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玉恒教學實錄:《畫楊桃》
師:你跟他說的是同一句話,為什么要強調“審視”?
生:因為..
師:誰知道她強調這個“審視”對不對?
生:對。
師:為什么要強調這個“審視”?
生:因為強調了“審視”,就可以判斷他畫得對不對。
師:你應該從“審視”這個詞的詞義上去理解。“審視”是不是就看一下?
生:不是。
師:是不是就觀察一下?
生:不是。
師:怎么看?
生:認真看。
師:認真地,還有檢測、檢查的眼光去看,那就叫什么呀?
生:審視。
師:對了,還有一處可以證明評價人說得對不對的地方。剛才你們找到一句是老師去畫畫人的位置上
去看、去審視。還有哪里?
生(讀文):“于是老師請這幾個同學輪流坐到我座位上”。
師:哪幾個同學?笑人家畫得不對的幾個同學。請他們干什么?
生:請他們坐在“我”的座位上去看楊桃。
師:聽懂沒有?
生:聽懂了。
師:老師親自去,然后又讓笑話人家的同學親自去。去哪里?去畫楊桃同學的位置上看,對不對?
生:對。
師:現在你知道你哪里錯了沒有?(對評價的學生A)
生:知道了。
師:那么應該怎么辦?我還讓你來評價這位同學的畫,你自己采取行動。
生A:(仍然站在他自己的座位上說話)他這幅畫是對的。
師:還是這樣來發言,行嗎?
(學生七嘴八舌在下面議論)
師:他(指A)讀懂課文沒有?
生:沒有。
師:你把剛才同學們讀的課文,再讀一遍給他聽。
生(讀文):“老師看了看這幅畫,走到我的座位坐下來,審視了一下講桌上的楊桃。”
師:對,這是一段,再讀:“讓那幾位同學..”大家一齊給他讀。
生(讀文):“于是,老師請這幾個同學輪流坐到我的座位上..”
師:(對A)這兩段你聽明白沒有?
生:沒有。
師:還沒聽明白?大家再讀一次。你注意聽。
生(讀文):“老師看了看這幅畫,走到我的座位上坐下來,審視了一下講桌上的楊桃。然后回到講臺。”
師:對,這是一處。(對A)因為你不懂,所以我加一個問題問你:老師為什么要走到那個畫洋桃的孩子位置上去?
生A:因為老師要審視一下..
師:沒有答對。課文上也有答案,找。老師為什么親自走過去,也讓笑的同學走過去?課文上有答案。
你讀出來(指另一生)
生(讀文):“提起洋桃,大家都很熟悉。但是,看的角度不同,楊桃的樣子也就不一樣,有時候看起
來真像個五角星。因此,當我們看見別人把洋桃畫成五角星的時候,不要忙著發笑,要看看人家是從什么角度看的。”
師:(對A)“要看看人家是從什么角度看的。”這句話意思懂不懂?
生A:懂了。
師:懂了。再讀讀同學們那句話,大家一起讀。
生(讀文):“于是,老師請這幾個同學輪流坐到我的座位上。”
師:好的,讓同學們也坐到“我”的座位上。現在我還請你(指A)評價剛才那幅畫。你再采取行動。
(A 生下座位走到畫圖的學生位置觀察楊桃)
師:這次他(指A)讀懂文章沒有?
生:讀懂了。
師:現在他讀懂了,(對畫圖的同學)你起來,讓他坐到你的座位上。你(指A)現在來評價,看實物和看圖對照,講。
生:這位同學畫得對。
師:畫得對,找到課文上有關的語句,說明他對。
生A(讀文):“看的角度不同,楊桃的樣子也就不一樣,有時候看起來真像個五角星。因此,當我們看見別人把楊桃畫成五角星的時候,不要忙著發笑,要看看人家是從什么角度看的。”
師:引用得對不對?
生:對。
師:他(指A)現在讀懂課文沒有?為什么?
生:讀懂了,他知道要走到畫畫人的位置上去評價。
師:很好。這兒還有一幅圖,來看一下,進行評價(放圖于投影儀)
生B:(走到畫圖者的位子上)這幅圖他畫得不像。
生(畫圖者):老師,我這圖畫得很像。(老師走到畫圖者的位子上,低頭觀察,并對照圖畫)
師:是啊,他這幅畫得很像。
生B:就是不像,我怎么看都不像。(眾笑)我就是在他這里看的呀!
師:(納悶地)這就怪了,(忽然醒悟)對B 說,你坐在他的椅子再觀察對照一下。
生B:(坐在作畫者椅子上)這樣看,他畫得像了。
師:能說一說為什么嗎?
生B:剛才站著看,我個子高,現在坐下,眼睛的位置降低了,楊桃下面的幾個角的側面也能看到了,所以變得圓圓的了,他畫的也是圓圓的。
師:那么你剛才硬說人家畫的不像,為什么呢?
生B:還是看的角度不一樣,楊桃的樣子就不一樣。
師:很好,(指作畫的學生)你來讀一下課文,說明你為什么能畫得很正確?
生(讀文):“我認認真真地看,老老實實地畫,自己覺得畫得很準確。”
師:他讀懂課文沒有?
生:讀懂了。
師:那么父親的話他做到沒有。
生:做到了。
師:引用有關語句。
生B:(讀文)“你看見一件東西,是什么樣的,就畫成什么樣,不要想當然,畫走了樣。”
師:說得對不對?
生:對。
師:對了,咱們再找一幅畫,這是誰的?(有學生起立,教師放圖于投影儀)咱們看這幅畫。看清沒有?誰來評價?請那個女同學來吧。(此女生先到畫圖同學位置上觀察楊桃)她讀懂課文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