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對教學的影響和反思
一 信息技術對教學手段的影響一、教育技術對教學手段的影響現代化教育技術應用于教學所引起的教學媒體的變化是顯而易見的:
1.教育信息的處理、傳播及管理方面實現教學信息處理化、存儲光盤化、顯示媒體化、傳輸網絡化,并可逐步實現學習資源系列化,教學過程智能化和教學管理現代化。
2.教材形態除了傳統的文字教材、音像教材外,出現了以多媒體計算機為工具的教學課件,三者構成了相互交*的立體化教材格局。特別是計算機教學課件,以其豐富、多樣的信息承載形式,靈活、方便的交互特點,將越來越多地應用于教學之中。
3.教學環境改變了傳統的粉筆加黑板這種單一的教學環境,文本不僅印刷在書本上,而且印刷在磁盤上,學生不僅能閱讀書本上的文字,同時也能聽到相應的聲音、看到相應的畫面,實現了以多媒體力核心的組合教學環境。
4.教學方式、方法改變過去教師講學生聽的灌輸式教學方法,教師利用多媒體計算機課件創設的啟發、引導式的的學習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完成學習過程。
二、信息技術對教學過程的影響
(1) 教學內容多元化
教師在使用信息技術的時候必須要有“以學生為中心”的思想,充分借助多媒體設備的優勢,合理設計學生學習的教學資源、提供學習資料、設計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參考學習資料,采用“解決問題式”、“分組討論法”等教法及學法,改變過去教師講、學生聽的習慣。
(2) 教學資料共享化
強調師生間、學生間動態的信息交流,通過信息交流實現師生互動,相互影響、相互溝通、相互補充,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對教學而言,交往,意味著對話、意味著參與、意味著相互建構;對學生而言,意味著心態的開放、主體性的凸現、個性的張揚、創造性的解放;對教師而言,交往意味著上課不是傳授知識,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課不是無謂的犧牲和時光的耗費,而是生命活動、專業成長、自我實現的過程。交往還意味著教師角色定位的轉換:教師由教學中的主角轉向“平等中的首席”,從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向現代的學生發展的促進者。這樣就創設了一種師生互惠、互動的教學關系。
(3) 教學形式開發化
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不能照搬教材或照搬教案,應該充分發揮計算機的潛力。
(4) 教學過程個性化
現在的教育觀念要求突出學生學的主體性,也就是說,要讓學生動手,讓他們去發現知識,去領會知識。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應該既重視教師的“教”法,又重視學生的“學”法。所以,我們要改變原有的單純傳授式的教學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教學方式。
(5) 教學手段多媒體化
只有充分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師生雙方可以通過計算機進行隨時隨地的交流與溝通,可以平等地占有資料、交流心得、研討問題。
三、信息技術對學習方式的影響
1)閱讀方式的變革:
教育最終必須落實到學生的主動學習之上。因此,在各種形式的閱讀理解中獲取資料和信息,這是學生學習與發展的主要途徑;同樣,給學生創造最有利的信息環境,教會學生獲取和加工信息的能力則是教師教學工作的主要任務。研究和把握當代信息技術帶來的閱讀方式變革是理解和把握信息時代教育模式的一個重要窗口。當代信息技術所導致的閱讀方式變革突出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從文本閱讀走向超文本閱讀;
"電子書刊"的出現給人類帶來了福音。在電子書刊中,知識間的聯結不再是線性的,而是網狀的,可以有多種聯結組合方式與檢索方式,從而打破了傳統文本單一的線性結構,向人們展示出全新、高效的超文本閱讀與檢索方式。
(2)從單純閱讀文字發展到多媒體電子讀物;
傳統閱讀的材料是文字媒體,在電子讀物中閱讀的對象則從抽象化的文字擴展為圖象、聲音、三維動畫等多種媒體。這就是信息時代的"超媒體"閱讀。這種近乎"全息"的跨時空閱讀方式,使閱讀和感受、體驗結合在一起,大大提高了閱讀的興趣和效率。
(3)在同電子資料庫對話中的高效率檢索式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