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有趣的滾動》教案(精選6篇)
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有趣的滾動》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初步了解不同物體有不同的滾動路線。
2、自主探索出三類物體的滾動路線,并嘗試記錄。
3、在游戲中體驗合作探索的樂趣,產生進一步探索物體滾動路線的興趣。
活動準備:
1、收集各種物品:罐頭、杯子、球、紙盒、積木等。
2、小棒8根。(為游戲《趕小豬》而備的趕“豬”棒。)
3、大記錄紙一張,記號筆一支。
活動過程:
一、第一次探索:哪些物體會滾動?
在活動室里散放著紙杯、茶葉筒、球、塑料盒、積木等各種物品。
1、找一找:“小朋友,這里有我們平時用過、玩過的東西,請你們把會滾動的東西找出來。”
2、玩一玩:請你們玩一玩,為什么這些東西會滾動呢?
3、說一說:為什么這些東西都能滾動?
二、第二次探索:物體滾動的路線是怎樣的?(活動重點)
1、游戲:滾進球門。
老師介紹游戲玩法:小朋友兩兩一組,一人分開雙腳做球門,一人滾動物體進球門,輪流進行。
2、集體交流,并嘗試記錄物體滾動的路線。
哪些小朋友的東西滾不進球門?”(幼兒回答、交流后,請幼兒把這些滾不進球門的東西都送到前面來,這樣可以讓大家看得更加清楚。)
為什么這些紙杯、方便面筒、肯德基筒就滾不進球門呢?(教師進行演示)
出示大記錄紙:誰能來記錄一下它們的滾動路線?
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有趣的滾動》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對滾動的物體產生興趣,發現滾動物體的形狀特征。
2、探索滾動軌跡與物體形狀之間的關系。
3、嘗試運用繪畫記錄的方式表達、交流物體滾動的軌跡,發展學習的自主性。
活動準備:
三角形、梯形、方形積木;海洋球、玩具球;一次性杯子、圓臺形的化妝品瓶子;電池、透明膠帶等物體;記錄卡片16份、小筐8個、PPT。
活動過程:
一、引入活動,激發幼兒興趣。
1、出示一圓形物體,操作滾動。
師:這是什么?
幼:球師:老師把它輕輕一推,看它怎樣了?
幼:向前運動、動了、滾動……師小結:像這個球一樣咕嚕咕嚕往前轉動我們叫它滾動。
二、出示操作材料,幼兒自由選擇物體,進行實驗操作。
師:老師還給大家準備了一些好玩的東西,看看有些什么?(揭密神秘袋,幼兒了解操作的材料)師:請小朋友去玩一玩、試一試,看看哪些會滾動哪些不會滾動?然后給它們分一分家,把它們分別放在相應符號的筐里,并填寫好觀察記錄表(一)。
個別指導:你玩的是什么?你把它放在哪個筐里了?為什么?要求幼兒講述自己的操作過程。
師幼共同總結實驗結果。
師:大家幫這些東西分好了家,我們來看看能滾動的筐里放了哪些東西?幼兒說物品,教師在記錄紙上貼上這些物品的標記圖。
師:請小朋友仔細觀察一下,為什么這些物體能滾動?這些東西不能滾動?
小結:這些沒有角的圓圓的東西,只要對它們用點力,它們就能滾動。
三、幼兒再次自由操作材料,探索圓形物體滾動軌跡的不同。
師:這些圓圓的東西它們滾動時走的路線一樣嗎?請小朋友再次玩一玩。這次要仔細觀察,把它們滾動時走的路線畫在你的記錄紙上。
個別指導:你玩了什么?它滾動時走的路線是什么樣的?
幼兒說自己的操作發現,教師征求大家意見后記在大記錄紙上。重點講述球體的滾動路線。
師:從這張大記錄表上你能發現哪些東西在滾動的時候走的路線是一樣的。為什么它們走的路線會一樣?
