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對教學的影響和反思
2、重活動形式,輕活動效果
課堂中的教學活動要和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密切相關,所有的教學設計要圍繞教學目標進行。教師在設計學生的活動更要準確地體現教學重點,且能體現出學生在活動參與中的理解、表達能力的培養,活動參與后達到意義建構的程度即活動效果。很多老師存在公開課情節,上到此類的課就生搬硬套某種教學模式,創設情境,用多媒體課件,讓學生搜索一大堆資料,作成講稿,一個同學讀,一個同學放幻燈片,其他同學演啞劇,形式看上去很多,課堂氣氛也很活躍,但教學目的卻沒有達到,還束縛了授課教師的手腳。因而老師們一定要重效果,而輕形式,整合也沒有固定的模式可循,應該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3、重視知識、能力,忽視態度、價值觀的培養
在加強對“知識的理解,能力的培養”的要求下,教學實踐中教師基本都能做到或有意識做到對學生的知識、能力的培養,但是對于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卻被很多教師忽視。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教學的重要內容,不應把它們當做外在的附加任務。應該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貫穿于日常的教學過程之中。而在很多的課堂教學中,即使是一些做為示范課的課堂教學中,我們都鮮見情感態度、正確的價值觀的導向。課堂的縱深度差,對學生的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的“教書”目的達到了,但是沒有完成“育人”的目的。
4、對教學的評價缺乏新的標準
對教學的評價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評價也是教師反思和改進教學的有力手段。實施評價,應注意教師的評價、學生的評價與學生間互相評價相結合;還應注意與信息技術的發展相一致,而不能用以前的評價標準來評價現在的信息技術整合課。然而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很難看到有效評價的身影,即使有,一方面表現為教師為了闡明某個觀點讓同學間互評后的總結式點評,更多的則直接采用傳統教學中的試卷式或測驗式的總結性評價。而另一方面對老師的評價也是相對滯后,沒有一個新的、合理的標準。
三、對于技術支持方面的誤解
1、對技術存在一定的排斥觀
雖然大部分教師對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整合持接受認可的態度,并且愿意在這方面多接受一些新觀點,進行一些嘗試。但是我們也發現技術排斥的觀點也在一部分人中存在著。他們認為以中國教育的現行體制及經濟現狀,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根本無法實現。計算機或校園網擺在那里裝樣子、趕時髦可以,應付上級的一些硬性要求、檢查評估、家長的要求等也可以,而從“愛護學生”、“保證教學進度” 的角度看則是不宜采用的。而且有些教師面對技術問題就會有畏懼感,特別是日益更新的計算機技術和多媒體技術,平時不愿意多用,對教育變革不能適應。
2、唯技術主義,過度依賴技術支持
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使得很多的現代技術在教學中被使用,如多媒體展臺、網絡等,但有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過度依賴于技術。這種現象一般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對硬件的過度依賴。有些教師認為所有需要運用的技術環境都能隨時保證不出差錯,否則課就沒辦法上。我們說這只能是一種理想狀態。如果有技術的支持,我們能夠做到信息技術在課堂中不同作用的發揮。但是如果因為這樣那樣的硬件環境的制約,導致出現無法按已定教學設計方案進行實施,那么教師的應變能力要提高,而且要具備處理常見問題、排除常見故障的能力,以保證教學正常進行。二是對于計算機教師的過度依賴。認為計算機老師是萬能的,所有與計算機相關的一切工作理所當然要這些計算機教師包辦,包括課件的開發,多媒體設備的管理等,這種觀點是錯誤的。有些技術運用如網絡環境下的網絡教學平臺或多媒體教學系統,簡單的教學軟件的開發等都應是學科老師自身應具備的能力。
3、重精品型軟件,輕實用型軟件
計算機輔助教學軟件是教師都很熟悉的詞匯了,在各自的教學實踐中這些軟件也都在發揮著不同的作用。但是隨著對教學軟件重視程度的提高及各級各類軟件評選活動的增多,很多學校出現了重評選型的精品軟件,忽視教學實用型軟件的傾向。于是出現了有評選活動時,學校集中幾個教師用幾個月甚至更長的時間利用各種復雜的開發工具來制作精品軟件參評,這個軟件幾乎就完成了它的使命。我認為應該從關注課件轉到關注教學過程,教學實用型軟件應該成為課堂中CAI的主流。教師要能在較短的開發周期內自己制作教學軟件,只有能在日常教學中運用到的教學方法才是真正有效的。對于這種軟件要求不必特別美觀,也不必有很高的技術含量,信息也不必特別豐富,涵蓋知識點也不必很多,只要能夠成為學生認知工具或情感激勵工具,教學中發揮到實用,管用,好用的作用即可。
四、對教學資源的誤解
1、對信息技術現有硬件資源沒能充分利用
隨著科技的發展及各種各樣教學軟件的推陳出新,很多新技術進入了課堂。如多媒體網絡教室管理平臺,網絡教學支撐平臺,資源平臺,VOD校園點播系統等等。這些軟件再加上許多新媒體如視頻投影儀、實物投影、液晶投影,無線傳聲器等,再加上原有的錄音機,電視機(很多學校直接用背投式電視)等常規媒體,一時之間學校的信息技硬件裝備達到了大型展覽會的水平。然而我們發現有使用這些技術的時候,有的教師并沒有真正掌握這些技術。他們或對其一知半解,但不了解某種技術的長處、短處何在,最大特點是什么,在教學中有什么特長等,因此無法把這些媒體或技術很好地組合起來以達到教學效果最優化,導致技術特色組合不當,教學應用程度較低,無法發揮其最大效用。也有一些裝備因為無人使用而“暗無天日”,擺設了一段時日之后也隨著信息技術不斷發展而被“自然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