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英語新課標看現代教師角色
為了配合新世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實施英語教育課程改革時,國家教育部制訂了新英語課程標準,用以規范和指導我國中小學英語教育。為了適應21世紀人才培養的需要,新課程不僅要求教師的觀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師的角色要轉變,教師的角色要趨向多元化。教師是教學過程的設計者
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的任務只是教學,是按照教科書,教學大綱,考試試卷和標準答案去教,教學內容和教學進度是由國家的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規定的,教師只是教育部門各項規定的機械執行者。教師是課堂的主宰者,所謂教學就是教師將自己擁有的知識傳授給學生,教學關系成為我講,你聽;我問,你答;我寫,你抄。教代替了學,學生是教會,而不是自己學會。新課程強調,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和教學目標,選擇教材和教具,設計教學過程。教師設計的教學目標從僅關注知識與技能的培養,還應上升到對學生整體素質的培養,要使學生既有較強的英語語言運用能力,又具備自主學習能力和良好的思想品格。所設計的教學應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為學生創設合作學習的教學環境,可采用課堂討論,辯論會,課本劇表演,小品,采訪,英語角,墻報,主題班會等各種教學形式。
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
英語新課標以培養學生的語言實踐能力為主旨,倡導體驗,實踐,參與,交流與合作的學習方式,突出了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其核心是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的發展為本,以描述學生能做什么為主線。成功的教學活動取決于教師良好的組織能力,課堂上教師要引起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幫助學生設計適當的學習活動和形成有效的學習方式。組織學生合作學習,感受成功,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和相互交流且自我發展的空間,培養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和創新精神。在課堂上,要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教師是學生學習知識的指導者
因為學生獲得知識信息的渠道多樣化了,教師在傳授知識方面的職能也變得復雜化了,教師不再是只傳授現成的教科書上的知識,而是要指導學生懂得如何獲取自己所需知識,掌握獲取知識的工具以及學會如何根據知識的需要去處理各種信息的方法。教師不再把知識傳授作為自己的主要任務和目的 ,而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檢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上,成為學生學習的激發者,輔導者,各種能力和積極個性的培養者,把教學的重心放在如何促進學生的,從而真正實現教是為了不教。
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與學生建立友好和諧的師生關系,平等的與學生進行討論,共同解決問題。教師決不能為學生籌劃一切,包辦代替,忽視學生的獨立性,從而限定了學生的思維活動。教師樂于向學生提供幫助,創設合作,融洽,和諧的學習氛圍,促進師生間的情感交流。
教師是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者
傳統的評價體系往往把考試成績作為衡量學生學習好壞的唯一依據,忽視了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而英語新課標要求教師要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情感,態度,能力和學習策略,掌握基礎知識和技能的水平以及表現出來的發展潛能等進行全面綜合的評價。形成性評價的手段和形式包括課堂反饋檢測,作業,課內外參與與英語活動的表現等,教師可以通過觀察,交談,問卷調查,學生自評等方式進行評價。終結性評價包括聽力,口試,筆試等 在內的期中,期末考試等。
總之,在新課程體系下,教師要堅持面向全體學生,始終體現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注重個性化教學。每一個教師都應認識到教師是教育的靈魂,課程是教育的核心,只有兩者齊頭并進,教育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