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與外語教學的整合——回顧與反思
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Computer-Assiste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已經歷了半個世紀的發展歷程。多媒體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為技術支持的(technology-enhanced)外語教學為帶來了一系列重要的變化。如何將信息技術與外語教學有機地整合起來,使之真正促進外語教學與學習,這是教育研究者和實踐者必須思考的問題。本文回顧了信息技術在外語教學中的應用歷程,對其不同發展階段的主要特別和相關理論背景進行了簡要的闡述,在此基礎上,對信息技術用于外語教學為的潛力和制約性因素以及教師和學生角色的墨跡等問題進行了分析。一、信息技術在外語教學中的應用歷程
在教育發展的歷史中,技術一直是支撐和促進教育模式演進的重要因素。隨著當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技術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現出來,成為推動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力量。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的整合已經成為教育信息化與教育改革中的一個核心問題。在外語教學自身的發展進程中,任何一種教學方法都有相應的技術支持[1]。20世紀50年代以前,主流的教學方法為語法翻譯法。這時,外語學習的目的是為了閱讀文學作品或從外語學習中獲得思維能力的訓練,學習外語意味著學習和記憶語法規則,并通過大量的翻譯練習來強化記憶。該教學法依賴的技術主要是黑板、粉筆,其主要功能為實現信息的單向傳遞,后來逐漸發展到投影儀以及操練-練習(drill and practice)類的課件。50、60年代,聽說法盛行,外語學習意味著掌握從音位到句子的語言基本單位以及它們的組合規則,該方法主張“聽說領先、讀寫跟上”,強調與目標語的大量接觸和實踐以及對語法結構的操練,與之相應的技術主要是錄音機、磁帶等音響設備,受功能主義語言學和社會語言學的影響,交際法得到越來越多研究者和教師的認可,真實、自然、有意義的交互被看作是語言學習的關鍵,學生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開始受到重視。與此同時,計算機、多媒體、網絡技術等的迅猛發展也為交際法的實話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
就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文獻中也常使用計算機輔助語言學習,即Computer-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縮寫為CALL)的發展歷程而言,根據其理論基礎及相應的教學方法,大致可以分為3個階段[2]:
1.行為主義取向的CALL
該階段起始于50年代,在60、70年代得到進一步的發展。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將學習看作刺激-反應聯結,認為反復接觸同樣的學習材料對語言學習是非常重要的。這一暑期以重復的操練和練習為主要特征的課件及一系列基于大型機的教學系統(如PLATO系統)大量應用于外語教學課堂。該模式將計算機看作指導教師(tutor),是將教學材料傳遞給學生的工具。而計算機恰能勝任這樣的工作,它不會疲勞、不會厭煩,能夠準確地提供材料以及即時的反饋信息,它還可以以個性化的方式呈現材料,使學生按自己的步調來學習。
70年代末80年代初,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受到許多批判,諸如忽視學習者的個人因素、帶有機械論傾向等,同時,外語教學研究的重點也發生了一系列轉變,學習的主體成為關注的焦點,語言使用能力的培養日益受到重視[3]。另一方面,計算機自身的發展也十分迅速,特別是微機的出現為外語教學提供了新的可能性。與之相應,CALL逐漸步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2.交際取向的CALL
70、80年代,交際取向的CALL逐漸占據了統治地位。該模式的倡導者為John Underwood ,他提出了一系列信條,包括:包語教學應強調語法形式的應用,而不是語言本身;應以內隱而不是外顯的方式教授語法;應允許、鼓勵學生產生真實的語言表達,而不只是操縱預先組織好的語言;學習中的錯誤是一種正常現象,應靈活地對待學生的不同反應;應努力創造一個能夠自由使用目標語言的環境;永遠不要試圖去做那些通過本書就可以做得很好的事情。與行為主義取向的CALL相比,交際了向的CALL更注重挖掘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更注重創造人-機之間以及人-人之間的交互,更強調可理解的、有意義的語言輸入。這一暑期的課件主要有以下幾類:
(1)技術練習,其內容涉及聽力、語音、閱讀理解、詞匯、寫作、語法等各個方面,這類課件仍將計算機看作能夠提供正確回答的指導教師,但它與操練-練習的不同之處在于,在發現正確答案的過程中,學生有了更多的選擇、控制和交互。
(2)將計算機作為刺激物(computer as stimulus),這類課件不要求學生尋找正確答案,而是激發學生進行討論、寫作或從事批判性的思維活動。
(3)將計算機作為工具(computer as tool),這類課件不一定需要提供語言材料,而是幫助學生去使用或理解語言,包括文字加工軟件(Microsoft Word等)、拼寫和語法檢查軟件、檢索軟件、資源庫(如各種上光盤版的百科全書和辭典)、桌面出版工具等。
行為主義取向的CALL和交際取向的CALL并不是完全相互排斥的,有些軟件既可以當作操練-練習來使用,也可以用于更具交互性、更強調語言的理解和使用的教學情境。因此,這兩種取向的CALL之間的區別不僅在于使用了什么樣的軟件,而且在于使用軟件的方式方法。
3.整合取向的CALL
80年代末,教育者日益感到CALL的潛力并沒有被充分地發揮出來。在外語教學中,計算機大多用于教授一個個割裂的語言結構或針對某種技術進行訓練,卻沒有觸及語言學習的核心成分。而語言學習不完全等同于知識或技能的學習,它還是一個社會化的過程,僅提供可理解的輸入是不夠的,還應該創設真實的社會交際的機會,例如讓學習者合作完成某個真實的任務、共同學習某項內容、就某個話題展開討論等,學習者將在交際的過程中進行積極的探索,建構自己的語言系統。與此同時,計算機技術也正經歷著飛躍性的發展,即從PC機到多媒體網絡計算機,并使人類社會步入了一個新的時代——全球化、信息化時代。記憶的重要性相對下降,高效地獲取信息,進行跨語言、跨文化的交際的需求急劇增長。這種時代背景也對外語學習提出了新的要求,借助計算機、網絡等信息技術有效地進行閱讀、寫作,從事真實的交際與合作[4],培養跨文化意識,發展自主的語言學習能力,這些已成為外語學習的重要任務。與之相應,教育者試圖發展一種更為整合的CALL模式,使學習者能夠在真實的社會情境中使用語言,并把各種技能整合到語言的學習和使用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