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 “去小學化”的幾點認識
作為一名從小學轉崗而來的幼兒教師,既接受了小學“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的雙重洗禮,又在幼兒園這個新的工作崗位上學習著,成長著。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難免會將小學與幼兒園的教育形式、目標等進行對比,在反思與對比中,我對幼兒園教育“去小學化”有如下認識:
一、“去小學化”并不是不教或不讓幼兒學小學知識。
剛成為幼教戰線的一員時,恰逢教育部下發“禁止和糾正幼兒園教育小學化傾向”的通知,對幼教理論理念一無所知的我,想當然地將“小學化”去得徹徹底底——認為幼兒園的孩子是不可以認字的,不可以學加減法的,凡是與小學知識相關的,教師一律不提及,最好黑板上不出現一個漢字……當我深入學習了《綱要》《指南》,當我的女兒漸漸長大入園了,我才明白:不是不教,是要注重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在游戲活動中,產生對語言文字符號的興趣,產生對數學和科學常識的探究欲望……而不是像從前那樣走極端,通過反復強化訓練,機械記憶,讓孩子成為記憶漢字和運算加減法的“機器人”。如果孩子天生對漢字,對加減法感興趣,他自己主動探索,難道為了去小學化,我們還要硬生生扼殺其學習的興趣嗎?
二、“去小學化”就是要摒棄小學化的學習方式。
在小學工作的十幾年里,我們習慣了滿堂灌,學生只是我們忠實的聽眾而已。盡管也經歷了轟轟烈烈的教育改革,模仿了“小組合作探究”課堂模式,但在期末統考錙銖必較的指揮棒下,教研教改也只是繡花枕頭——好看不好用。在幼兒園的活動中,是不允許也不可能出現“滿堂灌”的。不允許是因為《指南》《綱要》對教師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做出了明確規定;不可能是因為可憐的孩子們是不可能做老師“坐得住、聽得進”的忠實聽眾的。因此,各種的各種強迫我們改變小學的教育方式,要理解幼兒的學習方式和特點,創設豐富的教育環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的需要,嚴禁“拔苗助長”式的超前教育和強化訓練。所以,在幼兒園里,我們總是疲于各種教學準備,不能一本書、一支粉筆、一張嘴走進課堂。
三、“去小學化”并不是要縱容孩子的無拘無束。
許多教師認為《綱要》《指南》明確指出要尊重孩子的個體差異,呵護孩子的認知興趣和想象力等,因此活動中對幼兒各種搞怪的動作和語言,千奇百怪的坐姿,隨意地搶嘴插話等放任自流。幼兒園教育是為幼兒后繼學習和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素質基礎為目標,要重視幼兒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品質的培養。這讓我想到賀靜老師前幾天交流學習體會時借鑒名師的話說過:幼兒需要自由,但沒有規矩的自由就是混亂。如果在幼兒期不糾正孩子所謂的“自由”和 “混亂”,養成不良的學習習慣,勢必影響其后繼學習。因此,我個人覺得,不能因為孩子小,便放任他們的各種“自由”,妄想再大一點慢慢糾正,應該從小班起,就立下規矩,引導他們遵守活動常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