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的觀察》教案(通用3篇)
《紙的觀察》教案 篇1
教學準備:
1.白紙、放大鏡,每人1份。
2.書寫紙、卡紙、掛歷紙、報紙等,每人1份。
3.每個小組準備兩本不同厚度的書。
教學過程 :
一、觀察、描述一張白紙的特點
1.出示一張白紙,除了顏色是白的特點以外,它還有哪些特點?請觀察以后交流。
2.每人觀察一張白紙,并記錄。
3.小組交流觀察特點,并記錄整理。
4.全班交流,要求排除重復的和非觀察得到的特點。
二、比較兩張紙的不同特點
1.比較白紙與卡紙,它們有什么不同?記錄。
2.比較掛歷紙與報紙,它們有什么不同?匯報。
3.比較兩張紙的厚薄,除了用手摸之外,還能用什么方法比較?
4.怎樣比較兩本書的紙張哪種厚?引導用尺量的方法。
5.動手測量兩本書的厚度,說說書本的紙有多厚。
三、觀察紙的纖維
1.提問:不同的紙,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為什么都屬于紙?
2.把幾種紙撕開,觀察撕開的邊,交流觀察到的現象。
3.再把紙揉成團,小心地展開,用放大鏡觀察紙面,交流觀察到的現象。
4.在觀察中產生什么問題?還有什么想法?
四、布置課外任務
1.收集各種各樣的紙,裁成大小相同的紙片,做成紙的標本。
2.收集有關造紙的知識。
《紙的觀察》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
1.學生有能夠相互溝通,小組協作能力。提高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動手實踐能力。
2.通過自己動手造一張紙,親身體驗紙張的來之不易,養成了節約用紙的習慣。
3.學生了解古代與現代造紙工藝,產生對祖國璀璨歷史文化的濃厚興趣,有強烈的民族自豪感。
教學準備:
紙巾、玻璃杯、清水、攪拌棒、棉布、毛巾(或舊報紙),每組1份。學生查找古代造紙工藝(或現代造紙工藝)的資料。
小組合作人員:每組6~8人。組長1名,負責領導組員進行科學實驗和探究性研究。
副組長1名,負責本小組紀律。
教學過程 :
一、整個教學過程
1.引入。
古代的造紙工藝(學生以小組匯報交流的形式進行交流)。
學生通過課前查閱有關資料,了解到古代的造紙過程,可以通過小組交流的形式進行資料共享,同時每組派出一個組員到講臺前,閱讀他們小組收集到的資料,全班進行資料共享。
2.授課。
資料共享完成后,引出本節課的重點。
同學們,我們既然已經知道了古代我們的祖先是如何制造紙的,那么,我們能不能試著自己也來制造一張紙呢?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交流、討論。學生通過對比古代造紙工藝(或現代造紙工藝),可能會聯想到自己造紙的過程。(給學生一定的想像空間)
教師給予一定評價。
引入書上的造紙過程,教師進行簡單的步驟講解,學生自己動手“造紙”,教師巡回指導。
實驗完畢后,教師提問:同學們,你們造的紙怎么樣了,能不能在上面寫上自己的名字。
學生的回答是否定的,可能有一些組造的“紙”很糟糕,不能揭下來。
小組交流討論匯報,各小組組長向全班匯報制造“紙”的過程。(自己認為最成功的地方,還需要改進的地方)
小組互相交流,改進造紙“工藝”,制造出自己滿意的“紙”(薄、厚、均勻的紙)。
教師提出節約用紙的倡議。
。ńㄗh:造一張紙的主要目的是要讓學生在造紙的過程中體驗紙的來之不易,所以教師的教學活動就要圍繞這個目標進行開展。教師在教學的引入中要讓學生交流造紙的材料,再引領學生親身經歷制造紙的探究活動中。教師的設計意圖要明確。)
教師向學生提出問題:現在化的造紙廠也這樣造“紙”嗎?引入現代造紙廠的資料(或作為一項課外作業 ,學生自己查找資料)。
二、學生學習活動過程 的追蹤記錄
收集保存學生的作品:制作的“紙”。
《紙的觀察》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
1.會用各種感官、借助簡單的觀察工具進行紙外部主要特征的觀察。在獨立觀察的基礎上可以科學地描述一張白紙有哪些特點。
2.經歷并理解觀察比較、科學觀測等過程,會把這種觀察事物的思想和方法,遷移到其他的觀察活動中去。
3.對于新的發現能提出新的問題和有繼續研究的興趣。
教學準備:
白紙、放大鏡4人1份書寫紙、卡紙、報紙、掛歷紙(4人1份),準備兩本書(有一定厚度)。
小組合作人員:每組4人。組長1名,負責領導組員進行科學實驗和探究過程。副組長1名,負責本小組紀律。
教學過程 :
一、整個教學過程 敘述
1.引入。
同學們,老師手里有一張普通的白紙,你能不能告訴我這張白紙它有什么特點?
比如說:這張白紙除了是白顏色以外,還有什么特點?
小組交流討論后,小組長匯報
教師評價。
。ńㄗh:這個教學環節教師過于強調自己在學生探究中的作用,教師可以大膽地放手,出示一張白紙讓學生說出它的一更多些特征,因為在教材的一開始就有一位學生說自己一口氣能說出白紙的10種特征。教師在這里只是一個學生探究活動的旁觀者。描述白紙的特點是一個學生全部的描述。教師在這里要提高要求。分清學生的匯報是觀察得到的還是以有的經驗。在這個過程中間提高學生的描述能力、觀察能力。)
2.比較不同的白紙。
書寫紙 掛歷<提供不同紙張的圖片>
卡紙 報紙
小組討論用什么方法比較,這兩張紙有什么不同? 如果是比較兩張紙的薄厚用什么方法?
如果是兩本書,我們用什么方法比較它的薄與厚呢?(建議:這個環節教案設計的非常開放,但是比較紙的不同最好是兩兩比較,教案上要注明兩種紙類的比較,三年級學生的比較思維水平還是處在萌芽階段。)
3.組織觀察紙,引導學生如何觀察紙的結構(纖維),利用哪些工具,用什么方法。
觀察到了什么?
小組討論。
教師評價。
為下節課造紙做鋪墊。
(建議:教學設計過于簡單,教學設計關鍵是講清楚學生怎樣學,教師怎樣教。此環節的設計是在上個關節設計的基礎上的,比較兩張紙與觀察纖維是兩個有結構的探究活動,前面學生對紙的比較中會發現紙上有很多毛,所以在教學設計上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引出探究的內容。)
二、學生學習活動過程 的追蹤記錄
學生搜集、整理《紙的纖維》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