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選擇幼兒園的幾點建議
就當下的“上課”概念來說,在幼兒園,不上課才是學習。較之傳統的“上課”,做手工、做游戲、唱歌、畫畫、表演、閱讀等等,能給孩子帶來快樂,提供真正的智力生活。“當兒童有機會從事各種調動他們的自然沖動的身體活動時,上學便是一件樂事,兒童管理不再是一種負擔,而學習也比較容易了。”學齡前兒童只有在輕松快樂的氣氛中,心智才能正常發育,進入小學后才能更好的適應學校的各種生活情境。
所以我們可以這樣判斷,一所幼兒園不要求孩子們乖乖坐著聽課,不需要孩子回家寫書面作業,孩子沒有被“學習”奴役,只有快樂的玩耍,那它至少是一所正常幼兒園。如果幼兒園能做到不僅讓孩子充分而快樂的玩耍,而且在玩耍中注入了智力因素和情感因素,很好的啟迪孩子的智慧,它就是一所好幼兒園。
第二、好幼兒園一定有好做派
幼兒園最動人的地方在于它的大眾、自然和樸素,孩子在一個不做作的、自然的環境中,天性才能自然發育。孩子需要的并不多,只要兩三部滑梯、幾架秋千、一個沙坑、一些書、一些玩具,外加能奔跑嬉戲的場地就可以。一碗飯好不好吃,不在于飯勺是黃金的還是黃銅的。擇園時,不必被一些幼兒園的豪華設施晃花眼睛。幼兒園的主要價值恰體現在看不見的東西上,因為看不見,所以要用心去考察。
第三,在安全的前提下,規則越少、越自由的幼兒園越好。
一個理想的幼兒園應該是這樣:除了一部分活動和吃飯需要時間統一,其余時間孩子們都有自主選擇的余地。他可以選擇遲到早退,可以選擇不午睡,可以選擇某頓飯吃得多些或少些,可以選擇隨時上衛生間,可以玩積木也可以選擇畫畫。老師領著大家唱歌時,他想唱就唱,不想唱就可以不開口,而不會受到指責。理想幼兒園也很少搞評比和競賽,卻會為孩子們設計出許多好玩的活動,孩子們不需要整天為是否得到表揚、是否得到好成績而糾結痛苦……孩子們頭腦中沒有“好孩子”、“差孩子”的概念,沒有“表現好”與“表現差”的區別,他們可以輕松愉快的玩耍,而不必擔心受到批評和懲罰。
表面上看,這樣的幼兒園太沒規矩。事實上,這種“沒有規則”,恰是一個人早期成長最需要的“自由的氛圍”。在自由的氛圍下,兒童內在的心理秩序感才不會被打亂,才能依自然提供的規律有序生長。
我不贊成在幼兒園以“紀律”來處處要求孩子們。幼兒園有些紀律是必須的,比如不能打人、自己的杯子必須放在固定的位置等。太多了,就不是在培養孩子的規范意識,而是給孩子捆綁上繩索了。事實上,某些幼兒園制造出的很多“紀律”沒有意義,不過是為了成人自己方便,或是做樣子給別人看。大多數整齊劃一的東西對幼兒來說大多沒有意義,幼兒園階段的孩子還是個“小動物”,他還是一個自然的人,不是一個社會的人。不尊重孩子的心理和生理生長規律,把“紀律”這個屬于成人社會的東西早早套到孩子身上,就是給他們早早戴一個精神發育的“緊箍咒”。
一所“自由”的幼兒園可能不如那種整齊劃一的幼兒園看起來“井井有條”,管理工作表面上看來可能更復雜一些,但從一個較長的時段來看,其實更簡單。教師如果眼睛一刻不停的盯著所有的孩子,不停的指點,說實在的,那樣不但老師累,孩子們也很累。孩子們其實經常是專注的,并不喜歡自己做一件事時有人監督,更不喜歡被打擾。只要安全,老師就應該盡量和孩子做到兩不打擾。這樣的幼兒園,老師和孩子都不會無端的消耗能量,內心都是平和輕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