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英語課堂中的差異性教學
眾所周知,語言教學是一種主動的過程,必須通過學生的積極體驗、參與、實踐與創造,獲得語言能力的發展。然而,學生的學習能力是參差不齊的。針對這一差異性,如何成功實施英語教學?在此,我談談自己的幾點做法。 一、注入趣味,激發學生學英語的興趣。心理學家認為,最好的學習動力是對所學學科具有的內在興趣。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把趣味性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如在教授I’d like…句型時,利用已學單詞,我事先在一個籃子里裝入soft drink,Walkman,apple,watch,pen,toy train等實物。展示籃中實物時,引導學生用I’d like…回答:“What would you like?”這時,學生的目光都聚到這只“百寶籃”,紛紛舉手,好幾個接受力強的學生還自告奮勇扮演了教師的角色。這樣,枯燥的句子竟變得如此生動,課堂氣氛也由此變得生機盎然。 二、注重差異,樹立學生學英語的自信心。我們的教育對象是活生生的個體,他們在所處的環境、接受知識的能力等方面存在著差異。在教學中應注意發揮不同學生的特長,耐心幫助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使尖子生、中等生、后進生各得其所,都能愉快地接受知識。如:在課堂教學“點叫”環節中,我根據任務的難易“點叫”不同能力的學生給大家做示范,讓發音準確的學生示范讀單詞,讓活潑好動的學生帶頭做游戲……這樣,各層次的學生都能在活動中產生愉快的情感體驗,發現自己的才能,用正確的眼光審視自己,增強了自信心,發展了語言能力。 三、運用激勵,培養學生學英語的成功感。只要學生在不斷進步、發展,教師就應該肯定與承認。學習中,學生勇于創造難免會出錯,對此我沒有刻意地去糾正,相反,我總是不斷地用“Good!”“Perfect!”“Wonderful!”去鼓勵他們,使每位學生樂學、愿學。“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進步”是我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尺度,也是我的教學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