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幼兒園新生家長會議交流稿
尊敬的各位家長朋友:
你們好!我是本屆小班組的級組長和小三班班主任。有著25年的一線教育教學經驗,在深圳實驗幼兒園帶了近20年班,送走一屆又一屆非常優秀的孩子,但感覺還是本屆孩子最得意、最值得夸口。無論是生活自理能力,還是交往能力都得到很好的發展。xx年10月底,因為我獲評“廣東省特級教師”,市教研員委托我承擔“名師課堂觀摩”活動,也就是說我們班要對全市22家公辦園(還有私立園)連續開放了4個半日活動,從早晨7點50到中午11點30,班上有10多位園長和骨干教師看孩子們生活、學習、交往情況。觀摩結束后的研討中,園長們說得最多的是:“這在我們幼兒園根本不敢開放,因為這個時間里,還有很多孩子哭著找媽媽,而實驗的孩子已經能干得像中班的孩子了。”那么,是什么讓我們的孩子與眾不同呢?我細細一想,只有四個字,那就是“家園共育”。在座的每位家長只要努力配合老師把每天平凡的小事做細、做好,我們的孩子就一定是與眾不同的。由于時間關系,我重點與大家分享以下幾點:
一、認真、客觀對待孩子入園的分離焦慮行為。
首先,我們的孩子從各個家庭來到新的集體,各家有著不同的文化,在家里有2-6個甚至更多的成人看護一個孩子,來到幼兒園3個老師看護30個孩子,這三個老師還要倒班,有時只有2個或一個老師當班,當然,前期的一個月里,班級三個老師都會全天在班里照顧孩子。當孩子面對這個陌生的環境時,難免會焦慮不安,有的哭鬧到10月1號以后,有的甚至時間更長;有的拒吃拒喝;有的獨自往教室外面跑;有的不哭也不鬧,就是話少;有的頭三天很新鮮,很高興的上幼兒園,到了第四天就開始狂哭等等不安情緒表現。為了盡快幫助孩子適應新集體生活,幼兒園積極舉辦家長學校活動,在開學前幾天就會請心理專家給在座的各位進行“分離焦慮”講座,您如果錯過了這些機會,損失是巨大的。
然后,家長送孩子來園前,家長對孩子要有真誠的溝通,告訴孩子為什么要上幼兒園,爸爸媽媽為什么不能陪著上幼兒園。如果你想媽媽了不要哭,哭啞了嗓子媽媽也聽不見,可以帶上媽媽的照片(有的是阿姨),想媽媽了就親一親照片,也可以帶上能夠安撫孩子情緒的物品。實在忍不住還是想媽媽,就找老師抱一抱,老師是媽媽的朋友(建議老師去家訪時一起合影,媽媽再單獨和老師合影,用鏡架擺放在家里的顯眼處,這叫“此時無聲勝有聲”)。家長千萬不能騙孩子,曾經有個家長,送孩子來幼兒園時,死死的抓住媽媽,不愿老師抱過去,媽媽情急之下就一邊硬生生的拔開孩子的手,一邊說自己去上個廁所。結果這個孩子哭了一整天,并不停的問老師:“我媽媽怎么還沒有上完廁所呀?”老師是不能騙孩子的,告訴他:“媽媽上完廁所,現在上班去了,很快就要下班了,就來接你回家。”結果,這個孩子的哭聲還停止了一段時間。遇到撒不了手的孩子,家長不要硬拽開孩子,可以再抱抱孩子,一邊抱一邊繼續講道理。
最后,就是不要一步三回頭,更不要躲在某個角落里張望,因為您擔憂的磁場有可能直接感應到孩子,要相信班級的老師,她們都是專業的,與老師保持聯系,百忙中也要抽空接送孩子,當面和老師了解孩子的情況;等老師下了班回到家也是筋疲力盡,接電話的力氣都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