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繪畫《阿嚏》課后反思
亮點:
1、目標定位較好,能體驗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并具有一定的挑戰性。
第一研活動目標:比較偏向于語言領域的目標定位。
l運用不同的圖形表現動物的基本特征,增強有意記憶能力。
l發現故事不斷循環的線索,感受故事情境的幽默。
第二研活動目標:不僅有技能的體現,也有情感的體驗,并且突出活動的重點。
l運用同種圖形的不同形式進行組合,大膽表現動物的基本特征。
l感受故事情境的幽默,樂于畫畫、說說故事內容。
2、活動設計重點突出、環環相扣,從簡到難、過渡自然。
教師的提問與小結簡煉突出重點,并始終圍繞“同一種圖形的組合表現動物的基本特征”這一目標展開。活動以故事為主線貫穿功于整個活動中,以故事情節進行過渡十分自然。
3、教師以兒歌式的指導語將“抽象”變為“具象”,引導幼兒觀察與思考。
在教師示范環節中,公雞半圓形的身體描述為:“直直線下彎彎線,里面還有一個小半圓。”教師又以自編謎語讓幼兒邊看邊想接下來是誰出場了:“直直邊下尖尖角,尖尖角邊短短毛,直直邊上尖尖耳,一對眼睛細又長。”通過前期的鋪墊,在幼兒聽故事作畫中也起到了一定指導暗示作用。
4、抓住各環節的關鍵點,以層層遞進的觀察法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
比如:教師在示范的同時提問:“蜘蛛是由什么圖形組成的?這個圖形有什么不同?”“公雞身上的半圓形除了大小不一樣,還有什么特點?”
不足:在評價交流環節中,教師的評價方法有待于進一步的思考。
我的建議:
1、教師的評價可以改為讓幼兒聽故事畫畫完成后,以自主觀察的方法進行“五角星”的評價。即選出自己認為最好的一張畫并貼上自己的五角星。隨后,集體評價五角星最多的那幅作品。這即能體現出幼兒為主體,又能突出評價的重點。
2、本次活動可以延伸至大班第一學期再次開展,重點是對于幼兒畫面的合理布局以及前后遮擋的關系進行進一步的探討。
我的困惑:
在活動中,教師在提問與小結體現活動重點的同時,對幼兒繪畫過程中出現的細節問題是否要進行簡單的示范講解?還是作為后繼繪畫活動的依據?或者是前期經驗就應該解決掉的?
比如:通過第一研,我已經發現幼兒在繪畫蜘蛛的過程中,蜘蛛由于是向上看的,因此它彎彎的嘴應該是在蜘蛛臉的最上端向下彎的。可由于幼兒無前期經驗,都把它畫在了眼睛的下面并且是向上彎的,顯得十分不協調。
我的體會:
我享受著公開課給予我教育經驗與智慧的考驗,讓我在不斷的磨煉中不斷提升教學語言以及臨場應變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