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教案-常識小學
我看到了什么
一、 目標:
1、 引導學生直接參與科學觀察活動,體驗看、聽、摸、聞等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體會到科學觀察可以了解更多的事情。
2、 通過觀察活動使學生感悟到自然界的美妙、研究自然的樂趣,從而熱愛自然,熱愛科學研究活動。
3、 在學習過程中使學生體會到交流、合作對學習的作用。
4、 使學生領悟到大樹是一個生機勃勃的生命體。
二、 重點:
開展科學觀察活動,體會到科學觀察可以了解更多的事情。
三、過程:
| 教學活動過程 設計 | 教學方法――期望達到的目標 |
一、引入(1-2分鐘)
| 1、 談話引入。 師:今天我們給大家上一門新的學科《科學》。 師∶今天我們先來學習第一課《我看到了什么》。這里有一幅圖,仔細看看圖上有什么,然后告訴大家我在圖上看到了什么,是什么樣的? | 1、 引入――激發學生對科學課的興趣。
2、引入――激發看樹的興趣。 |
二、看圖片上的樹 | 1、 出示一張樹的圖片估計。 請你先看1分鐘,估計你能發現多少點情況?還有更多的嗎? 2、 組織學生交流、傾聽。 請幾位同學上臺來說看到了什么,其他同學聽聽他們能一口氣說多少點情況。 注意:做到不重復的補充介紹。 3、 再次估計。 你們再估計一下,看這幅圖你最多能一口氣說出多少點情況? | 1、看圖先估計數量――激發起想看得更多的欲望。
2、 老師用手勢、用問題――鼓勵發言的學生,幫助其他學生傾聽發言。
3、 對圖片中能發現的內容作一個上限估計,為后面活動得到的數字作好比較的準備。
|
| 教學活動過程 設計 | 教學方法――期望達到的目標 |
三、回憶在樹前曾看到過什么。
| 1、過渡:難道一顆大樹真的就只有這么多點情況嗎?(曾在樹前看到過其他情況) 2、回憶: 回憶在一顆真正的大樹前。曾經看到過什么?數數能說出幾點。比看圖的發現是多還是少?
3、小組內交流: 小組內說說你自己曾經在大樹看到過的情況是否比看圖的多? 4、全班討論: 為什么在真正的大樹前看到的情況比看這張圖片的發現多得多?
| 1、師設問――過渡到真正的大樹。 2、師追問――調動深長的回憶,互相影響引發回憶內容。把內容控制在自己真正看到過的范圍內。 3、生分小組討論發現真正的樹的內容比圖上看到的多。
4、討論、師追問――進一步明確為什么會多。
|
四、引導學生從看樹到觀察一顆樹。
| 1、 設問: 在真正的大樹前看到過的內容比看圖片的內容多得多。如果我們現在到校園里去,站在一顆真正的大樹前――請估計 一下自己:你看到的內容會比圖片、比我對大樹的回憶多還是少? 2、 思考: 天天都看到過樹,為什么再去看看,會看到更多的內容? 3、什么是觀察(當我們想要了解得更多,知道得更多,帶著這樣的目的去看的時候,我們的觀察活動就開始了。)
| 1、一步比較――為提出“觀察”做準備。同時激發學生實地看樹的興趣。
2、 “有目的地看”
3、追問――初步認識觀察與看是不一樣的。
|
五、交流觀察的 內容和方法 | 1、 提問: 如果現在去一顆樹底下,你想觀察樹的什么?怎么才能觀察到更多的內容? 2、 小組討論: 看看你們小組會想出多少種觀察的內容和方法?
3、 交流: 哪個組先上來說說,其他同學聽聽是否可行,有沒有建議或補充,對他們進行幫助。
4、提出觀察建議:每組觀察一顆樹。用各種方法記錄自己的觀察結果。建議課后觀察更多的樹,下一節課要描述自己觀察的那顆樹。
| 1、設問、追問――推動學生想一想觀察的內容。
2、組織學生自主討論、交流、爭論――希望學生相互啟發影響即將開始的觀察大樹的內容和方法。 3、師生共同交流――簡要了解觀察大樹不只是用眼睛,包括眼、耳、鼻、舌、手多種感官的運用。 4、老師的建議――鼓勵學生自己想辦法觀察、記錄和描述。用最簡單易行的方法觀察、記錄和描述。鼓勵學生觀察更多的大樹。
|
| 教學活動過程 設計 | 教學方法――期望達到的目標 |
六、觀察大 樹 | 學生分組觀察大樹。 老師觀察學生的觀察活動并參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