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隨筆:尊重孩子的想法
周一上午,我在前臺辦公時,不時聽見中班的一個小姑娘總是帶著哭腔說話,情緒不是很穩定。10點左右該喝牛奶了,我到中班去看看孩子們活動的情況。正好,我看見在柜子邊躲著不出來,不知道遇到什么事了。xx老師問她,她也不說。xx老師悄悄告訴我,一早上她總是這樣,哄了她好幾次了,其實真沒遇到什么事。于是,我和xx老師稍作商量后對她采取了如下的教育策略。
xx老師再問一遍愿不愿意告訴她為什么不開心?xx老師問了,可是仍然不說話。于是,xx老師再問問要不要喝牛奶?如果不喝,她就分給小朋友了?說不喝。xx老師說,你錯過了這個時間,牛奶涼了就不能喝了,所以我真的要分給小朋友了。不說話。于是xx老師真的就把剩下的牛奶倒給別的小朋友了。大家喝完奶之后,就去穿衣服,準備出去玩。這時,xx老師提醒去穿衣服。不去,靠在柜子旁邊。我示意xx老師帶穿好衣服的小朋友出去。老師帶著孩子們穿好衣服后就出去玩了。同伴和老師離開后,還是沒行動,原本站著的她趴在地上了。我拿著她們班的大地墊走到她身邊說:“你可以生氣,你也可以趴著,但是必須趴在墊子上。”我把墊子放在了她的面前。“因為冬天很冷,地上很涼,所以必須趴在墊子上。”我很堅定的說(這是原則不容商量)。說完之后,我發現一蹭一蹭的爬到了墊子上。接著,我說:“你可以在這里待會兒,等你想明白了,想出去了就穿衣服去吧。”她沒有理會我,但是我肯定她聽見我說的話了。
說完之后,我離開了,她自己在教室的墊子上趴著。十分鐘左右,我帶一個小班的孩子進去小便,正好也想再看看她的情況。我路過她們班時,看見她趴在墊子上往外瞅,我問她:“你想出去玩嗎?”點點頭。我說:“你可以去穿衣服。”站起來,自己偷偷的樂了(不知道為啥)。我接著說:“別忘了把你用過的墊子收起來。”把墊子收到了邊上,然后在我的幫助下把衣服穿好了。我帶著她出去時告訴她,可能今天玩耍的時間不太長了,原因是有一部分時間用在墊子上趴著玩了。她沒說什么,自己出去玩了~~~~~~~~~~~~~~
孩子是需要我們尊重的,她可以“生氣”,可以不開心,可以不按我們的想法去做一些事情。比如在大家都穿衣服出去時,她還是不開心,就不想在那時穿,只要她不影響集體,那么我們可以讓她用她自己的方式去調整自己,讓她自己去化解去平靜。有時,成人會覺得孩子隨便生氣不行,必須按照規定行事,于是和孩子叫板,雙方僵持不休;要不就是孩子一生氣(表現出不順心)就去關照,去哄,有過幾次也許孩子就被我們培養成敏感脆弱,需要用生氣、折騰等不恰當的方式去獲取我們關注的人了。
孩子是需要我們去引導的,有些是規則,釋放不能無條件無規則。當小朋友都出去時,你可以趴著生氣,可以站著生氣都行,因為影響不到別人。但是,趴在冰冷的地上是不允許的,這就是規則。這就需要成人去把握孩子釋放的界限。
孩子是可以承擔后果的,錯過了喝牛奶的時間,就沒有了;在屋里“趴著玩了”,那么外出玩耍的時間自然就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