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學《對號入座》
設計意圖:大班孩子對序數已有了初步的經驗,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需要座位票,例如看電影、坐汽車、聽演唱會、看體育比賽等等。通過談話我了解到這些地方孩子們一般都是跟著爸爸媽媽去的,看票找座位一般是家長完成,沒有給孩子自己嘗試的機會,有的孩子甚至都沒看過座位票。我覺得大班的孩子完全可以知道什么是座位票,根據座位票找座位,讓他們運用已有的經驗為自己的生活服務,并在生活化的游戲情境中提升數的運用能力,因此我開展了“對號入座”這個活動。活動目標;1、通過自制座位票,了解座位票中“排”與“座”的意義。2、學習按座位票中的兩個條件對號入座的正確方法。3、活動中能大膽與他人交往。活動準備:場地準備:4排小椅子,每排7把椅子。物質準備:一張大的“排”、“座”;1—4排的標記;各種座位票。幼兒每人一張小的紙卡,上面寫“____排____座”;禮物若干,小盤子、水彩筆。經驗準備:幼兒已初步學習過序數。活動過程:一、導入師:看!這里的椅子已經擺成了一排排,請小朋友找到小椅子坐下來,二、自制座位票1、了解認識“排”。請第一排的小朋友站起來,請第二排的小朋友揮揮手,請第三排的幼兒點點頭,請第四排的小朋友舉雙手。教師:你們怎么知道自己是第*排呢?從哪兒開始數的?(幼兒回答,從前往后數)2、游戲——哪排站得快。3、幼兒自制“排”號。教師:請小朋友從椅子下面的小盒子里拿出筆和紙,排字前面有一條橫線,你是第幾排,請將數字寫在上面,開始! 4、師給每排貼上標記。教師:哪些是寫1排的,老師送你們一個大大的1排給你們,哪些是寫2排的,老師送你們一個大大的2排給你們。以此類推。5、了解“座”。教師:數一數每排座位都有幾把椅子?我們一起數一數(這是第一座,第二座,第三座……)。提問:你是第幾座?你是怎么數的,從哪兒開始數的?(從小旗開始數)6、游戲——看誰動作快。7、幼兒認識“座”,幼兒制作座位號。(出示“座”字在黑板上)。教師:請小朋友把字卡翻過來,上面有個字和老師黑板上的字是不是一樣的?(集體認讀“座”)請幼兒拿出筆記下自己的座位號。 8、認讀座位票。三、游戲——找座位1、與好朋友交換座位票,快速找到新位置。(幼兒四散站)請幼兒拿座位票和好朋友交換,大聲地讀出新座位票,然后找到新座位坐好。請幼兒說說怎樣找到座位的。師小結: 我們看座位票找座位時,要先找到“排”,再找到“座”。2、拿著禮物找座位。請幼兒讀一讀禮物上的座位票,按照禮物上的座位號找到新的位置。四、小結:師:小朋友你們學了看座位票找座位這個本領開心嗎?請小朋友想一想,你在哪里見過座位票?小朋友知道得真多!以后你們就可以看票自己找座位了,不用再麻煩爸爸媽媽了。下次我們再來玩找座位的游戲吧! 活動反思: 現在電影院越來越多,電影也越來越多,經常有兒童電影新片呈現,所以呢,看電影成為了孩子比較喜歡的一種娛樂活動。然而,在與孩子的個別交流中,我發現孩子對看電影的經驗還是比較粗淺的,對于為什么要買票,看電影坐哪個位置,大部分孩子的經驗是模糊的。眾所周知,數學活動是為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大班孩子對序數有了初步的經驗,怎么樣讓孩子運用這種數經驗為自己的生活服務,并在生活化的游戲情境中提升數的運用能力呢?帶著這個疑問,我設計了“對號入座”這個大班數學活動。 我首先制定了活動目標:1、通過自制座位票,了解座位票中“排”與“座”的意義。2、學習按座位票中的兩個條件對號入座的正確方法。3、活動中能大膽與他人交往。 然后,在活動中,我將重點定位在引導幼兒運用生活中的序數經驗,感受“排”與“座”之間的對應關系,通過自制座位票,了解座位票中“排”與“座”的意義。難點是學習按座位票中的兩個條件對號入座的正確方法。最后在本次活動中,我通過認識排——幼兒自制排號——認識座——幼兒自制座位號——交換座位票找座位等環節讓幼兒大膽嘗試,積極參與對號入座活動,體驗找座位的樂趣。在活動中,我注重幼兒在“玩”中學,“趣”中練,“樂”中長才干。在認識排時,我讓第一排的小朋友站起來,第二排的小朋友揮揮手,第三排的小朋友點點頭,第四排的小朋友舉雙手,體驗了在“玩”中學。認識座時,我讓小朋友學各種小動物反復練習,體驗了在“趣”中練,在交換座位號的環節中我讓小朋友體驗了在“樂”中長才干。因此在整個活動中,幼兒興趣高,而且小朋友們基本能夠掌握對號入座的正確方法。形式多樣,富有情趣的活動,才能有效激發幼兒的內驅力,使他們主動的學,愉快的學。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明確指出:“引導幼兒感知和體會生活中的數,感知生活中數學的有用和有趣。”我的《對號入座》這個活動認識和運用座位號十分貼近幼兒生活,作為幼兒教師,我們要明白,數學學習扎根于幼兒的生活與經驗,讓幼兒在探索中發現數學和學習數學。直觀形象的數學游戲可以在幼兒“具體形象的思維”與“抽象概念的數學知識”之間架起一座橋梁,幫助幼兒理解掌握概念、法則等知識,引導幼兒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 當然,教育是有缺憾的藝術,由于是借班上課,我和孩子間的互動還需要加強,另外還應考慮到不同層次幼兒的能力,然后及時調整活動方案,加強在活動中的應變能力。比如,對能力強和能力弱的幼兒在材料提供上的層次性等。如何讓數學活動更貼近幼兒生活,更有趣味,是我在數學教學中需要解決的問題,期待各位專家和同行多提寶貴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