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學:彈性世界
(五)找一找、議一議。
1.讓幼兒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找一找生活中還有哪些物品具有彈性,并討論這些物品是如何利用彈性的?
2.集體討論:請小朋友都來當“小小發明家”,你還會用彈性物品(或彈簧)制造什么東西?有什么用途?
五、活動延伸
在科學角投放充足的材料,引導幼兒進入活動區,讓幼兒根據自己的愛好,發明制造其它有彈性的物品,并說一說它們的作用。能力強的幼兒可讓其談一談自己為什么要這樣設計,并向小朋友們介紹自己制作的方法和步驟。
附:知識背景資料
一、什么是彈性?
物體在力的作用下會改變形狀,例如,竹竿受力會變彎(見圖8),彈簧受力會伸長或縮短(見圖9)。物體形狀的改變叫做形變。發生了形變的物體,在一定限度內,當外力消失后,仍能恢復原來的形狀,這種能恢復原狀的形變,叫做彈性形變。這個限度叫做彈性限度,超過了彈性限度,發生形變的物體就不能再恢復原狀。
二、什么是彈力?
用手拉彈簧,使彈簧伸長,手會感到彈簧對手有拉力,用手壓彈簧,使彈簧縮短,手會感到彈簧對手有壓力,發生彈性形變的物體由于要恢復原狀而對阻礙它的物體產生力的作用,這種力叫做彈力。
任何物體發生彈性形變時都要產生彈力,不過有些物體的形變通常很小,不容易被察覺。用網球拍擊球時,拍網和球都發生彈性形變(見圖10),拍網發生彈性形變,對網球產生彈力,同時,球也發生形變,對拍網也產生彈力。放在桌面上的書,壓在桌面上,使桌面發生微小形變,發生形變的桌面對書產生向上的彈力(見圖11),這就是桌面對書的支持力,可見彈力發生在互相接觸,并發生了彈性形變的物體之間。
彈力的方向總是跟物體間的接觸面垂直。彈力的大小跟物體的材料和形變的大小有關,在彈性限度內,形變越大,彈力也越大。例如,射箭時,弓拉得越滿,形變越大,彈力也越大,箭就射得越遠。
三、胡克定律
實驗表明:在彈性限度內,彈力的大小跟物體的形變的大小成正比。這個規律是英國物理學家胡克(1635--1703)在1660年發現的,叫做胡克定律。超過了彈性限度,彈力就不再跟形變的大小成正比,而且物體也不再能恢復原狀。
彈簧秤是根據胡克定律制成的,每個彈簧秤都有一定的秤量范圍,不能用來秤量過重的物體,這就是為了防止超過它的彈性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