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教案合集(通用5篇)
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教案合集 篇1
活動目標
1.了解中國地圖的輪廓特征,能在地圖上找到中國的位置。
2.感受到祖國地域遼闊,增強民族自豪感。
3.能友好合作,能利用多種材料制作中國地圖。
活動準備
中國地圖若干張、世界地圖若干張、彩泥、紙皮、彩紙、色筆等
活動過程
1.中國在哪里。
(1)小組合作,尋找中國在哪里。
教師:小朋友們,這是一張世界地圖。把一個地方縮小畫在紙上就成了地圖。請你找找中國在哪里。
(2)觀察中國地圖的輪廓。
教師:中國地圖的外形輪廓像什么?用筆畫國境線,了解祖國疆土的輪廓。
教師:這是什么地方?形狀像什么?(中國臺灣的位置)
(3)廣東在哪里。
師:我們現在生活、學習的地方叫什么名字?屬于哪個省?請指出它在地圖上的具體位置?
小結:中國在地圖上的形狀就像一只大公雞,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我們生活和學習的地方叫,屬于廣東省。
2.中國真大。
(1)找找中國的鄰居。
師:請找一找,中國的鄰居都有哪些國家?(請幼兒用彩筆將中國鄰國的輪廓勾勒出來。)
(2)對比中國與其他國家的大小。
師:請你們將中國和中國的鄰國比一比,然后說說你的發現。
3、制作中國地圖
提供彩泥、紙皮、彩紙等不同的材料,幼兒小組合作,每一小組利用手工材料制作中國地圖。
活動延伸
在科學區投放中國地圖拼圖,供幼兒操作。
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教案合集 篇2
活動目標
1.探索制作圓柱螺旋彈簧玩具的方法。
2.體驗科技小制作的樂趣。
活動準備
1.每人一根約30厘米長的細鐵絲,一根食指粗的圓木棍或筆身為圓形的鉛筆。小兔彈簧玩具范例一個。
2.白板紙、約3厘米長的塑料吸管雙面膠、剪刀、橡皮泥等材料。
活動過程
1.教師出示小兔的彈簧玩具,激發幼兒的興趣。
2.打開玩具外面的包裝,請幼兒觀察玩具里面的秘密:原來小兔的身下有彈簧。
3.教師示范彈簧的做法,請幼兒嘗試制作玩具彈簧。
(1)教師左手拿圓木棍,右手拿細鐵絲,將細鐵絲的一端固定在木棍上,然后開始一圈一圈地往木棍上繞鐵絲。注意:每圈鐵絲螺旋式上升,每圈之間留有一定的空隙,不要太密。纏好后,將木棍從中間抽出,彈簧就做好了。
(2)請幼兒自己嘗試制作彈簧,教師巡回指導,重點幫助有困難的幼兒,提醒幼兒注意安全操作。
4.請幼兒將做好的彈簧固定在橡皮泥底座上,制作喜歡的小動物形象。
(1)可以取白紙板,畫上自己喜歡的小動物,然后將其剪下,粘貼到塑料管上。
(2)將吸管插到彈簧上,玩具就做好了。
(3)教師鼓勵幼兒大膽創作,互相交流,分享成功的經驗。
5.組織幼兒以組為單位交流自己的制作經驗。
活動延伸
可以請幼兒將做好的玩具賣給“超市”,做角色游戲用。
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教案合集 篇3
一、幼兒課前學習活動設計
在生活中存在著許許多多的科學現象,它為我們的生活抵賴了很大的方便。大班幼兒對生活中的科學現象有著濃厚的興趣,但他們已經不滿足于觀察其表面現象,他們更多的喜歡動手去操作,在活動前讓幼兒在家中尋找可沉浮的物品并進行操作試驗,與初步的經驗,為本次活動打基礎。
二、課堂教學活動設計
活動名稱:科學《讓硬幣浮起來》
活動目標:
1、嘗試用多種輔助材料讓硬幣浮起來,感受物體的沉浮變化。
2、大膽猜想并進行驗證,學習記錄沉浮實驗結果將操作材料進行分類。
3、體驗交流、分享經驗的樂趣。
活動重點:嘗試用多種輔助材料讓硬幣浮起來,感受物體的沉浮變化。活動難點:通過操作知道改變某些物體形狀也可以幫助硬幣浮起來。活動準備:一元硬幣、小桶(人手一份)積木、橡皮泥、塑料玩具、瓶蓋、紙船、課件、背景音樂、記錄表、干抹布。
說教法、學法:
教師是幼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1、討論法:與兒童探討生活中的硬幣,然后通過問題法,引發幼兒的好奇心。
2、演示法:通過教師的現場演示,可以讓幼兒直接了解記錄表的使用方法,減少了幼兒盲目探索的可能性。
3、觀察指導法:教師通過敏銳地觀察,能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還能在觀察中發現幼兒感興趣的事情,把握時機,積極引導。
幼兒的學法有:
1、操作法:教師為幼兒創造寬松的環境,讓每個幼兒部有參與的機會,體驗操作與探索的樂趣。
2、記錄法:讓幼兒將探索結果記錄下來,為幼兒討論、交流活動提供依據。
3、體驗交流法:教師組織幼兒進行探討、交流、發展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活動過程:
一、出示一元硬幣,請幼兒猜想,這枚硬幣放進水里會發生什么現象,然后進行實驗驗證。
1、師:今天米妮帶來了一枚硬幣,請小朋友想一想,如果這枚硬幣放進水桶里,它會沉下去還是浮上來?
