學,大家學到的內容還挺豐富的。好,再自己讀一讀詩句,看看你還有什么疑問嗎?
生1:“西辭“是什么意思呢?
師:(一邊引導學生看黑板上的地理示意圖,一邊講解)因為黃鶴樓在廣陵的西邊,孟浩然正要離開黃鶴樓遠去廣陵,所以說成是“西辭”。
(師板書:西辭)
生2:為什么孟浩然要離開李白呢?
生3:為什么孟浩然要去廣陵呢?
師:同學們都是愛動腦筋的同學,提出的問題都非常重要。
(正當老師表揚同學的時候,一向較調皮的一個男孩舉起了小手。)
生:老師,為什么題目不用“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呢?我感覺挺恰當的。
師:(又驚訝又興奮)你真是個非常細心而且大膽的同學,敢于向詩人提出挑戰。我想,這些問題還是由同學來解答吧。同桌間可以議一議。
評析:教育智慧是良好教育的一種品質,有智慧的教師具有深刻的洞察力和敏銳的觀察力,能系統地感受和準確地判斷教育教學過程中可能出現的細微變化。本環節中,教師關注學情,善于捕捉學生問題的亮點,并以此為契機,引導學生展開探究進行有效的對話。
生1:沒有點出是誰送孟浩然到廣陵,更能激起讀者的閱讀興趣。
生2:我仔細地品味了一下,還是原題目好,為什么呢?比較有味道,改正的題目太直白了。
師:是的,或許黃鶴樓是李白與孟浩然兩人友誼的見證地,或許李白過份難過,不想直接用自己的名字作題目。老師和同學的解答,你們能滿意嗎?
(生紛紛點頭示意。)
師:你們知道李白在什么時候送別好友孟浩然嗎?
眾生:“煙花三月”
師:你能想像“煙花三月”是一種什么樣的畫面嗎?
生1:繁花似錦。
生2:春花爛漫。
生3:百花齊放。
師:呵,全是一個個那么美好的詞語。能用具體的語句來描述嗎?
生:在草如蔭花似錦的陽春三月里,微風輕拂著大地,彩碟在花叢中翩翩起舞,一群群扎著小辮子的小孩兒在青草地上放著風箏……真的很美!
師:是呀!那是個花枝招展,如煙如霧的三月,仿佛每逢過節夜空煙花璀璨的美麗畫面。想繼續想像畫面嗎?
生1:我仿佛看到了各色細細的碎碎的野花遍布野外,就如給大地披上了一件碎布花衣,太迷人了!
生2:我想用詞匯來描述,那是個像煙花一樣撩人眼、擾人心的美好三月,人們的生活是那么快樂!
(師點示課件,出示“煙花三月”的美麗畫面,學生“呀”地興奮地叫起來。)
師:讓我們把從美麗的畫面中獲得的美好情感帶入古詩中,一起再次美讀古詩吧!
(生微瞇著雙眼吟誦,陶醉在詩意中。)
評析:表面上看,好像是牽引,似乎學生處在被動狀態,但實際上并非是攙扶著學生在走路,而是教師指點給學生一個個前進的路標。詩中的一個個意象,就是一個個明亮的路標,尋著它們,引發豐富的聯想,學生就可以輕松地走進意境,感悟詩境了。
師:請聽一段濤聲,并說說你的感受。
(播放浪濤激打海岸的聲音,聲勢浩大。)
師:說說你此時的感受。
生1:我仿佛看到了江面上波濤洶涌,船只猶如一葉葉扁舟在江面上起起伏伏。
生2:江面上風大浪大,我真為那些出行的人擔心。
生3:江面上波濤洶涌,景色壯觀!
師:此時,李白正在欣賞美景嗎?為什么?
生:不。此時,李白心情非常難受,因為好友即將與自己離別了。
師:你哪里看出來?
生1:“孤帆”
生2:“唯見”
生3:“盡”
師:哦,懂得從古詩中的字詞感覺出,了不起!思考一個問題:這時候的江面上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船只呢?
眾生:不是的。
師:為什么李白看見的是“孤帆”呢?
生1:好友孟浩然已漸漸遠去了,李白依依不舍。
生2:李白的目光追隨著好友孟浩然,別的什么都沒有在李白眼中停留。
師:你獨特的感受力令老師吃驚!
評析:語文教學要做到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以學生為本,就要充分調動學生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教師在引發學生情感之前的鋪設無疑是成功的。由一段浪濤激打海岸的聲音勾起學生無限想像,無邊的離別愁緒,因此才有了“李白的目光追隨著好友孟浩然,別的都沒有在李白眼中停留”的絕妙體驗。
師(點擊課件,出示課文插圖),想像一下,李白和孟浩然在離別時可能會說些什么?同桌兩人分別扮演李白和孟浩然演一演、說一說。
(學生興致很濃,有的深情地告別,有的“揮淚”作別,有的拱手相送——老師認真地巡視全班,不住地點頭)
師:誰能來扮演一下呢?
生1:(拱手)今日相別,何日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