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幼兒園新生家長會議交流稿
二、對于小班年齡段重點要解決的幾個關鍵點。
1、情緒和生活自理能力的問題。情緒的側重點是高高興興上幼兒園,老師會在最短的時間里,
讓孩子喜歡上自己,只要孩子深深愛上了老師,老師說什么就都是圣旨了。生活自理能力要從家長的遷善開始,首先讓孩子自己吃飯、自己穿脫衣服、自己上廁所、自己背書包,老人會比較溺愛孩子,爸爸媽媽要特別注意這點。要特別說明的是,不會自己吃飯的孩子,老師喂不過來,有的老師在安撫哭鬧孩子的情緒,有的老師在幫拉屎拉尿在身的孩子換褲子、沖涼等。所以,這個假期里,您要快速改善孩子吃飯的問題,自己上廁所的問題等自理能力。
2、打架的問題。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是非觀念模糊,以自我為中心,別人手里的玩具只要自己看中了就該拿到,拿不到就打對方,所以,在小班被抓破臉皮也是很正常的事情,老師沒有辦法在短期里制止和避免。其次就是,幻想與現實的混合,他們經常把沒有的事情說成有,比如,他們會在別人說起‘我去過迪斯尼’時,他也會說“我也去過的,還看到了什么什么”;或者說誰打我啦,一了解并無此事發生。這就是幻想。
3、生病的問題。小班這一年里,孩子會經常生病,一是他們不適應集體生活所致,二是他們體質弱,抵抗疾病的能力差,班級孩子多容易交叉感染。所以,家長要幫助孩子盡快適應幼兒園生活的同時,還要堅持體育鍛煉,每天晚飯后40分鐘,帶孩子到小區里跑步,有目的的鍛煉身體。同時,還要注意,不要穿得過多,我帶了這么多屆孩子,穿得越多的病假越多。
4、好模仿的特點。他們在模仿中學習,喜歡模仿家長、老師和小伙伴。如果班級有個口吃的孩子,班級就會出現一些本來不口吃變得短期口吃的孩子。針對這些現象,家長要耐心引導,同時,我們成人要以身作則,包括熱情與人打招呼。
三、一日活動的安排。
小班是秩序習慣形成的好時機,美國社會心理學研究顯示:3~6歲的孩子如果有著良好的生活秩序習慣,當他們6歲之后,在人際交往中會表現出自如與和諧。所以,我們在安排孩子在園一日活動的內容上作了深入的研究。給大家看的是穩定期小班的安排表。
晨間活動7:50—8:20雖然只有短暫的20幾分鐘,但起到了清醒頭腦、愉悅心情、鍛煉身體的作用;早餐前不要在家喝牛奶,一是牛奶是否真的被孩子很好的吸收,有沒有增加孩子腸胃的負擔;二是喝了牛奶再鍛煉容易造成嘔吐,并且影響吃早餐的胃口和習慣。
早餐、自由活動
8:20—8:45
學習活動
8:45—10:05
水果餐
10:05—10:20
戶外活動
10:25—11:05
小結、文學欣賞11:10—11:20
午餐、自由活動
11:30—12:15
散步、午睡
12:15—14:30
起床、下午操
14:30—15:15
午點、自由活動
15:15—15:45
游戲活動
15:45—16:10
離園活動16:10—17:00自己收拾物品,自己背書包等就是有效銜接的開始;接上孩子立刻回家,回到家里做安靜的活動,也是幼小銜接,如回家教孩子自己把臟的衣服拿出來放到指定地方,順便檢查有沒有拿錯別人的東西,有沒有老師發放的通知。
對于我們剛開學的頭一個月,我們采用的是逐漸過度法,也就是第一周和第二周中午12點接回家午睡,有的家長曾跟我反應:我的孩子上幼兒園不哭,沒有必要接回家午睡,其實不是這樣的,每個人對于新環境或多或少都有焦慮情緒,成人也一樣,很少有人樂意一個人出遠門,總想找個伙伴,就是為了滿足心理上的安全感。而只是每個孩子的表現方式不同,不哭不鬧不代表心理就是安全的。第三周和第四周,就在一起床的時候,下午三點鐘接回家。個別哭鬧很厲害,不肯上床,睡在老師身上或桌子上的孩子,建議兩點半接,讓孩子感覺自己是第一個被接回家的,逐漸她在不安的情緒里夾雜著優越感,有助于安全感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