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玻璃》課堂實錄二
師:兩個名字,真棒!不過,請你也想一想,這個引入是介紹它的特點還是介紹它的作用呢?
生:是介紹它的特點。
生:我喜歡變色玻璃的引入方法。文章直接把它的特點說出來了。它也是“特點引入法”。
生:我喜歡“吃音玻璃”的引入方法。它是把噪音的危害說出來,再引出“吃音玻璃”來。我覺得可以給它取名為“列舉危害引入法”。
師:這個名字也好,不過,既然講了危害,而它又有消害處的作用,也就說明是從它的作用方面講的。
生:我喜歡“吸熱玻璃”的引入方法。它是先說人們的要求、需要,再引出“吸熱玻璃”。它也是從作用方面講的。
師:綜合大家的發言,可以看出課文每介紹了一種新型玻璃,要么先說它的名稱,要么先說它的特點,要么先說它的作用,或者講一個與新型玻璃相關的故事。這樣寫法上有變化,讀起來就有新鮮感。課文學完了,我們也可以當一個小發明家,發明幾種新型玻璃。
(學生踴躍發言,略。課外布置學生寫短文,介紹自己發明新型玻璃的設想。)
附:
學生習作:
有人想,窗戶上要有一個自動玻璃就好了。因為有了這樣的玻璃,你叫一聲“開”,窗戶就開了,叫一聲“關”,窗戶就關了。對了,這個自動玻璃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夏天的時候,如果室內很熱,室外很涼爽,窗戶就會自動打開;如果室內很涼爽,室外很熱,窗戶就會自動關上。(成鑫)
晚上到了,小寶寶正在睡覺。這時,一只蚊子飛過來,正準備叮小寶寶,突然,蚊子被吸到玻璃上去了,不一會兒就消失了。這就是“吃蚊玻璃”。它可以把蚊子吸到玻璃上,然后“吃掉”它。(黃鑫宇)
夜深人靜,一個小偷到一戶人家的門口,準備進去偷東西,不料這戶人家的門沒有插鑰匙的地方。小偷連連叫苦,警報器突然叫了起來,小偷被當場抓住。你可能不會相信,報警的不是小區的門衛,而是門。那門是由一種特殊的玻璃制成的,買回后,對它輸入家庭成員的聲音,以后,只要是家庭成員,對著門說“請開門”,門就自動開了。其他人無論在門前站多久,門都不會開。并且,對于形跡可疑的人,玻璃還會自動報警。(劉賢東)
把語文課教成語文課
——兼評《新型玻璃》教學實錄
李真微
語文課缺少語文味不成語文課,這種現象在我們的教學中總是比較嚴重,除了通常的人文因素缺欠,情感因素缺欠,語言因素缺欠等情況外,尤為嚴重的是科技常識說明文、議論文兩類文章的教學,常常是教學目的的本身就脫離了語文的宗旨,把它改變成常識課或政治課。教學常識類課文就是讓學生掌握所介紹的常識內容,教議論文就是為了灌輸文章的思路觀點,至于語文因素,語文能力的培養卻總是這種課堂的缺席者。
方西河教小學四年級《新型玻璃》一課卻不是這樣。他把語文始終放在教學的首席。
首先是教學目的的定位,其首要目的不是“使學生了解掌握幾種新型玻璃的有關知識”,而是通過學習本文掌握閱讀說明文的方法。會理清段落中語句間的關系,會抓說明的要點,同時積累文本中的生字新詞。以上的區別反映兩個不同的教學視點,兩種不同的教學理念。前者不是從學語文的角度去教學語文,基本上是非語文的;后者是以文本為例子,不重在直接獲取所介紹的科學常識,而是藉此例子學習讀說明文的方法,教學的目標直指語文知識和語文能力的培養,這才是具有真正的語文意識。
不同的教學思想就表現出不同的教學實施。以教《新型玻璃》為例,重常識的就直接盤問這樣幾個問題:文章寫了哪幾種新型玻璃?這些新型玻璃各有什么特點和作用?這些內容讓學生弄清了,記牢了,就完成了任務。教的重點在此,考的重點便也在此。總之落腳點就在文章所介紹的常識內容上。
重語文的又該怎么教呢?這里可以引出方西河的課例來說說。他重點在告訴學生文章是怎樣把這些內容表達出來的,我們該怎樣去讀這類文章。如,文章介紹了五種新型玻璃,每種所介紹的內容大致相同,都有這樣幾項:玻璃的名稱,它的特點,它的作用。那么五段文章都按這個順序說下來,雖然很明了,但都如填寫表格一樣,會顯得很呆板,所以各段就有不同的寫法,其不同之處又特別表現在段首引入上,所以教者抓住這一點讓學生解讀五段話的四種不同的開頭:先講故事(“夾絲網防盜玻璃”),先講特點(另一種“夾絲玻璃”和“變色玻璃”),先講人們的需求(引出“吸熱玻璃”),先講生活環境存在的問題(引出“吃音玻璃”)。這樣指導閱讀,不僅使學生學會了閱讀方法,也懂得寫文章該怎樣有些變化,力避死板。這就是學語文。
再深入到一段話的閱讀,教者以第三段“變色玻璃”為例,分析出這段話共分為四句,又找到每句所說的內容,再分析出各句間的聯系,然后提出全段的結構。這就是進行段落的邏輯訓練,而不是說邏輯性強、條理清楚等空話套話。訓練多了,就能使學生知道怎樣鋪排一段文章,句子之間怎樣銜接。這也是重要的語文能力的訓練。
本節課教學中的語言訓練也是很落實有效的。“特點”“作用”這兩個概念對四年級小學生來說也許還比較抽象,難于分析。老師叫學生把“能報警”與“能防盜”用關聯詞組聯結起來。學生說出“因為能報警,所以能防盜”,教者由此指出規律:表達的原因就是它的特點,表達的結果就是它的作用。因為有這個特點,所以就產生這個作用。這樣去引導理解,對小學生而言,比給詞語下一個抽象的定義實在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