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環保美工與信息技術整合案例
在說出一種瓶子的名稱時,教師點擊課件,畫面瞬間切換到了已經是成品的瓶子。有用顏料畫上圖案的,有用布包扎瓶身的,有用繩子捆瓶口的,還有的是用干樹葉或廢舊圖書、報紙等材料粘貼的。每個畫面分別代表了畫、包、扎、捆、剪、貼等技能,總之制作方法各有特色。這一部分與平時美工活動的流程是有所區別的,首先教師示范的這一步驟省略,減少了教師講解與示范的時間,提供給幼兒更廣的想象空間,讓他們在老師的引導下自由探索制作的方法。這樣的展示比教師枯燥的講解要生動的多,幼兒也對此比較感興趣。其次是在仔細觀察過后他們會發現這些瓶子是空的、沒有裝東西的、曾經用過的、生活中經常能看見的,使他們產生一種親切的感覺。當大屏幕切換到垃圾場臟亂的場景時,強烈的視覺沖擊激起了他們要愛護環境的情感,活動的目的隨之體現出來了。
2、觀看課件(裝飾后的瓶子),了解瓶子還能用來裝飾,能美化我們的生活環境。
逐一觀看并討論:
(1)、這些漂亮的花瓶是怎么做成的?(演示課件:畫、包、扎、捆、剪、貼)
(2)、它用了哪些輔助材料?(油性涂料或彩繪顏料、舊花棉布、舊毛線、廣告紙、舊緞帶、舊麻布、舊麻線、干樹葉、干花等)
這些瓶子寶寶穿上衣服后真漂亮,讓我們也給自己的瓶子寶寶打扮一下吧!
評析:
我在課件中制作了一個翻頁按鈕,并給它配上了歡快的音樂,即方便教師自己操作也使課件變得生動有趣。于是課件畫面既可以按順序出現,也可以根據教學的需要作任意選擇、重復,組合或停頓,這樣大大提高了教學的靈活性,有利于教師發揮課堂應變能力,激發幼兒主動學習的積極性。
活動中,課件以簡潔、明快的方式直接把有關瓶子的話題引到了如何美化上,整個活動的重點就順勢慢慢鋪展開了……
3、分組進行操作,教師適時指導。
要求幼兒大膽想象動手創造,鼓勵能力弱的幼兒積極完成。
評析:
我們為幼兒準備的是豐富多樣的材料,其中有大部分是生活中廢棄的。在這里環保的主題就更加突顯出來了。分組操作活動中,我們提倡尊重幼兒,因此幼兒在操作前可以自由選擇組別。在制作過程中,教師把屏幕切換到主頁,目的是讓幼兒有想象空間,有自己的發揮余地,不會依樣畫葫蘆。與此同時我們還配上了輕松歡快的音樂,創設了一個完全放松的情境,使孩子們能盡快投入到創作當中。
4、互相欣賞、分享成功的喜悅。
(1)、說一說:你準備把穿好衣服的瓶子寶寶放在哪里?(書桌上、客廳里等等)
(2)、拍照游戲:請幼兒手拿瓶子寶寶自由結伴,老師為孩子們拍照留影紀念。
(3)、播放歡快的音樂:讓我們跟著音樂,與瓶子寶寶一起跳一回歡快的舞蹈!
評析:
制作結束還應當有一個完整而又印象深刻的總結活動,才更能體現活動的主題。為此,在幼兒自由發言之后,我設計了一個拍照游戲,讓孩子們和自己親手制作的作品留影,這個環節對孩子們來說是意義非凡的,因為此時他們正在享受成功的喜悅。最后,我們又來一個集體舞蹈,把活動推向了高潮,此時,幼兒的情緒應是極其高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