2、師:剛才有的小朋友說硬幣會浮起來,有的說會沉下去,到底會怎樣呢?我們一起來驗證一下吧!
3、小結:實驗結果和大部分小朋友猜想的一樣,硬幣放進水里就會沉到水里,那是不是所有的硬幣放在水中都會沉下去呢?有的硬幣會不會像剛才小朋友猜想的一樣浮在水面上呢?
4、師:現在請小朋友們想一想,有什么辦法能讓硬幣浮在水面上呢?二、幼兒討論:有什么辦法能讓硬幣浮在水面上,鼓勵幼兒想出與別人不同的方法。
二、請幼兒初次探索,感受輔助材料可以幫助硬幣浮起來。
1、師:剛才小朋友想了很多好辦法,今天米妮帶來了一個百寶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都有些什么?(積木、塑料玩具、瓶蓋、紙船)請你們猜一猜這些材料中哪些材料會使硬幣浮在水面上?哪些不能浮在水面上?老師這里有一張實驗記錄表,上面有和我們一樣的輔助材料,請把你們剛才的猜想記錄在表格中(剛才小朋友們說紙船能幫助硬幣浮在水面上…)那我們呢用什么符號來表示呢?(小朋友)哦!我也想到了個符號表示成功幫助(√)不成功用(×)來表示猜想和記錄。等試驗的時候請你們每個人拿一張實驗記錄表,按照記錄表上的順序一個一個進行試驗并把試驗后的結果像我這樣用自己喜歡的符號或者圖形表示出來。老師每組桌子上放了兩個小盤子,盤子上貼有√、×兩個標記,請把你實驗后能幫助硬幣浮上來的物品放在/的盤子里,不能幫助硬幣浮起來的物品放在×的盤子里,全部操作結束后,請回到老師的身邊把你的記錄結果和我們大家一起分享。
2、幼兒操作,教師巡回指導
3、幼兒分享、交流記錄結果,教師進行整體記錄。
4、小結:通過這個小實驗我們知道能幫助硬幣浮起來的材料有……不能幫助硬幣浮起來的材料有……原來我們可以借助一些會浮的材料來幫助它,硬幣就會浮起來了,有些小塑料瓶蓋盡管自己能浮起來,但卻不能幫助硬幣浮起來,一旦吸水后就會沉下去。
三、第二探索,通過操作知道改變某些物體形狀也可以幫助硬幣浮起來(如橡皮泥)
1、米妮遇到難題了,橡皮泥對我說:“米妮米妮,我也想幫助硬幣浮在水面上請小朋友們想想辦法?”幼兒再次動手操作試驗,探索怎樣讓橡皮泥浮在水面上。
2、分享、交流自己的新發現
3、師:誰用橡皮泥成功的幫助硬幣浮在了書面上?請你來試一試
4、小結:原來有些物體改變形狀后就會浮起來,比如橡皮泥。
四、回歸生活,遷移經驗
在我們生活中類似的現象還有很多,例如:不會游泳的人借助泳圈就能浮在水面上,特款放入水中會沉下去,但是造成了船以后,船就會浮在水面上,
五、課后延伸活動設計
請小朋友們回家找一找還有哪些現象能借助物品浮在水面上,明天來和大家分享好嗎?