小結:(邊小結邊貼上相應的球體標、圓柱體、椎體標記):像皮球、海洋球它們的身體都是圓球體,走的路線是曲線。像透明膠帶、電池它們的身體是圓柱體,走的路是直線。一次性杯子、化妝品瓶子身體一頭大一頭小,走的路是圓圈。也就是說不一樣的形狀它們滾動時走的路也就不一樣。
我們把這些物體滾動是走的路叫滾動的軌跡。物體運動的軌跡對我們的科學發明非常有幫助(出示PPT,請幼兒分別說說圖片上可以滾動物體與實際生活的聯系)。
我們的航天飛船駛入太空都要設定好軌跡,這樣才能取得成功。我們小朋友從小學習科學知識,長大了也可以成為一個科學家、發明家。
四、活動延伸:
這個筐里還有一些不能滾動的東西,你能想出好辦法,讓它們也滾動起來嗎?然后再去發現它們的滾動軌跡。
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有趣的滾動》教案 篇3
一、活動目標:
1、對滾動的物體發生興趣,發現滾動物體的形狀特征。
2、探索滾動軌跡與物體形狀之間的關系。
二、活動準備:
方形積木若干和球、木棍等各種圓的物體。
三、活動過程:
(一)幼兒自由操作材料,發現滾動物體的形狀特征。
1、出示一圓形物體,操作滾動。
小朋友,這是什么?它怎么樣了?還有哪些東西會滾動呢?(幼兒自由發言)
2、幼兒自由選擇物體,進行實驗操作。
3、教師幼兒共同總結實驗結果。
〈1〉你玩的是什么?你是怎么玩的?為什么它們會滾動呢?
〈2〉引導幼兒講述自己在玩中的新發現、新問題。
小朋友,在玩的時候,你還發現了什么問題?(啟發式提問:它們滾得一樣嗎?有什么不同?)
(二)幼兒再次自由造作材料,探索圓形物體滾動軌跡的不同。
為什么有的物體滾一下不動了,有的能滾很遠。有的可以到處滾,
有的卻朝一個方向滾。為什么有的滾得很直,有的會拐彎。
(三)幼兒再次操作材料,探索滾動軌跡與物體形狀之間的關系。
1、幼兒自由選擇材料進行實驗操作。
2、幼兒表達自己的想法:為什么物體滾動的軌跡不同。
3、教師操作兩種不同的形狀的物體,驗證幼兒猜想。
4、師幼共同交流實驗結果:物體的滾動與它們的形狀有關系,茶葉筒可以滾直是因為兩頭是一樣粗的,一次性紙杯滾不直是因為兩頭粗細不一樣。
(四)幼兒滾動自己身體
小朋友,我們的身體也會滾動,大家一起試一試。
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有趣的滾動》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初步了解不同物體有不同的滾動路線。
2、自主探索出三類物體的滾動路線,并嘗試記錄。
3、在游戲中體驗合作探索的樂趣,產生進一步探索物體滾動路線的興趣。
4、培養幼兒觀察能力及動手操作能力。
5、在交流活動中能注意傾聽并尊重同伴的講話。
活動準備:
1、收集各種物品:罐頭、杯子、球、紙盒、積木等。
2、小棒8根。(為游戲《趕小豬》而備的趕“豬”棒。)
3、大記錄紙一張,記號筆一支。
活動過程:
一、第一次探索:哪些物體會滾動?
在活動室里散放著紙杯、茶葉筒、球、塑料盒、積木等各種物品。
1、找一找:“小朋友,這里有些我們平時用過、玩過的東西,請你們把會滾動的東西找出來。”
評析:開放、自由的空間很快調動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2、玩一玩:請你們玩一玩,為什么這些東西會滾動呢?
評析:這個時候,幼兒手上拿著自己找到的會滾動的東西,開始有些興奮了,都忍不住想把它放在地上滾一滾,玩一玩,那么作為教師,應給予幼兒自由玩的空間,但并不是讓幼兒毫無目的地玩,而是帶著問題去玩。這個問題就是:想一想,為什么它們都能滾動呢?讓幼兒在玩中發現,玩中思考,初步感知能滾動物體的特征。
3、說一說:為什么這些東西都能滾動?
評析:幼兒帶著問題自由玩,對問題的答案已經有了自己的想法,都急于想把自己的觀點告訴大家,這時老師及時給予幼兒大膽表達的機會,幼兒自由發表意見,老師適當引導,總結出答案:因為它們總有一個地方是圓的,所以會滾動。
二、第二次探索:物體滾動的路線是怎樣的?
