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與外語教學的整合——回顧與反思
多媒體計算機和因特網為整合取向的CALL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它可以創造更為真實的學習環境;可以將聽、說、讀、寫等各種技能整合于一個活動之中;可以賦予學習者更大的自由,選擇適合自己的步調、路徑和學習內容;能夠實現同步和異步的交流等等。在這一時期,使用最多的技術包括電子郵件、MOO(Multiple-use-domain Object Oriented,用于實現同步交流)、萬維網(World Wide Web)等。
上述3個發展階段并不是相互替代的,新模式并沒有完全摒棄舊模式中使用的軟件或方法,而是將它們融入新的模式之中。從CALL的發展歷程來看,信息技術在外語教學中的應用與外語教學法、學習理論、信息技術自身的發展以及更為寬泛的社會、文化的變遷是分不開的。
二、CALL的潛力和制約性因素
與傳統的教育技術相比,多媒體計算機、網絡等現代教育技術顯然更為昂貴,需要更多人力、物力的投入,因而其教學效益也就更加受教育者的關注。CALL是否優于傳統的課堂教學?計算機能夠為外語教學帶來什么好處?這可能是每一個接觸CALL的教育者頭腦中曾經閃現過的問題。而這樣的問題背后存在一種決定論的觀點,即計算機是一個全能的機器,它能夠為外語教學帶來特定的結果[5]。然而,計算機等技術本身并不構成一種方法,它只是執行各種教學方法的手段或媒介,它的有效性依賴于許多因素,如技術與學生的需要和興趣是否匹配、教師持有什么樣的教育觀念、相關的技能水平如何、將什么技術用于外語學習中的哪些方面、它是在什么樣的情境中使用的、是如何使用的等等[6]。因此,對CALL的優勢進行探討,不如探討其潛力更為恰當,這些潛力能否實現則取決于能否在教學和學習情境中有效地使用技術。
1.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的潛力
第一,能夠創設真實、自然的語言學習情境
集成性是多媒體技術的關鍵特性之一,它可以將文字、聲音、圖形、動態圖像有機地集成在一起,并把結果綜合地表現出來[7],與課本、錄音帶等傳統的教學媒體相比,多媒體計算機能夠提供更為真實、更接近自然的語言輸入。網絡技術的發展使得學習者能夠更方便、快捷地獲得世界各個角落的信息。因而多媒體計算機與網絡的結合可以為學習者創造豐富、自然的目標語環境,這對于學習者發現語言規律、建構自己的語言系統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能夠提供以意義為中心的交際要會
并非所有的語言輸入都能夠被學習者理解、吸收,因而對于外語學習來說,僅有語言輸入是不夠的,學習者需要注意到輸入中未知的語言成分,并通過與他人的交流進行意義協商(negotiation of meaning),積極地建構自己的語言系統[8]。多媒體、網絡等技術則可以為學習者提供以意義為中心的交際流動的機會,使學習者在進行討論、合作完成某項任務等的過程中使用目標語與其他學習者、教師或本族語者進行交際。有研究發現,技術支持的學習環境使教師和學生的注意力得以重新分配,打破了教師或某些非常健談的學生對課堂討論的控制權,使能力較差的學生也能夠積極地參與交球活動;此外,e-mail等以計算機為媒介的溝通(CMC)方式能夠減少種族、性別、口音、社會地位等社會性線索,能夠允許學習者按自己的時間、進度來安排、準備交際活動,因此與口頭的課堂交流相比,參與電子交際的學習者傾向于使用更為復雜的語言形式、產生更為準確、更有力量的表述,提出更多的問題,并對更多的問題做出反應,使學習者投入更多的注意,從而導致更為有效的交流[9、10]。
第三,能夠針對各種語言技能提供練習任務和反饋
CALL能夠針對語音、聽力、詞匯、閱讀、寫作等語言技能提供練習任務,并給予相應的反饋和指導。但有研究發現,除非CALL能夠提供充分的交流、合作機會,它將不會比傳統的教學方式更為有效[6]。隨著技術的進步,CALL將向智能化方向發展,它不僅能夠為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提供更為方便的途徑,還將使人-機之間的交流更為有效和自然。除了提供對、錯這樣簡單的反饋以外,它將能夠對學習者產生的語言內容進行分析,指出對錯的原因,并總結出語言運用的模式,從而對其進一步的學習提出建議,從而對其進一步的學習提出建議,幫助學習者有效地使用各類教學輔助材料[4]。
第四,能夠適應學習者的學習風格
學習風格又稱作認知風格,指個體在知覺、思維、推理、理解、解決問題和記憶等認知活動中加工和組織信息時所顯示出來的獨特的、穩定的風格特征。心理學家對學習風格提出了不同的分類維度,如反省型、沖動型;場依存型、場獨立型;內-外傾、感覺-直覺、思維-情感、判斷-感知等。教師可以針對學生的學習風格選擇適當的技術及語言學習活動。例如,有的學生(場依存型、感覺型、判斷型等)更習慣于結構化的學習方式,不喜歡交際,傳統的CALL操練任務則能夠滿足他們的需求,使他們發展語言的精確性以及分析、理解能力;還有一些學生(場獨立型、直覺型、感知型等)可能更喜歡交際流動,信息技術也可以為他們提供相應的學習環境和學習任務[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