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幼兒正確的交往態度和能力
——中班語言活動《烏龜怪脾氣》案例分析
一、案例背景及設計理念:
孩子就像我們人的手指頭有長有短,各有千秋。不同的孩子,生活在不同的家庭氛圍中,所表現出來的智商和情商也是各不相同的,生活中,不愿開口不善交流的幼兒不乏其人,這樣的孩子朋友少,適應環境的能力差,當他們遇到困難和挫折時,不會主動地與他人訴說,尋找他人的幫助,使問題不能及時、很好地得到解決!稙觚敼制狻肥且皇子腥さ脑姼,詩歌中所描述的情景鮮明生動,有助于幼兒理解詩歌所蘊涵的意義:不理睬別人的勸說,不愿意與人交流,會使自己“摔跟頭”。讓幼兒仿佛看見了自己的影子,由此明白了不愿意說話帶來的危害。
二、案例描述:
片段一、烏龜不理我。
1、出示烏龜,師:小朋友,今天我們班來了一位小客人,你們看是誰呀?(烏龜)
2、教師向烏龜問好:“烏龜你好!”(烏龜不理睬)教師再次向烏龜問好,(烏龜還是不理睬)咦!烏龜怎么不理我呢?
3、(教師鼓勵幼兒向烏龜問好)小朋友,我們一起來跟烏龜問好:“烏龜你好!” 咦!烏龜怎么也不理你們呀?
4、教師小結:原來這個烏龜有個怪脾氣,見誰都不理。
5、幼兒學說短句:烏龜怪脾氣,見誰都不理。
(評析:小朋友看見了可愛的“小烏龜”紛紛想和它打招呼,讓幼兒在和烏龜打招呼的過程中,很自然的知道烏龜有個不愛說話,不愛理睬別人的怪脾氣,有種想說說烏龜怪脾氣的愿望。)
片段二、烏龜怪脾氣。
1、烏龜怪脾氣,見誰都不理,它還不理誰呢?我們一起來聽一首詩歌《烏龜怪脾氣》。
2、教師有感情地完整朗讀詩歌一遍。
3、提問:師:烏龜爬山時誰來勸過它?(出示圖(1))
幼:蝸牛和青蛙都勸過他。
師:蝸牛和青蛙怎么說?
幼:蝸牛說:“山路不好爬!”、青蛙說:“山路也不好爬!”。教師解釋:“山路陡”“山路滑”并指導幼兒用害怕的語氣來念。)
師:烏龜有沒有聽蝸牛和青蛙的勸說呢?(沒有)。
師引出:烏龜繼續往上爬。(指導幼兒用不屑一顧的語氣來念)
師:烏龜爬到半山腰,突然發生了什么事?(出示圖2)
幼:烏龜從山上滑了下來。
師引導幼兒學說:山路好象大滑梯,一滑滑到山谷底。
師:烏龜摔得怎么樣?
師引導幼兒學說:烏龜摔得頭昏眼又花。(指導幼兒用緊張的語氣來念)
師:有沒有朋友來救他?為什么?(出示圖3)
幼:沒有人來救他。師引出:烏龜不說話,哪個來救它?(指導幼兒用責怪的語氣來念)
教師小結:烏龜真是怪脾氣,山路陡又滑,朋友們都來勸它,它也不理,還是往上爬,結果摔得頭昏眼又花,但它還是不說話,結果沒有朋友來救它。
4、教師再次朗讀詩歌,培養幼兒傾聽的習慣,理解兒歌內容。
5、教師指導幼兒有感情的學念詩歌。
(評析:詩歌中所描述的情景鮮明生動,再加上教師的引導,幼兒很自然的發現了問題。接下來通過一系列的提問,讓幼兒理解了詩歌中蘊涵的意義:即不理睬別人的勸說,不愿意與人交流,會使自己“摔跟斗”。使孩子們在學念詩歌的過程中形成正確的交往態度和交往能力,同時也使幼兒有了想幫助烏龜改掉這個怪脾氣的愿望,為接下來的活動做好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