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隨筆《少控制,多探索》
陳麗娜
上課鈴聲響了,小朋友們簇擁著向操場走去,我把準備好的呼啦圈放在地上。今天的游戲是“小青蛙學本領”。我以蝌蚪變青蛙的情景引導幼兒做準備動作,又以青蛙媽媽教孩子學本領的口吻教授青蛙跳的動作:雙腳分開與肩同寬,手指張開,手心向前放在肩上,膝蓋彎曲,雙腳用力向前跳。然后請能力好的幼兒上前模仿,再請全班幼兒模仿。游戲開始,我把呼啦圈擺成丁字形當田埂,幼兒分組練習,小朋友們興趣很濃,一個接一個地跳了過去。第二次游戲我以“青蛙捉害蟲比賽”鞏固跳的動作。但一些孩子捉到害蟲后直接爬了回來,后面的小孩更是跑了回來,看到如此狀況,我不免有些生氣地說:“小青蛙是跳的,你們怎么爬了回來”。“老師,我捉到害蟲想趕快回來”!袄蠋煟嗤苡袝r是慢慢爬的”,“老師,青蛙在水里是游著的”。聽了小朋友們的話,我真是啞口無言。
是啊,青蛙為什么只是跳,它也可以游,也可以爬啊!為什么一定要求小朋友們跳呢?回想起這個活動,我示范形動作講得過多,幼兒主動學習少,整個過程我控制多了,幼兒創造少了。記得在一次教研活動上,領導曾經提出要讓孩子主動探索,要防止機械模仿,要在游戲中鼓勵幼兒自由選擇,大膽創造。我怎么沒有想到呢?
從此以后,我知道該充分尊重他們的想法或意見,使幼兒的自主性真正落實到游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