課后反思:
我把本次活動分為環環相扣,層層遞進的五個部分,分別為:猜測硬幣沉浮現象—激發興趣、試一試——用多種輔助材料讓硬幣浮起來,感受物體的沉浮變化、說一說——分享交流自己的發現、二次探索一一提升幼兒的生活經驗、生活運用一一活動延伸。
第一部分:猜測硬幣沉浮現象(分為兩個環節)
第一環節猜測硬幣沉浮現象,并嘗試用多種輔助材料讓硬幣浮起來興趣是幼兒最好的老師,本環節我先通過談話、提問、現場演示,充分激發幼兒好奇心。
第二環節貓想、操作、引發幼兒探索的欲望,然后通過啟發性問題“誰有好方法能讓硬幣浮起來?老師帶來的材料中哪些能幫助硬幣浮起來?”激發幼兒對活動的興趣。
第二部分:試一試一用多種輔助材料讓硬幣浮起來,感受物體的沉浮變化,這一部分是突破重點的關鍵。讓幼兒帶著問題去找答案并引導幼兒操作驗證猜想結果。
第三部分:分享交流
通過現場操作,幼兒對自己的翁行了現場驗證,并將結果記錄下來,對操作材料進行分類,互相分享、交流自己的操作過程。隨后教師進行小結:通過這個小實驗我們知道能幫助硬幣浮起來的材料有……不能幫助硬幣浮起來的材料有……原來我們可以借助一些會浮的材料來幫助它,硬幣就會浮起來了,有些小塑料瓶蓋盡管自己能浮起來,但卻不能幫助硬幣浮起來,一旦吸水后就會沉下去。
第四部分:第二探索,通過操作知道改變某些物體形狀也可以幫助硬幣浮起來(如橡皮泥)
最后活動延伸:活動的最后讓幼兒帶著問題回家進行探索,獲取相應的知識經驗為下節教育活動做鋪墊。
活動中孩子們的參與性非常高,積極分享自己的已有生活經驗,對科學活動感興趣,喜歡當一名“探索者”,在探索環節中大部分的幼兒能安靜的當一名探索者,認真操作、驗證、記錄,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個別幼兒驗證后發現自己的驗證結果和猜想一致十分開心的和同伴進行交流這影響到了小朋友自己去探索去發現,應在探索活動前提出相應的活動要求,在這個環節中我沒有明確活動要求。孩子們在實驗、分享環節中能積極交流自己的發現和已有經驗,完成操作體驗到了實驗的成功感。但在整個活動中我沒有設計合作的環節,這樣缺少了幼兒合作的機會,應培養幼兒的合作學習。因為孩子們即將升入小學應注意加強幼兒之間的討論、交流,擴大他們的信息量。與此同時引導幼兒多聽聽別人的想法,讓他們在與別人合作的過程中學習共同做事,發展交往、協作能力,為升小學班做準備。這是我環節中缺少的地方也是需要調整的地方。在二次探索的環節面對橡皮泥,孩子們能在老師的引導下嘗試用團、壓等方式將橡皮泥的形狀進行改變,但是放入水中后還是會沉下去,在這個環節我引導的時候主要是提示幼兒改變橡皮泥的形狀沒有給孩子更多的提升,可以提示幼兒變成小碗、小杯子等,開拓孩子對形狀的了解。在幼兒回答問題時幼兒應是活動的主導,在這個環節中我卻是主導,沒有讓孩子們用語言過多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和發現,在活動中老師應多引導,孩子會發現問題,會提出問題:應鼓勵孩子能夠用已有的經驗或新的觀察來回答問題:相信他們的能力,放手讓他們去做:我也愿意與孩子們一起尋找答案。
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教案合集 篇4
設計意圖
《綱要》明確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空氣無處不在,它與人們的生活緊密聯系,但對于中班幼兒的孩子,空氣是非常抽象的概念。因此我為孩子提供豐富的操作材料,讓孩子通過小實驗和游戲,調動眼、腦、手等多種感官去發現空氣的秘密,使幼兒變被動者為主動學習者、探索者,從而發愛科學的情感。
活動目標
1.初步了解空氣是看不見、摸不著、無色無味、無處不在的氣體。
2.喜歡進行小實驗活動,積極探究空氣的秘密。
活動重難點
知道空氣的的特性,即空氣是看不見、摸不著、無色無味、無處不在的氣體。
活動準備
1.物質準備:
(1)裝有適量水的透明方形魚缸5個,沙子、粉筆、塑料瓶、方糖、蓮藕適量。
(2)使用過一次的透明塑料袋。
(3)教室平面圖、記號筆若干。
(4)教學ppt。
2.經驗準備
幼兒對教室的平面圖已經有充分地認識。
活動過程
一、以小實驗導入,激發幼兒興趣
1.教師:今天來了一位神秘的客人,它就藏在老師準備的材料里,我們一起把它找出來吧!
2.介紹材料,講解操作方法。
(1)介紹小實驗材料。【課件顯示5種實驗材料圖片】
教師:我們的材料有沙子、粉筆、方糖、塑料瓶和蓮藕。
(2)講解實驗操作方法。【課件出現透明魚缸圖片】
教師:請你選擇一種操作材料,放到水里,看看會發生什么好玩的事情。
3.幼兒進行實驗,教師引導幼兒注意觀察實驗現象。
4.實驗結束,請幼兒說一說:你看到了什么?
