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的反思
張家港市城北實驗小學 時維萍 一、考察目的: 隨著社會生活信息化和經濟活動全球化的發展,我國面臨著新的發展機遇和挑戰,英語的重要性更為突出,學習和掌握一門外語已經成為21世紀公民的必需。我國教育部在21世紀基礎教育發展戰略中,把從小學三年級開設英語課作為重要改革的舉措之一,使英語教育成為公民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學的英語教學受到了空前的重視,進入了空前的發展時期。然而,我們應看到,目前小學英語教育存在著較大的困難和問題,師資不足,城鄉差別大,各校領導重視程度不一,導致教學質量不高。教學方法上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著重語言知識的講解與傳授,忽視對學生實際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忽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方法的指導等傾向,這些都影響著教育功能的發揮。為了進一步貫徹實施新課程要求,提高英語教學質量,我們參加省級骨干教師培訓班的老師先后對無錫市前洲中心小學、無錫市揚名中心小學、宜興市第二實驗小學、紹興市魯迅小學等學校進行了實地考察,了解到了一些新的教學動向。 二、考察分析: 從考察中,我們發現,大多數學校的老師能夠從學生實際出發,根據新理念設計教學活動,在教學中較好地體現了英語新課標的要求,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具體表現如下。 1、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有了明顯的改變。課堂中能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新理念,強調師生、生生間平等合作的新型關系,強調學生小組間的合作與交流,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健康心理。教師已不再是“權威者”的角色,而已轉型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參與者和合作者。 2、注重了教材內容的整合,并能對教材進行一定的拓展。教師能用新的教學理念開發、拓展小學英語課程教學內容和課程資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如一位老師在教了句子“What’s your name?”后,有機地融合了“May I know your name?”句子的教學,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 3、課堂上能采用聽、說、讀、唱和游戲等多種教學方法,特別是多媒體輔助手段的運用,增強了教學效果。教師能充分運用現代教學手段,為語言學習提供更為豐富的交流場所。如魯迅小學的一位執教老師,在教學單詞fish, tiger, wolf, lake, river, forest, flower, sky, cloud, grass和 There be…句式時,利用多媒體畫面較好地幫助學生理解和鞏固了單詞,培養了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多種教法的采用,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4、教學能與學生的學習實際相結合。語言源于實踐,又用于實踐,實踐是語言的原動力,與學生實際相結合,能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和運用語言的興趣。如一位老師在教學“Describe your friend.”這一話題時,能和學生所熟悉并喜愛的 “成龍、劉歡、趙薇、李玫”等人物卡通畫結合起來,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能力。 5、能注重學生聽說讀寫多方面能力的綜合培養。教學中能注意聽、說、讀、寫、畫、表演等多方面的訓練。如教學中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能注意學生較高層次的閱讀能力的訓練,單詞教學時能融詞于句,避免了枯燥單調的純單詞教學。 當然,在教學中,我們也發現了一些存在問題。如課堂教學中還存在著“應試教育”的痕跡;課堂教學中還有“華而不實”的現象,只追求表面的熱鬧,游離了教學的目標、重點難點不突出等現象;教學中不能很好地體現口筆頭訓練的一致等等。這些都有待于我們進一步去研究、探索。 三、考察建議1、加強對小學英語老師的培訓。從實地考察中,我們了解到,目前小學英語教師明顯不足,平均每個學校有三分之一的教師是非英語專業畢業。因此,要從教師可持續發展和終身學習的戰略高度,加強教師對現代教育思想的學習和現代教育手段的運用。將教育教學理論和教師教育教學實踐經驗密切結合,用現代教育理論和方法、小學英語課堂教學范例,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總結教學經驗,幫助教師提高實施素質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2、幫助教師進一步轉變教學觀念。要進行全員通識培訓,通過學習,教師的教學理念在以下幾個方面要有深刻的認識:(1)面向全體學生,注重素質教育;(2)整體設計目標,體現靈活開放;(3)突出學生主題,尊重個體差異;(4)采用活動途徑,倡導體驗參與;(5)注重過程評價,促進學生發展;(6)開發課程資源,拓展學用渠道。每位教師要深入理解和學習英語新課標,盡快了解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新思想、新要求,盡快適應新形勢下的小學英語教育的要求。 3、進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課題研究。各地區要成立專門的課題組,定期進行研討活動,以各種形式加強平時的學習與交流,組織各種形式的評優課、示范課等,及時將經驗撰寫成文,予以推廣,幫助優秀老師脫穎而出,并發揮榜樣的輻射作用,帶動全體教師投身教改,以達到整體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目的。 總之,只有通過課程改革,才能促進英語教育發揮更大的作用。課程改革的關鍵在于教師,小學英語教師必須更新教育觀念和知識能力結構,理解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要求,才能更好地適應當前的課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