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學《它能穿越彎管嗎》說課稿
第三個環節,幼兒動手操作,在實驗中驗證猜想。這個環節是此次活動的重點環節,主要是為實現目標二服務的。幼兒園科學教育是一種啟蒙教育,重在培養孩子學科學、愛科學的興趣。科學活動中,幼兒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自身的活動對周圍的物質世界進行感知、觀察、操作、發現問題、尋求答案,獲取廣泛的科學經驗,發展智力和好奇心,感受自己的能力和成功,產生學科學的興趣和對大自然的關注和熱愛。所以我請幼兒通過動手試一試、做一做、玩一玩,來驗證自己剛剛猜想的對與否。
第四個環節,統計分析實驗結果,了解哪些物體能穿過彎管。剛升入大班的幼兒還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在經過上一個環節的動手操作之后,幼兒對于哪些物品能穿過彎管哪些物品不能穿過彎管有了一個直觀的認識。我基于幼兒的生活經驗,通過問題引導與幼兒一同分析原因。得出,氣是會流動的,會從彎管中流出來;鉛筆是直直的、硬硬的,不能拐彎,不能從彎管中出來;線是細細的、軟軟的,能根據彎管的形狀穿出來;手電筒里射出來的光是直線的光,不能從彎彎曲曲的管里跑出來。
第五個環節,遷移彎管的作用。陶行知提到“全部課程包括全部生活,一切課程都是生活,一切生活都是課程”,所以對幼兒的教育不應僅僅停留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生活也是幼兒學習的課堂。要引導幼兒從生活中去學習,促進自己的全面發展。所以我拋出開放式的問題:你還在哪見過彎管,它有什么作用?以喚起幼兒的經驗,來遷移彎管在生活中的作用。最后我再問:直管用起來很方便,為什么人們還要用彎管呢?通過幼兒的討論得出彎管有改變物體前進方向的作用。
第六個環節,延伸活動。我在科學區提供更多的物品材料,讓幼兒繼續探索,
而且粘貼表格,幫助幼兒整理歸類。
教育理念:
整個活動的各個環節都以幼兒的興趣為出發點,我非常注重幼兒的主動探索。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幼兒是主動的建構者,新信息和新知識是兒童在具體問題情境中主動建構的。所以我在本次活動準備了豐富的操作材料,讓每一個孩子都有機會動手操作,主動探索,主動參與活動到活動中建構知識,充分體現了幼兒的主體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