1、游戲:滾進球門。
老師介紹游戲玩法:小朋友兩兩一組,一人分開雙腳做球門,一人滾動物體進球門,輪流進行。
評析:這個游戲的優點在于,縮短了幼兒等待游戲的時間,一個人滾動物體時,兩個合作伙伴能同時觀察,共同探究發現不同物體的滾動路線,有助于發展幼兒的合作能力,增加更多的相互交流與協作的機會。在幼兒游戲過程中,老師所做的就是觀察與傾聽,必要時和孩子們一起玩,做幼兒探究活動的支持者和鼓勵者,最大限度地放手讓幼兒通過親身經歷去發現,讓幼兒體驗發現的樂趣,成功的快樂。通過這個游戲,幼兒會發現,有的東西滾不進球門。小組的兩個合作伙伴對發現的這一現象進行了質疑、思考、討論。這時,老師作為活動的引導者,有必要帶領全體幼兒對這一發現作一個總結和提升。
2、集體交流,并嘗試記錄物體滾動的路線。
老師:“哪些小朋友的東西滾不進球門?”(幼兒回答、交流后,請幼兒把這些滾不進球門的東西都送到前面來,這樣可以讓大家看得更加清楚。)
老師以驚奇的口氣提出疑問:“咦,為什么這些紙杯、方便面筒、肯德基筒就滾不進球門呢?”幼兒思考、討論。
當幼兒回答出“這些東西都是一頭大一頭小的”、“滾動的時候會轉圈”等答案時,老師及時作現場演示,讓幼兒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觀點和想法的接納、重視和贊賞,同時也可以讓全體幼兒對圓錐臺滾動時會轉圈這一科學現象有一個更深刻的印象。這時再請幼兒上來在大記錄紙上記錄它們滾動的路線,幼兒都躍躍欲試。在記錄出圓錐臺滾動路線的基礎上,再來記錄圓柱體和球體滾進球門的路線對幼兒來說就更容易了。
評析:在這一環節里,幼兒學會了記錄,懂得了當自己在科學探究中有了結論或觀點時,可以通過記錄把他們呈現出來,讓幼兒了解如何真正地“做科學”,培養尊重事實的科學態度。
三、第三次探索:圓柱體和球體滾動時哪個更靈活?
1、游戲“趕小豬”。
老師介紹游戲玩法:這是一個三人合作的游戲,小朋友自愿組合成三人組,其中兩人做小樹,一人分別趕“皮球小豬”和“圓筒小豬”,在“兩棵小樹”中間繞“8”字型走,三人輪流進行。
評析:上一個環節中,幼兒已經自主探索出三種物體的滾動路線,但對圓柱體和球體滾動路線的異同還沒有一個客觀的認識。作為教師,有必要為幼兒提供更進一步的觀察、經歷、體驗的機會,讓幼兒探究出球體、圓柱體的外型與它們滾動路線之間的相互關系。這也是本次活動的難點。為了解決這一難點,老師在這個環節中首先設計了一個三人合作的游戲——趕小豬。這個游戲巧妙之處在于,幼兒在趕這兩種小豬繞“8”字走時,由于圓柱體和球體的不同特性,幼兒趕著它們轉彎會有很明顯的差別,一定會有不同的感覺,為順利解決活動難點埋下伏筆。教師在游戲中繼續扮演活動支持者的角色,對幼兒的探究活動盡量不去打擾。
游戲結束后,老師提問:
“剛才,我們趕了‘圓筒小豬’和‘皮球小豬’,你有什么感覺?”
“為什么‘皮球小豬’好趕,‘圓筒小豬’就難趕呢?”
評析:這一問題給了幼兒較大的發散思維空間,由于幼兒都分別趕過這兩種“小豬”,有了親身的經歷和體驗,所以都有話說,樂于說。根據幼兒的回答,老師提出第二個問題:“為什么‘皮球小豬’好趕,‘圓筒小豬’就難趕呢?”幼兒經過思考和觀察發現圓柱體是一個長長的圓筒,而皮球從各個角度看上去都很圓,由于它們形狀上的不同,導致它們在滾動的時候出現了不同的結果。教師這時及時演示,同時請幼兒上來說一說,指一指,并注意肯定和贊賞幼兒的發現,在此基礎上總結出:從上到下一樣大的圓筒,我們把它往哪兒推,它就只能往一個方向直直地滾去,轉彎時不靈活,而皮球可以向四面八方任意地滾動,很靈活。
得出結論后,讓幼兒在記錄紙上補充出球體可以向各個方向任意滾動的路線。
四、結束活動
老師小結活動情況,對積極參與游戲和探索的幼兒給予表揚,并提出問題和要求:“你們還在哪兒看到過會滾動的東西?它們滾動的路線又是怎樣的呢?請你們回去找一找、滾一滾,把它們滾動的路線也畫下來,帶到幼兒園來給大家看。”
評析:會滾動的東西不只局限于課堂上幼兒所看到的,在生活中還有很多,幼兒對它們依然有好奇和疑問,于是老師順理成章地在活動小結以后向幼兒提出問題和要求,讓幼兒課后繼續進行滾動路線的探究和記錄活動。