5.教師小結:從實驗材料里冒出來大大小小的氣泡就是空氣。【課件出現透明魚缸中冒氣泡的圖片】
二、探究空氣在哪里
1.教師:我們的身邊有空氣嗎?我們能捉住它嗎?
請個別幼兒嘗試用透明塑料袋裝空氣后,教師示范并將袋口放入裝有水的透明魚缸中,請幼兒觀察是否有氣泡冒出。
2.游戲:捉空氣
(1)教師:除了我們的身邊有空氣,我們的教室里會有空氣嗎?請你去找一找,用塑料袋把它抓住。 (2)幼兒在教室活動區內自由游戲。
3.集體分享:你捉住空氣了嗎?在哪捉住的?【出示教室平面圖】
教師根據幼兒的回答用記號筆在教室平面圖上做相應的標記。
4.教師小結:小朋友在教室的很多地方都找到了空氣,空氣就在我們身邊,我們的周圍到處都有空氣。
三、探究空氣的性質
1.看一看、聞一聞、嘗一嘗、摸一摸。
教師:既然我們的周圍到處都有空氣,小朋友睜大眼睛看一看,空氣是什么顏色的?用鼻子聞一聞,空氣是什么氣味?用舌頭嘗一嘗,空氣是什么味道?用手摸一摸,摸得到空氣嗎?
2.教師小結:空氣是看不見、摸不到、沒有顏色沒有味道的氣體。
四、感知空氣的本領
1.教師:你見過的、玩過的什么玩具里有空氣?【課件顯示球、游泳圈、充氣堡壘圖片】 2.和空氣做游戲
教師:一位聰明的哥哥還想到了一個和空氣做游戲的的新方法,我們一起來看看吧!【課件播放游戲玩法視頻】
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教案合集 篇5
活動目標:
1、通過操作探索輪子的作用。
2、發揮幼兒的創造性,培養探索精神。
3、鍛煉口語表達能力。
活動準備:
汽車玩具、三角形、正方形積木玩具、有輪子的盒子和沒輪子的盒子。
購物車運沙袋和兩人抬沙袋;②可拉動的行李箱和背著旅行袋;3、場地布置:運物路線(圓形、雙圓)可接力的站點(兩種顏色的點)。
4、區角操作材料:①圖畫紙、彩筆;②紙盒、輪子、雙面膠、繩子等;③展板(展出幼兒作品)活動過程:
一、玩中生趣,直接導入(師:今天,老師給你們準備了許多東西,可以在桌子上玩,也可以在地上玩,請小朋友試著玩一玩你面前的東西,看看誰玩的方法多、最有趣。)二、分類游戲,討論探知:
快速把它們放進這個籃子里。好,小朋友們真能干,現在到我這里來。《伸手招呼幼兒過來,幼兒圍坐在老師身邊》
2、小朋友來看,你能告訴我這些玩具為什么能滾動嗎?幼:他們有輪子。
3、師:哦!因為它們有輪子,所以才會滾動。那如果我們用長方形和三角形做輪子會怎么樣呢?可以讓幼兒用動作表現出來。
4、師:那有了圓形的輪子有什么好處呢?師:還有嗎?
三、實驗感知:
教師請幼兒分組推動有輪子和沒輪子的盒子,然后報告試驗結果,哪一個盒子更容易推動。
1、師:現在我請小朋友自己來試一試,想一想,輪子還有什么作用呢?看這里老師準備了兩個不同的盒子,一個是有輪子的,一個是沒輪子的。現在我們分成四組,去試一試哪一個盒子更容易推動。(幼兒分組進行實驗) 小朋友們,你們知道哪個盒子更容易推動了嗎?舉起來讓我看一看。
2、師:小朋友剛才都試過了,有輪子的盒子輕輕用力就能走很遠,而沒有輪子的盒子,要用很大勁才能往前走一段路。(教師邊說邊示范)這樣看來有輪子的盒子要比沒有輪子的盒子更省力一些。
四、操作對比(輪子的省時省力的功能)師:老師為小朋友們準備了幾件有意思的東西,現在請小朋友一起來看一看都有些什么?教師出示物品(兒童購物車和米袋)。現在我們來像運動員一樣玩個接力賽,這里有兩個跑道,一個跑道一組小朋友,現在老師把你們分成四組,我們按箭頭的方向進行運物比賽,看看那個組能輕松獲得勝利。①用購物車運沙袋和兩人抬沙袋;②可拉動的行李箱和背著旅行袋;師:小朋友都參加比賽了,比賽結束了,你們有什么想法?你運物的時候怎么樣做會既節約時間又力氣呢?
五:拓展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