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園共建,為孩子,擁有一顆感恩的心
(二)家長主動配合教師教育及時與教師溝通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幼兒園的最佳合作伙伴,是孩子健康成長的搖籃。家庭教育潛移默化的影響是社會和幼兒園無法比及的。因此,家長應該積極配合幼兒園共同教育,才會收到不可估量的效果。
首先,家長需要主動和教師溝通幼兒缺乏“愛的意識”而對其成長道路的危害,糾正忽視幼兒“愛的教育”,更需要以身作則,在家庭生活中,為幼兒建立起友好和諧的生活環境。家長需要仔細觀察幼兒日常行為,主動和幼兒園反映,在幼兒園的協助下對幼兒進行特別引導,而且積極配合幼兒園開展的幫助幼兒建立“愛”的家園互動活動外,更重要的是,及時通過《家庭手冊》和教師反饋幼兒的表現,已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二、家·園 共建——感恩之育植
(一)教師肩負幼兒“感恩”啟蒙的重任
人之初性本善。每個人最初擁有愛心,只是在成長過程中,生活的環境和受到的教育不同,人的品行也發生了變化。幼兒園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幼兒一生的發展打好基礎。這一基礎包括品德、經驗知識和智力等方面,而品德是核心。
現行教育對當代教師的素質要求,有義務讓孩子在生活中接受別人的愛的同時,也學會感恩別人的愛。由此可見,幼兒生活中教師的“隨機教育”凸顯重要。因此,當代幼兒教師更要求具備善于捕捉幼兒生活中有教育意義的生活片段,隨機對幼兒進行愛心教育的綜合素質。愛是人類最偉大的情感,是所有高尚品質和美好道德的核心。幼兒處于生理、心理發育期,對愛的感受最自然、最豐富。幼兒園肩負起把孩子從自然人培養成為懂得愛、珍惜愛、感恩愛、付出愛的有責任感的擁有健全的人格的人,成為社會有用的人的艱巨任務。
(二)家庭是幼兒啟蒙的重要關鍵
畢竟家長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在人生的路途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向導,第一路標,教育中家長對幼兒的影響至關重要。
而如今的孩子大多數是獨生子女,長期處于眾星捧月的地位,加上家長重智輕德的教育傾向,使多數幼兒形成了自我中心,只知獲取,不知感恩,不懂給予,眾人為我的心理傾向。其中最大的弱點就是一味索取,不關心他人;不會與同伴分享,沖突時有發生,這會嚴重影響幼兒的發展。因此在培養幼兒的過程中,我們要求父母首先重視“接收愛,給予愛”的培養,“身教勝于言教”,以身示范,做孩子的好榜樣。讓孩子在被人愛中感受溫暖、快樂,并由此學會愛別人,幫助別人,形成健康的人格,潛移默化下心存感恩之心。
三、家·園 共建——感恩的付之行動
(一)通過有計劃教育方式啟發孩子“給予愛”
幼兒園是孩子生活的大集體,環境的影響和教育對他們極其重要。而作為啟蒙教育的主要陣地,在對幼兒實施教育時,必須考慮選擇什么樣的教育內容對幼兒具有更良好的影響。在對幼兒教育的過程中,要遵循循序漸進的教育原則,選擇最適宜的愛心教育內容,有計劃、有步驟、有目的地進行培育。
(1)通過日常生活啟發;
作為老師要注重日常生活的教育,在日常生活中利用各種教育契機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幼兒進行“給予愛”的行為教育,把“如何給予愛”行為教育貫穿于幼兒生活以及各項活動中,使幼兒學會在享受愛的同時,也懂得感恩并付出自己的愛,以及學會關心、幫助他人;理解、尊重他人,愛護動植物及自己的物品。如:主動和早晨來幼兒園的小朋友擁抱,并且引導孩子主動和他人打招呼,學會問候小朋友;吃午飯的時候鼓勵小朋友幫忙收拾桌子;午睡起床時鼓勵幼兒相互幫助整理衣服;洗手時引導幼兒相互謙讓,自覺排隊;別人幫助你要說聲謝謝;別人摔倒要關心幫助別人等。從孩子身邊的點滴小事做起。