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不合群案例分析
案例1.放飛“鳥籠中的金絲雀”—缺乏交流,單元樓造就孩子的不合群
情景再現:光光進入幼兒園的時間不短了,但是遲遲不能適應。早上來園,總是用戒備的眼神看著同伴和老師,雖然不哭也不鬧,可是卻老是一個人獨處在一個角落里,即不參加到小朋友中間來,對孩子們開展的游戲活動也不感興趣。看著光光瘦小的身體、難得有笑意的臉蛋,老師也經常會心生憐意,主動和他拉近距離,逗他開心,可即使是善意的親近,他也總是抗拒。光光不僅抗拒老師,也抗拒自己的小伙伴。除了喝牛奶、吃點心的時間,其它任何時候都不喜歡和大家在一起。每當闖了禍后受老師批評時,他就更加沉悶、孤獨,對別人不理不睬,讓家長和老師對他的狀況更加的憂心。
分析:針對這些現象,和家長的一些交談,才知道光光出現不合群的現象是有原因的。孩子長期住在高樓里,爸爸媽媽工作忙,很少和孩子在一起,平時只有一個保姆陪伴。一是因為住樓房,幼兒與外界的接觸與小朋友交往的機會大大減少,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幼兒身心協調發展的機會,也不能滿足幼兒好玩的天性,使幼兒失去心理健康發展的基礎——交往活動。這樣的孩子盡管有吃有穿,但是幼小的心靈是孤獨的,于是孩子變得越來越內向,逐漸地失去了天真活潑的性格,慢慢的變得性格孤僻。
二是成人對幼兒心理健康問題的忽視和不正確的教養態度,也是幼兒不合群產生的主要原因。光光的爸爸媽媽都忙于工作,忽視了孩子在成長期中給孩子正確的引導和創設良好的交往活動的機會,幼兒好動好玩的天性受到了壓抑,孤獨感、壓抑感的產生,甚至形成孤僻、不合群的不良性格不足為奇。有時家長寧肯花大價錢給孩子買現代化的玩具,聘請保姆,也不準孩子離家半步。實際上很多孩子是渴望交流的,只是他們因為年紀小,還不知道怎么和別人交流,遇到一點挫折又沒有得到及時緩解就極容易封閉自己,特別是3歲入園前后有一定交往能力和交往取向的小孩要特別注意。
案例2.讓我們真正愛孩子——家庭過分保護和溺愛造就孩子的不合群
情景再現:一天,丁丁跟小朋友玩游戲,沒一會兒,因為一點小事與小朋友發生沖突,哇哇大哭起來。丁丁就是碰不得一點小事,還沒怎么樣就大喊大叫,很難和小朋友和平相處。
玲玲是個膽小的孩子,無論什么時候出去玩時都要家人跟在左右,看到幾個小朋友在那里玩沙子,他也很想過去玩,但還是要拉著媽媽的手一塊去。
分析:現在很多家庭都只有一個孩子,獨生子女成為家中眾多成人關懷,照顧的惟一對象,并且成人對孩子的愛往往存在單向、片面、溺愛這三種現象,容易形成幼兒自我中心的心理。進入集體生活中很難與他人交往,不能與人友好相處,更談不上謙讓他人,其后果會導致幼兒獨處,被孤立,缺乏人際交往所必要的交往經驗和能力。像這類幼兒一旦進入集體活動或陌生環境,心理上會產生一種距離感,還會產生不安全感和恐懼、焦慮心理,反映在行為上,就會表現為膽小、喜歡哭,孤僻、不合群。
很多不合群的孩子對家長有強烈的依賴感,生活自主能力差,什么事情都要成人幫助,這時家長千萬不能“有求必應”,總是代替他去把事情做好,使孩子把這種習慣遷移到幼兒園中,引起同齡伙伴的反感,造成孩子處境的孤獨。家長應該在日常生活中從小處著手,教導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經常讓他們幫助成人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這樣才利于孩子在適應社會的過程中,成長為一個身心健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