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學《溫州素面》評課稿
各位評委、老師們:
大家好!非常高興有這樣的機會與大家一起學習交流,下面我就對黃老師的這節大班科學活動與大家簡單地分享一下我的看法。
“幼兒科學教育活動是引導幼兒主動學習、主動探索的過程,是支持幼兒親身經歷的探究過程、體驗科學精神和探究解決問題策略的過程,是使幼兒獲得有關周圍物質世界極其關系的感性認識,和獲得經驗的過程,而不是要聽教師傳授多少科學理論知識”,根據這個教育理念,檢驗我們觀摩科學教育活動的目標設置。
一、從目標
第一次授課
這節課的活動目標為:
1、通過活動豐富幼兒對素面的認識,簡單的了解素面的制作過程。
2、體驗制作素面的樂趣,品嘗素面。
3、知道素面是溫州的特色美食,萌發幼兒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在這三個活動目標中,黃老師在前兩個目標中,能夠很完整地展示出和幼兒共同了解素面,制作素面,但對于第三個情感目標,明顯沒有達成理想的效果。
二、從選材和準備
“面”是孩子們生活中最常見、最熟悉的一種食物了,不少孩子還很喜歡吃面,但“溫州素面”孩子們就少見了,所以在選材方面很能夠吸引孩子,了解以及認識一種不常吃或沒吃過的面。在準備的過程中,因為第一次試課,準備的還不怎么充分,面和的不是很柔韌,所以操作時帶來了很多的困難,孩子們看不到自己的成果,也欣賞不到同伴的作品。
三、從過程
亮點:1、 在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整個活動的層次很清晰,環節緊湊,逐步引導,步步遞進,在這個過程中,課堂提問是一項設疑、激趣、引思的綜合性教學藝術,黃老師的開頭引導正確地指引給了幼兒關于“面”的問題,讓幼兒圍繞著“面”而進行談話。
不足:
2、在第一個環節中老師過早地說了“吃素面對身體的好處”,以至于幼兒在后來品嘗時,都說:我不想吃,我不喜歡吃等。
3、出示素面環節中,可以讓幼兒觀察素面的特征,又細又長,并讓幼兒帶著疑問去觀看ppt,為什么素面會這么細?
4、在觀看制作過程中,教師可適當為幼兒解釋一下何為“醒面”,讓幼兒可以了解“醒面”的目的。
5、在看課件時,教師手中的實物不需要再出示。
6、出示面團時,可以請幼兒動作演示一下和面的辛苦。
7、在總結時,老師過于倉促,沒有很好地完成第三個目標。
在11月16日,進行了第二次試課,從這節課中可以看出許多的不同,更多的進步。
第二次授課
一、從目標
這一次,黃老師較好的完成了活動目標,對于第三個情感目標,也用了夸夸我們聰明的溫州人而體現出來。如能讓幼兒來夸一夸,可以讓幼兒萌發對家鄉的熱愛之情會更濃厚。
二、從準備
因為這次面繩是專門請做素面的師傅和的,架子也準備好了,在上課過程中也更加流暢了。
三、從過程
亮點:
不足:
1、開頭的引題這次做的不夠好,對“你喜歡吃面嗎”這個問題顯然說的太多了。
2、在觀看ppt的過程中,黃老師一直都是自己在說,在觀看的過程中可以拋一些問題,供幼兒想象與回答。
3、幼兒拉素面,對幼兒來說是一種新鮮而好玩的嘗試,她們都拉的很開心,但是老師沒有融入這開心的氛圍中,黃老師在上課時,可以多做一些不同的面部表情。(如:開心、吃驚等)
4.在品嘗素面的過程中,黃老師一直問“素面吃進去的感覺怎么樣”而忽略了一個吃得很快并吃完了的孩子,在這里應該及時的問問一問他。“你吃得又快,又干凈”你覺得素面吃到嘴里有什么樣的感覺等,而不是將他遞過來的碗拿住,轉身問別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