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大班教案《小精靈的魔法湯》(精選3篇)
幼兒園大班教案《小精靈的魔法湯》 篇1
【活動目標】
1、感受樂曲歡快流暢的風格,結合圖譜了解曲式結構。
2、感受樂曲漸強、漸快的旋律特點,并用肢體律動表現旋律變化。
3、樂于在音樂活動中大膽的表現。
4、借助圖譜記憶歌詞、學習歌曲。
5、在感受歌曲的基礎上,理解歌曲意境。
【活動準備】
1、物質方面:透明水瓶(均裝半瓶水與幼兒人數相等)、顏料、
2、知識方面:幼兒初步感知樂曲的能力。
3、心理準備:對魔術有一定的了解和認識,并且對魔術有濃厚的興趣。
【重點與難點】
重點感受樂曲歡快流暢的曲風。
難點是感受樂曲速度與強弱的變化。
【活動過程】
1、"在森林的小木屋里,住著一個可愛的小精靈,這個小精靈有一個非常大的本領,就是喜歡調制心愿魔法湯。調這個魔法湯是干什么呢?它不是讓我們用來喝的,而是幫助別人實現愿望的。"通過提問幫助幼兒理解魔法:什么是魔法?怎樣熬制魔法湯?
教師出示一瓶水(可變色),在音樂伴奏下演示魔法,并成功變出有色的魔法湯,讓幼兒感受魔法的神奇。(提問:我是怎樣變魔法的?做了哪些動作?你們想嘗試嗎?)
2、幼兒初次在無音樂伴奏下嘗試變魔法,簡單模仿魔法動作。(提問:為什么沒有變出魔法?尋找原因引出音樂)
3、幼兒聆聽音樂。
魔法音樂與魔法:請每位幼兒自取一瓶水(不帶色),教師與幼兒一起隨著音樂做動作。
討論:為什么沒有變出魔法湯呢?
4、幼兒聆聽音樂,教師畫圖譜。"神奇的魔法秘方就藏在音樂里,我們來仔細聆聽,把秘方找出來。"播放音樂,教師在黑板上畫出圖譜,幼兒觀察。
5、觀察圖譜,分析曲式結構,理解符號與魔法動作的關系。
討論:音樂的哪些地方是一樣的?像是在干什么?哪些代表攪拌、放魔咒、搖瓶子?
6、借助圖譜分段欣賞。攪拌、搖瓶的音樂,感受樂曲速度和強弱的變化。解決難點問題:攪拌的速度--越來越快;搖瓶子的速度與強弱--輕輕搖,再快速使勁搖。
師幼一起邊欣賞音樂邊看著圖譜"變魔法"。
7、教師與幼兒一起在音樂的伴奏下投入的施變魔法,并成功煉制出各種顏色的魔法湯,幼兒間相互交流欣賞。
8、教師介紹樂曲的名字:《加速度圓舞曲》。
幼兒許心愿。"向著心愿魔法湯許一個小心愿,讓神奇的魔法快點幫我們實現愿望吧!"
反思
本次活動我運用了欣賞法、啟發聯系法和情緒感染法進行教學。首先,我用故事引入激發幼兒興趣,使孩子們對制作“魔法湯”的過程感興趣,最后,在孩子們自己動手制作魔法湯、變出魔法湯的那一環節,有一個孩子還沒等到我音樂響起就把顏色搖出來了,情急之下馬上換了一瓶,才使現場沒有尖叫的聲音。課后在反思中,我意識到音樂教育不是用說理的方法,而是通過幼兒對音樂的審美感受,陶冶情操,豐富幼兒感情,啟迪幼兒智慧,培養良好個性。同時,也看到了隨機教育策略的重要性,及自己在引導幼兒學習、隨機教育策略方面的欠缺。通過課后的反思及與陸老師進行討論以后,總結出了以下幾點亮點與不足:
1.孩子們通過游戲的開展,可以初步的感知ABA的曲式結構,但是對于漸強、漸快的旋律特點這方面老師沒有很好的引導,因此孩子們在用肢體來感應旋律變化方面不能很好的來體現,目標二就沒有完滿達成。
2.教師能用森林里住著會變魔術的小精靈這個情景來貫穿游戲的始終,這是一個很好的現象,并且在活動中老師讓孩子嘗試第一次變魔法湯的.時候,最終失敗,更加鞏固了幼兒的攪拌、抓材料、點、搖等動作。
3.音樂有一定的難度,而且由于是網上下載的音樂有些渾濁,不夠清晰,教師在節奏的把握上還不夠。
4.由于音樂的不清晰,造成孩子在嘗試當中沒有了自主性,如果能將整段音樂里的攪拌部分、抓材料部分、搖的部分分段截出來,有針對性的去聽音樂,孩子們可能更加清楚音樂的旋律與節奏。這樣孩子們在結合音樂做動作時,也能更加的生動形象,更能切身的體會一個魔術師的快樂。
雖然在活動中我對于奧爾夫音樂的開展仍是一知半解,有許多的不足之處,但是我相信,只要每次認真的實踐總結,一定可以有所收獲。
小百科:魔術是以不斷變化讓人捉摸不透并帶給觀眾驚奇體驗為核心的一種表演藝術,是制造奇妙的藝術。更簡單的說,他是一種違反客觀規律的表演。
幼兒園大班教案《小精靈的魔法湯》 篇2
這次的青年教師公開課我選《小精靈的魔法湯》這堂課。里面的音樂是選自《加速度圓舞曲》里的第一圓舞曲。音樂節奏感很強,讓幼兒體驗樂曲歡快流暢的風格。這堂課主要是音樂欣賞,但音樂的欣賞的部分幾乎不明顯,說明設計環節和很多細節方面還沒有做到位。經過園領導和教師們的評課和指導下現在我先將這節課反思如下:
