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賞《蜜蜂》教學反思
音樂學習的基礎,如何引導學生喜愛音樂、培養(yǎng)他們的審美意識。二、如何培養(yǎng)學生聆聽音樂的良好習慣的一些措施。
案例背景:
音樂是聽覺藝術,聽覺體驗是音樂學習的基礎,也是整個審美體驗的基礎,因此發(fā)展學生的音樂聽覺應貫穿于音樂教學的全部過程,其目的是在聽的過程中注重學生的審美體驗,發(fā)展學生對音樂要素的精細、敏銳的感覺和反應,引導學生喜愛音樂、培養(yǎng)他們的審美意識。實現音樂教育的育人功能。
案例描述:
這天,我準備給學生欣賞《蜜蜂》這首音樂作品,我首先用《動物狂歡節(jié)》中的《大象》作為導入,對小朋友說:今天,老師把我們的老朋友大象給請來了,隨后請小朋友隨著音樂節(jié)奏模仿大象走路的樣子,旨在讓學生體驗音樂所描繪的動物形象。接著我對小朋友鼓勵地說道:你們模仿的真好!有一種小動物也被你們吸引進來了,請你們猜猜它是誰?這時我播放音樂《蜜蜂》,剛開始孩子們好奇地聽了一會,后來我發(fā)現很多同學聽得不是很投入了,聽完以后,出乎我意料的是沒有一個同學舉手回答剛才的問題,在我的激勵下有一個同學終于舉起小手了:“那是老虎”。他的回答令我同樣的意外,本節(jié)課我讓同學們欣賞《蜜蜂》這首音樂,主要是讓學生感受音樂所表現的“飛”的形象。可是老虎的形象離飛似乎有點遠了吧。
就在我疑惑的時候,這時教室里有很多同學舉起了小手,我滿懷信心地對一位小朋友說:“你覺得會是誰呢?”
“是獅子”
“大象”
……
教室里頓時熱鬧了起來,同學們踴躍地回答著,但我看得出來,這些孩子大都沒有經過考慮隨便說的,他們的回答已完全經脫離了音樂。只是想表現得積極點而已,這一情況引起了我的思考。
反思與研究:
以上展示的是我在教學人音版小學音樂欣賞《蜜蜂》的教學片段。由于低年級學生具有活潑、好動、較調皮的特點,對于感受和聆聽音樂,還處于未知階段,并且他們的注意力常常容易分散,因此,積極調動學生積極地投入學習、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聆聽習慣、使他們感受到音樂的美成了我們最需要關注和解決的問題。
在新課標的指引下,通過這堂課的實踐,使我有了這樣的體會:在欣賞教學中,其中心點是“聽”。以音樂為體,從音響出發(fā),以聽為主來引導學生實現審美想象,并在聆聽美妙音樂的同時,體驗情感。培養(yǎng)學生聆聽音樂的良好習慣很重要,從低年級開始,就要教育學生學會安靜地聽音樂,只有這樣,學生審美想象的翅膀才能張開,音樂才能進入人的心靈,才能與心靈的體驗渾然一體,審美體驗才能有所效果。“七弦為益友,兩耳是知音 ”。如果想更深感受 、體驗、 理解音樂,就需要有聆聽的耳朵。科普蘭曾說過:“如果你要更好的理解音樂,再也沒有比傾聽音樂更重要的了。”可見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聆聽習慣,是學生理解音樂的重要前提。
一、巧設問題 引導探知
倘若我們在環(huán)境設置中結合與教育有關的事物,常常以問題情景的設置形成孩子認知沖突,并激勵他們深入探究的興趣。通過對環(huán)境中的探索理解問題情景中隱含的條件,從而去關注很多事物的因果關系、尋找各樣的解決辦法。在這探索、解決的過程中孩子要始終投入、注意力集中最后注意力也得到了發(fā)展。于是吸引學生去聆聽、培養(yǎng)聆聽時的習慣、在聆聽中啟發(fā)深層的體驗,成了要解決的重點。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聆聽是一種很有效的方法,它可以激起學生聆聽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而一些啟發(fā)性的問題還可能會收到學生們充滿創(chuàng)意的回答。
二、創(chuàng)設情境 整體感受
在音樂欣賞中,創(chuàng)設具有感染力的情境,能幫助學生更好地感受音樂。欣賞管弦樂曲《公雞·母雞》時,將教室裝扮成“農場雞舍”,教師則扮演“飼養(yǎng)員”阿姨的形式引導學生感受樂曲。學生結合已有的生活經驗,捕捉音樂形象,進一步深化學生的音樂感受。
在教唱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時,結合低年級學生“好動、好玩”的性格特點,將學生帶到大操場上感受“藍天、白云、綠草地”的情境,并讓學生自由創(chuàng)編“射擊、摔跤、騎馬、擠奶”等舞蹈動作進行表演。通過為學生營造一個充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