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有趣的滾動》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初步發現滾動物體的形狀特征和滾動的軌跡。
2、激發幼兒探索事物的興趣。
活動準備:紙杯、膠棒、冰激凌杯、衛生紙紙芯、三角形和方形積木、盒子。
活動過程:
一.幼兒自由操作材料,發現滾動物體的形狀特征。
1、出示物品,引起幼兒興趣。
師:“小朋友看一看,老師為大家準備了什么?今天先請你們來玩一次前面的這些東西,我們來看看哪個東西最容易滾起來”
教師提出要求:1、每人選一個物品。 2、放在地上用手輕輕推。
師:“哪個容易滾起來的,我們就放在笑臉先生的家里,不容易滾起來的,放到哭臉先生的家里。”
2、幼兒自由選擇材料,進行實驗操作。
3、教師和幼兒共同總結實驗結果。
師:“我們來看看笑臉先生和哭臉先生家里都有誰?”請個別幼兒來試一試。讓幼兒自己驗證實驗的結果,糾正錯誤。
4、提出問題,幼兒討論。
師:“剛剛我們第一次玩了這些材料,現在有一個問題,為什么哭臉先生這邊的東西不容易滾起來,而笑臉先生這邊一下就可以滾起來呢?”
幼兒自由討論,發現滾動物體的特征。圓圓的東西容易滾起來。
二、幼兒再次自由操作材料,探索圓形物體滾動的軌跡不同。
1、提出疑問,讓幼兒猜想。
師:“剛才我們玩的時候,你有沒有發現在笑臉先生家里圓圓的東西,它們滾起來的時候走的路線是怎么樣的?”幼兒表達自己的想法。有的滾得很直,有的會拐彎。
2、幼兒選擇材料再次操作,記錄實驗結果。
師:“我們再玩一次笑臉先生家里的東西,輕輕的滾起來,看看它走路是直線還是拐彎的?”讓幼兒體驗直線走和拐彎走。
教師提出要求:1、選擇一個圓圓的東西輕輕的滾。2、把它滾的路線畫下來。
3、教師總結:雖然都是圓圓的都會滾的東西,但是它們滾的路線是不一樣的,上下一樣大小滾出來的路線就是直直的,有大有小的滾出來的路線就會拐彎。
三、活動延伸
師:“在我們的教室里有哪些圓圓的可以滾的東西呢?”咱們下節課把它們都找出來,用剛才的方法,看看它們滾起來的路線是直直的還是會拐彎的。”
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有趣的滾動》教案 篇6
每天的戶外活動中,孩子們最喜歡的就是踢球活動。追趕著在地面上滾動的球,球老是很調皮的滾來滾去,非常的不聽話。因此,我選取了關于滾動的這個題材。本次活動,源于幼兒的生活,能從幼兒的興趣點出發,因此孩子們都十分的感興趣,能參與到活動中去。
本次活動的目標設定有兩點:
1、 對滾動的物體發生興趣,發現滾動物體的形狀特征。
2、 探索滾動軌跡與物體形狀之間的關系。
目標的制定符合我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從做中學、玩中學來達到本次活動的教育目標。通過教師的組織與示范,幼兒自己動手去發現滾動物體的形狀特征和滾動的關系。并讓幼兒自己說出什么形狀的物體能滾動,為什么? 但是在目標的第二點還未能很好的達到預設的效果。
活動后我也總結出了自己在本次活動中存在的一些不足:
1、幼兒動手去探索滾動物體的形狀特征后,沒有很確切的把滾動物體的形狀特征總結出來,沒有達到本環節的活動效果。
2、在第二次操作探索滾動軌跡和物體形狀之間的關系這個環節中,對幼兒操作要求不夠明確,使幼兒在操作時沒有認真的去觀察。
3、在第二次操作中提供的材料不夠豐富,導致幼兒在探索滾動軌跡和滾動形狀上不能有明顯的特點。
4、沒能很好的組織幼兒進行活動,導致活動時的常規有些混亂,個別幼兒都只顧著玩這些材料,不能很好的按要求去操作,因此在活動目標的達成上就顯得有些不足。
5、活動中不能很全面的觀察到全體幼兒。
通過這一次的科學活動,我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我也將在下次活動中注意調整自己的教學方式和方法,更好的促進活動效果更好的提升。希望每一次的活動都能比上一次有進步,讓孩子們在游戲活動中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