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學《紙的吸水性》教學反思
“紙的吸水性”這節科學活動的教學目標是:1.發現紙有吸水性,并且不同質地的紙吸水性是不同的。2.探索蠟光紙不怕水的秘密,尋找生活中不怕水的紙。在材料準備上我給給幼兒準備了三種不同質地的紙,分別是蠟光紙、報紙、餐巾紙,在這幾種紙中,我發現幼兒對報紙和餐巾紙都比較熟悉,對蠟光紙、不是很熟悉。
在活動的開始,我先讓幼兒感知這幾種紙的質地,比較不同,讓他們在看看、摸摸、比比中,知道有的紙光滑,有的紙很軟,有的紙更光滑,有的紙厚點,有的紙硬點。接著讓幼兒猜測三種如果折成紙船放入水中會怎么樣?猜測后再進行實驗,讓幼兒觀察小船放到水里會怎樣?哪種紙船沉得快?通過幼兒自己的觀察和發現,讓幼兒了解不同紙張吸水性也不同,使幼兒能在操作中感知紙的吸水性不同與紙船沉浮快慢之間的關系。讓幼兒能在自己實踐中得到知識,讓幼兒了解不同的紙吸水速度是不同的,誰吸水吸得快,誰就下沉得快。最后一環節通過對蠟光紙的探索在找找生活中不怕水的紙。
整個活動下來整體的感覺還是不錯的。本次活動設計也是參照教案,活動通過猜測在驗證讓幼兒在操作中掌握了解紙的吸水性。環節緊扣層次分明。不過活動中也存在著很多的不足。如提供給幼兒的材料太少,指向性過于明確,感覺小朋友就像是操作工,是在老師的牽引下完成猜想和整個實驗過程因此隨之帶來的直接就是對孩子控制比較多。因幼兒折紙船這部分在課堂上進行會很費時間所以我將這一環節直接改為直接把紙放到水里。
科學活動往往操作的比較多,我班個別小朋友特好動,操作中會搗亂影響其他孩子,所以常規也出現了一些問題。我認為作為一名一線教師,將對班級常規帶好的一個前提條件是對本班幼兒能有全面的了解。因為幼兒之間本身就存在著年齡和生理上的差異性,教師如果能對每個幼兒都能熟悉,了解幼兒的個性習慣,并結和幼兒的這些習慣特點才能制出符合本班幼兒發展的常規管理方法。我相信也會把它管理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