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家的活動設計兩例
活動內容:我家有多遠?
活動目標:
初步嘗試用自然物進行測量,學習正確的測量方法,喜歡測量活動。
活動準備:
1、 家長協助孩子估算早上來園所耗的時間
2、 師生共同在戶外場地制作的“家園圖”
自然物:吸管、筆、圓柱木棒、絨線、膠水、記錄紙、剪刀、紙條筆等。
設計思路:
測量是認識量的手段,孩子最早的測量是從“目測”開始的,逐步發(fā)展到“自然物測量”、“標準工具測量”。但是,觀察了解到我們的孩子在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知道測量工具與測量結果之間的關系等方面都是不太容易的,所以在活動中我們以解決“沖突”為主。又正好我們的主題進行到“我生活的城市”,從孩子最熟悉的“家”著手,我們一起用各種建構材料構建了一張縮小版的家、園地圖,旨在將數活動與孩子的生活聯系起來,“寓教于樂”。
活動預設流程:
(一) 我家有多遠?
——幼兒簡單交流來園所耗的時間,初步感知時間和距離的正比關系
幼兒按家庭住址分組坐好
初步估定來園所耗的時間:大約在……
t總:家離幼兒園的距離越遠,路上所耗的時間越多。反之亦可。(事實驗證——測量)
(二) 測測誰家遠?誰家近?
——(戶外)師生一起解讀“家園圖”
——孩子嘗試用自然物進行測量、記錄
沖突一:同一路線,同一測量工具,為什么測出來的結果是不一樣的?(引出測量的方法)
找準起點;沿邊線測量;首尾相連。
沖突二:同一路線,為什么測量工具的數量會不一樣?
t:“我用兩種不同的測量工具測同一條線路,測出的結果是一樣的嗎?”
t總:測量工具的長短不一樣,那么需要的數量也不一樣(測量工具越短,用的數量越多;測量工具越長,用的數量——越少)。
沖突三:不同路線,如何用最快的方法比較出遠近?
t:(舉例兩小區(qū)到幼兒園的路線)“怎么樣才能很容易的知道到底誰遠?誰近呢?”
t總:找一樣的測量工具,然后比較數量就可以很快的知道誰近誰遠了。(數量越多,距離就越遠;數量越少,距離就——越近)。
(三) 延伸活動
——討論:
1、還有什么也可以當測量的工具?
2、我們身體的那些部位也可以當測量工具
——在教室里面測一測
漂亮新家
主題名稱我的新班課題名稱漂亮的新家活動目標1、 熟悉新環(huán)境,了解新伙伴。2、 知道自己升班了,萌發(fā)做中班小朋友的自豪敢。3、 會用自己喜歡的裝飾物布置活動室,產生熱愛新班的情感。活動準備1、 打掃活動教室,整理班級物品。簡單布置室內環(huán)境。2、 活動之前在區(qū)角中制作部分手工作品。3、 彩色卡紙,彩筆、膠水、剪刀等。4、 輕音樂做背景音樂。 活動流程活動過程: 1、經過兩個月的假期生活孩子都發(fā)生了變化,讓孩子互相觀察說一說大家的變化,增進同伴之間的感情。2、 教師和幼兒一起認識新朋友活動。(1) 老師自我介紹后與幼兒一起數數班里來了多少新的小朋友。(2) 說說新朋友長的什么樣子?請朋友介紹自己(說說自己的名字、年齡、愛好等)。3、 跟幼兒一起認識新環(huán)境,說說中班活動室與小班活動室有什么不同。(1) 看班牌知道自己是中班小朋友了,說說現在活動室的位置等。(2) 參觀活動室,說說與小班時的不同,玩具的數量,桌子,玩具櫥的樣子等。4、 布置自己的新家。(1) 想一想自己怎樣布置新家才能使它更漂亮?鼓勵幼兒大膽介紹自己事先做好的裝飾物,說說把它放在什么地方才漂亮。(2) 讓幼兒看看那些地方還不夠漂亮,說出自己想怎么裝飾,把自己的想法大膽的介紹給大家聽。(3) 動手做一做。 5、一起用制作的好的作品裝飾教室。我的創(chuàng)新:小結及反思在本節(jié)課的開始部分先用“觀察變化”的活動,跟幼兒一起聯絡感情同時,讓幼兒知道自己長大了,現在已經是中班的孩子了。先讓幼兒用認識新朋友的活動,知道自己升入中班后的變化——有新朋友。然后再讓幼兒觀察新的班級的變化,讓幼兒認識自己以后生活的新環(huán)境,為了讓幼兒更好的融入和接受新的環(huán)境,在活動的的最后環(huán)節(jié)又進行了裝飾新活動室的活動。課后反思 美是到處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羅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