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與外語教學的整合——回顧與反思
第五,有助于增強學習動機,促進獨立學習
有研究發現[11],信息技術有助于創造一種你焦慮的、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環境,讓學生擁有更多的控制權,促進學習者增加對自己學習行為的責任感,增強學習動機、提升自我概念、拓寬文化意識。
2.信息技術用于外語教學的制約性因素
應當看到,技術本身并不是解決一切外語教學問題的萬能藥,其有效性將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制約。一方面,將信息技術引入外語教學意味著巨大的人力、物力投入。首先是硬件設備的配置、更新、管理和維護,第二是軟件的開發與使用,第三是人件(human-ware)的開發,即為各類相關人員(如教師、教輔人員、行政人員、管理人員、學習者等)提供適宜的支持和培訓,使其具備有效使用信息技術從事相應活動所必需的技能和觀念。就其重要笥和投入量而言,對人件的開發都不亞于硬件和軟件,而這一點卻往往被教育者和管理決策所忽視。另一方面,信息技術能否為外語教學帶來效益取決于它被使用的方式。在有些外語教學課堂上,CALL只作為緊張的教學活動的一種調味品、一種休息、娛樂方式或者對學生的一種獎勵,教師對這類活動缺乏精細的設計和必要的監控;有些課堂上,教師仍以舊有的教學觀念和組織方式來使用新技術,只是將課本上的東西搬上屏幕;還有一些教師沒有時間、精力或能力去應對新技術帶來的問題,例如,盡管E-mail等CMC技術能夠實現方便的交流,但如果教師不愿花費時間去回復學生的來信,那么學生則無法從中獲益。因此,信息技術的效益將受到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學行為的制約。另外,學習者的學習觀念、使用技術的能力及相關素養也會影響其學習效果。
三、學習者和教師在技術支持的外語學習中承擔的角色
有關調查表明,在技術支持的學習環境中,“領先一步的技術,落后兩步的教學法”是一個普遍存在的現象[12]。因此,教學觀念的更新以及相關知識、技能的準備是提高CALL效益的關鍵。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技術支持的外語學習環境及教學活動的設計提供了理論基礎。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學習不簡單是知識由外到內的轉移和傳遞,而是學習者主動地建構自己的知識經驗的過程,即通過新經驗與原有知識經驗的相互作用,來充實豐富和發行自己的知識經驗。在建構性的教學中,學習的主要活動不是記憶,而是高水平的思維,是學習者對新、舊知識經驗的加工、綜合及推論、假設[13]。受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影響,外語教學越來越注重整體的語言教學模式,強調學習者在有意義的情境中通過書面或口頭的交際,對各種線索和意義進行推理,對自己的語言知識進行積極建構的學習過程。
因崦,在技術支持的外語學習環境中,僅僅背單詞、做語法練習對于學習者而言是遠遠不夠的,他需要具備選擇、使用信息技術的基本知識和技能;需要培養與他人進行溝通和合作的意識和能力;需要適應復雜的、靈活開放的、信息極為豐富的學習環境,并在其中進行積極的建構活動;需要監控自己的學習過程、調節學習策略,對自己的學習負責。
與之相應,教師的角色則由權威的指導者、知識的給予者轉變為學習的促進者、協調者和監控者,他既是學習資源的組織者,同時本身也充當一種資源。要實現這一角色的轉變,更好地發揮教師的重要作用,教師需要:(1)善于創設平等、自由、相互接納的學習氣氛,促進師生之間以及學生之間進行充分的交流、討論、爭辯 和合作,教師自己要耐心地聆聽他們的想法,以便提供有針對性的引導,同時還需具備在不可預測的環境中與學生進行意義協商的能力; (2)善于將技術與課堂教學整合起來,為學生設計情境性的、多樣化的學習任務,幫助學生利用各種有力的工具來促進自己的知識建構,使每個學生都能與學習環境發生積極的相互作用;(3)幫助學習者(特別是先前經驗較少的學習者)對自己的學習策略、理解狀況以及見解的合理性等進行監控和調節;(4)探索適宜的評價方式,全面地評估學生的學習過程和結果,并給予及時的反饋和鼓勵。總之,從事技術支持的外語教學并非易事,這是一項需要極大創造性、想象力、建構能力、合作精神以及耐心的工作。
綜上所述,對于外語教學而言,一方面,信息技術本身并不是救世主,其效益有賴于教師和學習者能否有效地使用這種輔助學習的工具,因而教育者關注的焦點應從單純的技術更新轉向技術與課堂(及課外)教學的整合。另一方面,信息技術又不僅僅是工具,新技術在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存空間與生活方式的同時,也正使外語教學經歷著深刻的變化。在全球化、信息化的時代,外語學習與更為廣泛的社會、文化環境以及學習者的實際生活和社會化過程愈加密不可分。我們面對的不是舊有的外語教學加上計算機技術,而是一種全新的外語學習模式,它對教師和學習者應具備的知識、技能和素養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對此亟待展開深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 Warschauer, M. & Meskill, C. (2000). Technology and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In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