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霸王龍》活動反思
《我是霸王龍》這個繪本是日本作家宮西達也的一個作品。講述了因為小翼龍的善良感動兇殘的霸王龍的故事。畫面色彩對視覺很有沖擊,用了大量的對比色。奠定了整個繪本的基調,暗示了翼龍和霸王龍不同的性格以及隱藏的危險,同時也渲染了小翼龍面對受傷的霸王龍的糾結。從整個繪本的基調色彩看,這不是一部能夠讓人閱讀了舒心的繪本,但是故事的內容卻感動了讀者的心。深入繪本,不光是繪本里兇殘的霸王龍被翼龍的善良感動了。我們也被翼龍的善良和霸王龍的遺憾打動了,也許這就是這本繪本的魅力所在。一開始出示繪本故事的時候,引起注意的是男孩子。他們對封面上的恐龍引起了注意,在晨間區域的時候要求老師為他們講這個繪本。但是晨間區域的時間是不夠一個繪本的閱讀的。到了中班,想要細細體會一個繪本,一個活動的時間也不夠。因此,中班階段的繪本活動,就不應該只是給孩子閱讀,而要讓孩子學會怎樣自己閱讀。據此,我對原來繪本活動的目標進行了適當的修改。第一次活動之后,我發現了幾個問題:1.由于繪本故事過于冗長,在中班活動時間內難以達到活動目標。2.幼兒到最后的結束部分,已經難以激發對繪本的興趣,整個活動也就倉促結束。3.在活動過程中,帶領幼兒閱讀回顧整個故事,時間完全不夠。
鑒于以上問題,對于活動設計我又作了調整,直接在活動前面告知幼兒繪本名字。刪去了完整欣賞故事錄音的環節,提取有針對性的故事內容并提出要求,增加幼兒對霸王龍和小翼龍的前期經驗,能更好的讓幼兒理解故事。第二次活動的時間比第一次活動少了許多。為了增加故事的情感氛圍,我在故事末尾增加了環節讓幼兒續編故事,讓孩子在故事完結時留在故事情緒中。續編故事能夠很好的給教師一個反饋,檢查幼兒學習情況。
第二次活動一開始,我從孩子的經驗入手,請孩子說一說霸王龍是一種怎樣的恐龍,加深對霸王龍的認識,為接下來的繪本閱讀打好基礎。觀察封面時沒有讓孩子無休止地猜霸王龍可能和誰發生什么事。而是讓孩子直接猜一猜故事可能講的是霸王龍和誰的故事,把故事的人物聚集在一個點上,讓孩子有興趣往下看。接下來以配樂(班德瑞《春野》)講述小翼龍在爸爸媽媽的撫養下健康成長的段落,中間不插任何提問,讓孩子感受故事段落和事件的整體感。然后,提問爸爸媽媽市怎樣用心撫養小翼龍長大的,并讓孩子們學一學他們的動作和話,感受父母對小翼龍的愛。這里用的時間過短,可以再多一點時間分角色讓孩子充分體驗一下。在霸王龍受傷后環節,我讓孩子先想一想如果你是小翼龍,你會怎么做。孩子分成了兩派,絕大多數贊成小翼龍趕快逃走,小部分贊成幫助霸王龍。這時候,我應該讓孩子們有所爭議,但又草草肯定了小部分的孩子,沒有挑起活動中的小高潮。孩子們的感情真是細膩,所以感動的同時也要讓孩子遷移到生活中,繪本教學還是通過繪本遷移幼兒的生活,而不是圍繞繪本的故事內容,觀察圖片。延伸環節可以讓孩子說說父母對自己的愛,還有他曾經幫助過的人或幫助過他的人。不管是第一次活動,還是第二次活動,帶給孩子們的震撼是顯然的。正如有的老師說,我從來沒有看到過孩子們上課有今天這么投入。他們的參與,對于作品畫面的表達,對氛圍的共鳴,都是非常生動的。同一個閱讀活動,經過不同的環節,對于整個活動的效果會產生不同。環節中任何一個因素的改變,也影響著孩子對作品的理解和共鳴。研討課讓我感受到了有效課堂的無限深度,對于繪本閱讀,我越來越不敢在課活動開展之前斷言哪一種處理會給孩子帶來更好的體會。我所能夠做的,只有盡可能還原作品本身的韻味,還原孩子的學習方式,以孩子的學習方式來幫助、引導孩子學習,盡可能創造多種通道,讓孩子浸染在作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