我定位的目標是1、感受樂曲歡快流暢的風格,結合圖譜了解曲式結構。2、感受樂曲漸強、漸快的旋律特點,并用肢體律動表現旋律變化。3、樂于在音樂活動中大膽的表現。整堂課的氛圍還是很好的,幼兒也比較的感興趣。但在設計環節上對于大班的幼兒過于的簡單。體現不出音樂欣賞的部分。首先開始以故事導入小朋友還是比較感興趣的,但在說到小精靈的魔法湯時,語氣還不夠神秘,表情還不夠豐富,沒有讓幼兒感受到魔法神秘的氛圍。第二個環節情景貫穿,感受旋律,從變出魔法湯到引出音樂。基本都是我自己在示范操作,沒有請幼兒認真的欣賞過音樂。就直接請幼兒聽音樂拿沒有顏料的瓶子變魔法。這個環節可以請幼兒分段的欣賞音樂,不要直接變,然后分別請幼兒說說聽到音樂后的感受。而且在這個環節可能是課前沒有交代清楚,在我變魔法的時候,原先是請幼兒邊聽音樂邊看我變出的魔法湯,感受音樂帶來的奇妙。但幼兒就直接把凳子下面的瓶子拿出來和我一起變,以至于在后一個環節拿沒有顏料的瓶子讓幼兒變時,他們明顯就沒有那么高的興致了。等于又重復的變了一次,并沒有什么意義了。在第三個環節聽音樂畫圖譜都是我在畫,而且畫得有大有小,圖譜aba的形式不夠明顯。以至于幼兒不能很好的理解圖譜的意思。這個環節可以請幼兒來繪制圖譜,老師再進行補充。這樣能更好的幫助幼兒理解音樂的節奏和圖譜的結構。這樣能讓幼兒更好的理解曲調漸強、漸快的旋律特點。但在我執教的過程中并不明顯,幼兒也沒有真正的去欣賞過音樂,都是我在引導孩子們聽音樂做動作。把重點放在了做動作上,而不是欣賞音樂上。目標就沒有完成。
在最后請幼兒掌握基本的動作時帶著神奇的魔法布變時,不應該把瓶子一個一個的分發給幼兒,很多幼兒在等待的過程中會有好奇心,有幾個幼兒就試著去搖晃瓶子,顏色都變出來了,對還沒有變出來的幼兒就失去了好奇心。這個環節的設計上應該把瓶子和魔法布放到一個稍微寬敞點的場地,然后請每位幼兒找一個蓋有魔法布的瓶子,聽音樂變魔法。這樣效果可能會更好。
雖然這個堂課的教學目標沒有達到,但孩子們玩的還是很開心,每位幼兒都很認真的在學,再看,在做。通過這次的活動讓我深深的感到,要上好一堂課真的并非易事,需要教師認真的去專研教案,設計好每個環節,還要想到孩子在課堂上的突發狀況,還有回應策略,種種細節問題。課前的教具準備等等。這就需要老師提高自身的素質,平時多看,多問,多學,多研究。還有多寫,把幼兒平時的表現和平時在課堂上突發的狀況記下了,以便在今后的課上能有較好的應對策略。上了一堂課要及時反思,這樣才會有助于提高。
這堂課我有很多的不足之處,但我相信只要我每次認真的實踐總結,一定會有所收獲的。
幼兒園大班教案《小精靈的魔法湯》 篇3
《小精靈的魔法湯》這是一節音樂欣賞活動,樂曲選自約翰·施特勞斯的《加速度圓舞曲》中的第一小圓舞曲,是典型的aba三段體的曲式結構。a段的音樂不斷由弱變強,由慢到快,b段音樂格外輕松活潑,最后回到a段。整首樂曲歡快流暢,有很強的流動感,讓人情不自禁地想翩翩起舞。這種音樂力度、速度產生的變化能帶給孩子愉悅和激情,也能引發孩子情緒的自主表達。
本活動力圖借助圖像符號、肢體律動來幫助孩子對音樂有更直觀的理解和感受,同時將“小精靈制作魔法湯”為游戲情境貫穿始終,幫助孩子富有興趣地反復傾聽感受,富有創意地表達表現。
本活動的目標為:1.感受歡快、流暢的音樂風格,用圖譜來感受、了解aba的曲子結構。
2.運用肢體感應a段的漸強漸快,分辨b段樂句的音樂元素。
3.借助故事情境來想象,體驗傾聽、辨析、互動的樂趣。
今天的整個活動由于我課前對幼兒實際情況了解不足,對于幼兒在活動中的反應沒有預設全面,導致后面有個幼兒在我一開始上課導入時就將這個賦有神秘的魔法湯的答案給揭曉了,導致后面我的提問孩子回應也受到了局限,因為這是家長開放日,家長們的眼睛正一雙雙的注視著我,我頓時也有了緊張感,但憑著自己幾年的教學經驗,我還是將活動即刻稍作調整繼續進行下去。但還是處理的不是很到位,在讓幼兒第一次操作魔法湯時,因為有幼兒知道了秘密,所以沒放顏料的那個操作就可以省略掉了,有點顯得多余。
最后雖然活動是在孩子們激昂的情緒中結束,整個活動看起來少了不少的趣味性,神秘感。活動顯得有些失敗。
還有在細節上,我在操作上也沒有考慮周全,在我演示操作時由于瓶子小放在地上,前排的幼兒把后排幼兒的視線給擋住了。導致我在操作時后排有些幼兒看不清動作,有的還為此時常起身看。
在反思中,我看到了隨機教育策略的重要性,及自己在引導幼兒學習、隨機教育策略方面的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